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麝雉

鎖定
麝雉,又名爪羽雞,屬於鵑形目麝雉科麝雉屬的 [5]  鳥類動物。 [4]  麝雉的大小和普通的雉雞差不多,體長65釐米左右,體重通常不超過1千克;身體大部分呈褐色,下身顏色較淡;面部沒有羽毛,呈藍色;眼睛呈栗色;頭上有紅褐色尖冠;嗉囊極大;幼鳥的每個翅膀上都生有兩隻爪子,隨着成長而消失。 [5] 
麝雉分佈於南美洲北部和奧裏諾科河流域, [6]  常棲息於水淹的森林中,不善飛行,但擅長游泳;白天常在樹上休息,不時發出尖叫聲;在清晨和黃昏較為活躍。麝雉主要以植物的葉片、花、果等為食,有時兼吃小魚、蝦蟹。麝雉繁殖期通常開始於每年的四五月份,每窩產卵2~4枚, [5]  孵化期28天, [6]  由雌雄親鳥共同完成。 [5]  麝雉平均壽命8年。 [7] 
麝雉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最原始的鳥類之一, [5]  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生下來翅膀中間就長着爪子的鳥。 [7]  麝雉最初是由德國動物學家在1776年首次發現並記錄的。 [4]  麝雉是圭亞那的國鳥, [8]  曾經廣泛分佈在南美洲,數量很多,如今和其他雨林動物一樣面臨着面臨着大片森林被毀、沼澤地乾涸和人類的捕殺等生存危機。 [9] 
外文名
Hoatzin
別    名
爪羽雞
中文學名
麝雉
拉丁學名
Opisthocomus hoazin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麝雉目
亞    目
麝雉亞目
麝雉科
麝雉屬
麝雉
命名者及年代
Müller, 1776

麝雉名稱溯源

麝雉(Opisthocomus hoazin)的拉丁學名“hoazin”的含義是“梳披肩發的雉”。不過,麝雉的中文名含義有所不同。它們之所以被加上“麝”的桂冠,是因為它們身體裏散發出一種難聞的氣味,並不能像一樣產名貴的麝香,當地人又稱為“臭安娜”。按照鳥類學家威廉·畢伯的話來説:“如不稀釋的話,是沒有任何鳥可接近的。”

麝雉形態特徵

麝雉
麝雉(14張)
麝雉體型細長,全長達60-66釐米,但體重僅810克。頭特小,具有一簇長直如鬃毛的紅褐色羽冠。頸細長。頭和頸的外形,從正面看,很象孔雀。嘴短而曲;兩翅較大,但飛行無力;尾羽長又寬;腳強健,具4趾。上體羽毛主要是慄褐色,稍雜以白斑;頭冠紅褐,臉的裸出部藍色;下體為橘黃色,腹部鐵鏽色。長尾巴青銅綠,尾端有白色帶。眼睛的虹彩則是鮮紅色的,眼皮上還生有睫毛,這在鳥類之中極為罕見。
雌雄體色相同。麝雉具原始鳥的一些特徵。幼鳥出生時沒有羽毛,但有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翅膀上的第一和第二的指尖上有翼爪,適於攀登樹木,當鳥兒成熟到成鳥後此功能將丟失。另外還有許多與普通鳥類迥異的性狀,如嗉囊特發達,能榨碎食物,取代砂囊的功能。 [1-2] 

麝雉棲息環境

棲息在經常遭遇洪澇的雨林中,不善於飛行卻擅長游泳,所以常常在水面上方的樹枝上築巢活動以便及時泅水逃生、躲避敵害。 [2] 

麝雉生活習性

麝雉羣體生活在拉諾地區一片洪水沖積而成的沼澤水泊中。旱季,這些麝雉常常集成20-30只羣體活動。當雨季來臨時(12月至次年3月),它們便分散成2到7只小羣活動。這些小羣體像一個個小家族,是麝雉繁殖時的核心。因此稱它們是繁殖羣體。成年的麝雉很少在水中游泳,也不經常飛行,除了覓食外,它們很少活動,只是像蛙類一樣久久地坐卧,棲息在樹枝上。
麝雉的食譜很簡單,它們特別喜歡吃珍珠樹上的樹葉。黎明前和午後是它們進食的時候,進食之前,麝雉會慢條斯理地在樹林中轉來轉去,一旦發現了一串中意的樹葉,它們便用嘴將樹葉從樹上全部桴下來,狼吞虎嚥地吃下肚去,一點也不講禮儀。吃到愜意時,它們還會又跳又哼,發出的聲音活像一隻呼吸有問題的粗嗓門鵝。
麝雉所食的樹葉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很難消化,對幼雛尤其如此。不過,麝雉的消化系統卻有辦法對付這些“纖維素食物”。它們的嗉囊已進化成半消化器官,其中有大量的共生細菌可先把樹葉分解,然後再進入胃中消化吸收。這同反芻食草動物的消化過程很相似。剛剛孵出的幼雛吃的就是成鳥嗉囊中半消化的食物。
食物以葉片、花、果實等為主,有時兼吃小魚、蝦蟹。喜羣居,白天常集大羣棲息於河邊的樹上,不時發出尖叫聲。在天氣炎熱時,大多隱伏不動。黎明、黃昏,尤其是月夜,它們非常活潑,在枝間跳動,甚至攀登樹頂,覓取食物。 [1-2] 

麝雉分佈範圍

麝雉主要分佈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法屬圭亞那、圭亞那、秘魯、蘇里南、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3] 
麝雉分佈圖 麝雉分佈圖

麝雉繁殖方式

麝雉繁殖期成羣,4-5月開始築巢。這些繁殖羣在溪流和沼澤的邊緣開始佔據各自的領地。麝雉的巢穴粗陋,營於離水面2-6米的枝椏間,是用草棍、樹枝草草搭成的,很不規則。有趣的是,這些巢往往都搭在橫生在水面上3米到5米左右的樹杈上。
在繁殖羣中,只有兩隻麝雉是真正的夫妻,其餘的都是“保姆”。鳥類學家斯圖瓦特曾觀察到大約60%的麝雉“家庭”有“保姆”,大多數只有1個,多的達3個,多於3個“保姆”的“家庭”是罕見的。這些“保姆”或者是這個“家”的孩子,或者是根本沒有血緣關係的其他個體。它們幫助“主人”保護領地、看護幼雛,有時也幫助“主人”建巢,甚至幫助“主人”交配。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些“保姆”將來也許會成為“主人”的繼承者。它們在幫助“主人”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經驗,而且可以在“主人”佔領的領域內取食。如果“主人”發生意外,它們會很自然地取而代之,成為新的“主人”。
巢建好後,“主人”便交配產卵。麝雉的卵比雞蛋要小,呈奶白色,在鈍頭有些小紅點。每隻雌麝雉一般產2-4枚卵,也有一些產6枚,雌雄麝雉輪流孵化,大約28天后,雛鳥就破殼問世了。麝雉的雛鳥孵出時全身生育稀疏的羽毛,每隻翅的彎曲處生有2個小爪。這些年幼的麝雉出世後一週,就能自己攀樹找食物,遇敵則落水脱逃。如果雙親和“保姆”都出外覓食,它們常常會受到猴及蛇的襲擊,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幼雛便跳入巢下面的水中,儘快地遊走。危險過後,它們再游回巢的下面,依靠腳和翅爪的幫助,攀上樹枝,回到巢中。10個星期後,幼麝雉的翅爪自行脱落,此時,它們已經能夠依靠飛行來躲避敵人了。 [1-2] 

麝雉種羣現狀

該物種在分佈區數量眾多,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麝雉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3] 
參考資料
  • 1.    Hoatzin (Opisthocomus hoazin)  .beautyofbirds[引用日期2016-01-27]
  • 2.    Opisthocomus hoazin hoatzin  .Animal Diversity Wel[引用日期2016-01-27]
  • 3.    Opisthocomus hoazin   .The IUCN Red List .2015-04[引用日期2016-01-27]
  • 4.    印度XACT公司著;張聖奇譯,鳥類大觀,天地出版社,2019.02,第78頁
  • 5.    趙然主編,動植物知識大博覽 第1冊,組裝書局,2016.03,第276頁
  • 6.    劉曉菲主編,鳥 全世界130種鳥的彩色圖鑑 超值全綵珍藏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6,第211頁
  • 7.    印度XACT出版集團著,小時候我想知道的 鳥,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05,第39頁
  • 8.    王紅編著,鳥類樂園,企業管理出版社,2013.10,第35頁
  • 9.    陳積芳主編;施新泉等著,動物的社會性 科學發現之旅,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08,第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