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蔣煜

(清代學者)

鎖定
蔣煜,江南通州人,清代學者、科學家。清代江南文人所輯的《崇川咫聞錄》中詳盡記載了關於南通州人蔣煜所發明的多功能渾天儀和萬年表的事情。這位清代的科學家發明的多功能渾天儀,堪與東漢科學家張衡的渾象媲美,對航海航天、天文氣象等軍事、民用諸領域具有觀測比對、計算運作的極高指導和實用價值。不僅是中國古代天文科技史上閃耀着神采的瑰寶,而且在當時世界上居有無可置疑的領先地位。他還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萬年儀表。
本    名
蔣煜
字    號
字秋田
所處時代
清代
出生地
江南通州(今江蘇南通
主要成就
發明多功能渾天儀、世界首台萬年儀表
性    別

蔣煜身世考

蔣煜的身世是值得考證的。
《(光緒)通州直隸州志》詳細記載:“蔣煜,字秋田……嘗制渾天儀,觀星測晷,瞭然心目;又為萬年儀表,終歲自行,較西器尤良。工寫真,紙上有生氣。”《南通書畫家簡譜》所載,蔣煜之父蔣震文,字巽鄰,號霽山,歲貢,為清代南通有名的詩人和畫家。
《崇川各家詩鈔匯存》對蔣震文評價極高,説他“興至作山水一幀,神致閒逸,似元人筆。默坐裁詩,或半日不着一字,及詩成,見者斂手……生平穎敏絕倫,自詩古文辭外,兼工元人詞曲,旁通給事以及疇人之學,卜筮星命之書……擊劍、吹竹、彈絲,諸藝無不精妙。蓋分其餘技,足了十人雲”。
清代南通州文壇活躍,詩人李懿曾(字漁杉)在他所作《望江南》詞後自注:家叔祖晴江公善梅竹。而在其文《遊北山記》中有“乾隆六十年(1795年),小春六日為予四十生辰,攜琪兒暨周李兩生往探其勝”句。晴江即清代揚州八家之一的畫家李方膺;琪兒系南通詩人李琪,字東美,一字元朗,號少山,善詩文。論資排輩,乃為李方膺的曾侄孫。值得注意的是,李琪在所著《少山詩鈔》中的《己巳正月六日過楊司馬齋中晤朱石甫昆季、蔣秋田、龔嶽庵、成盥蓀作》一詩中透露,在這次聚會中,李琪與蔣煜欣逢,“主人問年辨坐次,鬑鬑短鬚頗相似。蔣侯差長餘差少,餘亦明年三十矣”。此詩鈔系道光癸未三年(1823年)刊,李琪於同年自序雲:餘學詩垂三十年矣。因之,詩中“己巳”當為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依此推算,蔣煜約生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左右。李琪所作《二十初度》雲:“我生辰在申,素秋越二七。”詩中李琪二十歲的生日恰在嘉慶五年庚申(1800年),其出生年代當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恰好小蔣煜一歲,正好成為上述推算的有力佐證。在上面所提的詩中有“蔣侯歷落美風止”句,正為我們描繪了蔣煜而立之年,雄姿英發的俊偉儀態。
在《淡遠樓書畫目錄》中,我們可看到蔣煜極富詩畫才情的作品記載:“蔣煜畫人物,宣紙本,縱四尺一寸,橫一尺六寸,彩筆。興酣走筆欲通神,寫出蟠桃會里人。瀟灑童顏披鶴髮,年年留取祝長春。丁亥春月恭鸞坡二兄大人六十榮慶。秋田弟蔣煜。”目錄中之“丁亥”當為道光七年(1827年),距2007年丁亥恰好三個花甲,已180年矣。此乃蔣煜47歲為《崇川咫聞錄》編輯者之一的徐縉(字鸞坡)所作的賀壽人物畫。由此可證明,清代乾嘉道年間蔣煜在世,其卒年尚待考。
張謇先生對蔣煜充滿敬意,極為重視,可謂推崇備至,在範鎧編撰,他續纂的《南通縣圖志》中,對蔣煜的評價很高,“惟是前世士類,不以巧思成物為異能。獨蔣秋田為渾天儀及身而見奪,不復有傳人為之”。其中自然也有關於蔣煜獻身科學的資料:“蔣秋田終其身為天算,解風角之術。與範崇簡比鄰而居,朝夕過從以為樂。崇簡嘗受琴於母孺人曹。一夕,為秋田鼓琴,弦忽絕。(蔣煜)佔之曰:‘某日加某時,雷擊前苑柘樹,(人)無患也。’至時,曾王父共守之,果大雷電以震枝幹盡焚,色不改而內作炭屑。其他占驗無不應者。”精通天文地理且能運籌帷幄、勝算預測的蔣煜贏得時人的敬仰。
有資料述及蔣煜所作出的“占驗無不應者。秋田所居,有大皂莢樹,至今猶存。眾相傳為靈怪,不敢伐也”。世人相傳蔣煜故居的皂莢樹為靈怪,雖純屬無稽的神化,但卻是對蔣煜故居所留之物愛屋及烏的心情所致。
上文述及蔣秋田“與範崇簡比鄰而居,朝夕過從以為樂”,可見範崇簡亦在蔣煜的生活環境中起了相當重要的積極影響。根據地方文獻記載,我們可瞻仰到這位家鄉前賢的風範文采:範崇簡乃南通籍著名書畫家範曾先生六世祖,字完初。生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即丁丑牛年,因之自號:懶牛。又號浮休居士,齋號蜂腰館。系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諸生。卒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範崇簡常邀桐城、金陵、揚州、如皋等地詩友與山茨社友相聚唱和。詩人李懿曾亦屬山茨社友,他於《懶牛詩鈔》序中評價至交摯友範崇簡的人品與詩品,率直中肯,“範子既夙承家學,而性稟恬淡寡營,撒手名利。日與二三友啜苦茗,熱黃熟,玩古敦牟彝鼎之屬,故其為詩益遒然,以清皭而不滓”。
上文還提到“崇簡嘗受琴於母孺人曹。一夕,為秋田鼓琴”,可在淡泊明志的範崇簡《懷舊瑣言》自述中得到印證,“九歲就傳習業於鳳凰橋楊氏”,“予弱冠即留心聲律,積久而癖愈甚,雖謗議交集所弗計也”。範氏詩文世家自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範鳳翼始,聲名大著的鳳翼、國祿父子即崇簡祖先。範鐙在《南通縣圖志·卷二十三·前纂敍傳》中雲:“曾祖諱崇簡,字完初,自號曰懶牛。為諸生,未久棄其衣巾,嘗曰:吾平生他無所動心,獨聞印渚大魁不免耳。印渚者,胡尚書長齡,與吾家比鄰,與曾祖同學長而同藝能。”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理清活躍於家鄉文壇羣體中的人物與蔣煜的關係:李漁杉長範崇簡兩歲;且李漁杉少時與胡長齡“同補博士弟子員,又同舉於鄉,故過從稱密,行事變最悉”。可見這3位是志同道合的同輩友人。李漁杉之子李琪與蔣煜為朋友,應為小輩。範崇簡長蔣煜23歲,乃父輩之人,兩人系忘年之交。因之,範崇簡與南通乾嘉年間的狀元胡長齡、科學家蔣煜均比鄰而居。而蔣煜“所居有大皂莢樹”,據此可初步考證出蔣煜居住之處當在現今南通市鐘樓附近之寺街古街區之內,由胡狀元故居而取名之胡家園

蔣煜有關舊址

據今追昔,穿越時空。丁亥豬年新春,我們發思古之幽情,實地踏勘了家鄉崇川區寺街北部的有關舊址。機緣相巧,我們有幸得到居住胡家園的已逾古稀的長者孫先生的悉心指點:蔣氏故居的標誌“大皂莢樹”所在方位,於胡家庵14號門口電線杆向東2米處。孫老尚憶及年輕時曾用此樹皂莢搓圓子洗澡。比鄰知己情深,蔣氏後人則每年送一籃子皂莢給孫家。惜乎此樹於數十年前因民居翻造而失去,加上陸續添建隔牆,終使明、清建築格局面目全非,以致蔣氏故居人為劃入胡家庵2號內往北的院落。約於上世紀中葉,蔣氏後代人去北京、台灣等地而樓空。舊時此院落天井頗為陰森。
根據上述地方文獻的記載和實地踏勘的尋根,蔣煜故居即今範氏故居右鄰。昔時門朝南,彼此僅隔一牆,相得益彰,往來密切,故蔣煜“與範崇簡比鄰而居,朝夕過從以為樂”。範氏詩文世家迄今相傳至13代,南通籍著名書畫家範曾先生即範氏後人,其祖先故居現為寺街123號,內有明代開鑿的水井,至今保存完好,同與蔣、範兩家比鄰的胡狀元故居(今之胡家園)則屬後鄰,與寺街尾隔一東西向巷子而相望。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堪稱古代南通州科技與文化藝術的發祥地之一。

蔣煜渾天儀

青年時代的蔣煜“精九數”,精通天文、曆法、數學,擅長於天文儀器,對前人的發明、創造作了詳盡的研究。他善於融會各家之長,並且敢於超越前人,而“獨有心得,為前人所未發方之”。
蔣煜發明製作機械運作的渾天儀時,“先以杉木作八、九寸圓胎,後用綿紙十餘層,皆粘以膠漆。上畫黃道、赤道、十二宮線、三垣、二十八宿以及恆星、客星、天河。其色之淺深,光芒之大小,悉與星象準”。這位“工寫真,紙上有生氣”的蔣煜從顏色、光芒、位置上逼真地再現了星象。然後,從赤道剖開,將木胎脱去,在內裏裝上經過精密計算製造的機械鐘的零件,內用薄銅片作子口,以螺旋三面扭合。內裝四柱銅夾板,以二銅槓懸架於球內。用大發條一鼓,中心用九十六齒塔輪,次接二輪,側輪、尖齒輪、大圓擺。有了各種傳動裝置後,運用機械鐘鑰匙開動(旋緊發條)的方式,能走十日或半月。讓我們看看蔣煜發明的渾天儀機械運作的周詳細緻而嚴謹的結構,“塔輪軸長四寸餘,透於北極出地之處半寸許,用鑰匙開動。夾板前塔輪軸上套一百八十齒大輪,大輪內用卡輪卡簧,開動時方能隨旋。再以逆輪接赤道平分處三百六十齒大圈塔輪,每日走兩週,則天球每日走一週。又以三百五十九齒一圈與逆輪並接,中以活管套於塔輪軸上,外用一圈環於球上,圈上安一太陽運行一週,則太陽自然不及天一度。積一歲則太陽遲一周天”。實即表示出恆星日與太陽日之差別。
顯而易見,蔣煜的渾天儀與張衡創制的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的渾象(渾天儀)相比,似乎更有長處。張衡利用計時儀器漏壺滴出的水發動齒輪系統,帶動渾天儀繞軸旋轉,並使渾天儀的轉動與地球的週日運動相等,而將天象準確地表示出來。惜乎張衡所制水運渾天儀的複雜傳動系統制度沒有流傳下來。
清代科學家蔣煜思接古今,他所創制的渾天儀趨於微型,更為玲瓏精緻精密精巧,運轉自如,觀星測晷,瞭然心目,並能較精確地表示出恆星與太陽日之差別。蔣煜又於黃道上開一細槽,中束細銅絲圈,穿於太陽背面,使太陽依黃道(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而行,冬夏分南陸北陸。還在球上兩極處開小孔以套天軸。外用銅圈四足,架為地平。於南北設兩彎條,約3寸許。兩端有孔:一為北極出地之所;一為南極入地之所。其度數之差等可移動,以安兩軸為旋轉之機。準確地表現太陽與地球之間的運動關係。至於晝夜之分與二十四個節氣都能顯示,“地平上立十二呆線,為地盤十二宮,即十二時之分刻;黃道上寫節氣。太陽圈上安一小黑點,與太陽緊對,如暗虛然,日入則黑點升。如夜半時黑點在午宮,則知太陽在子宮;黑點在巳宮,則知太陽在亥宮;黑點在未宮,則知太陽在醜宮。餘仿此,夜分即以此定時刻甚便”。
當時西方人制造的天球不能夠“自運”,更不能定時刻,是遠遠落後於清代南通州蔣煜創造發明的多功能渾天儀的。

蔣煜萬年表

蔣煜還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萬年儀表,《崇川咫聞錄》稱“萬年表”,並對此作了較詳細的記載:這種自動鐘不用發條、塔輪、鏈子;只用中心側輪,尖齒輪。其尖齒輪倒銼,用大圓擺,擺牌倒裝,擺圈上用小匣,內藏水銀,隨擺力較其輕重。內部有一系列控制裝置,有翻擺釘兩旁,有細彈簧擋住。欲其走則搖動擺圈向左右,水銀趁力,遊絲又相助作開合,如此往來則擺永無休息。而擺牌撥尖齒輪,則諸輪自相應而走,其法以輕鬆為主。雖終年可以自行,而且其力甚微,一切齒軸永無損傷之虞。這種一下子可走一年以上的自動鍾,與其他鐘表用發條開勁者“以輪走擺”相比,它是“反以擺走輪”,這在當時世界上是沒有的。“雖西人(外國人)亦未聞此法,誠創制也。秋田天姿敏慧,於此類中獨有心得,為前人所未發方之。近世似江慎修(江永)制器之精,戴東原(戴震)割圜之奧,亦吾輩中之異人也”,這是當時蔣煜的同輩人親眼所見其發明後,作出的客觀而公允的評價。
誕生於229年前的南通科學家蔣煜(1780-?)不僅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以機械鐘為動力的多功能“渾天儀”,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台以水銀配合擺牌“終歲自行,較西器尤良”的自動鍾。關於蔣煜這兩項極重要的發明創造的翔實史料,不僅是中國古代天文科學史上彌足稱道的瑰麗珍寶,也為研究複製提供了詳盡可靠的依據,同時也永遠激勵後人增強民族自尊心,走科技興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