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蔣傳光

鎖定
蔣傳光,男,1963年6月出生,漢族,籍貫安徽濉溪,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教授,1986年7月參加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 
曾任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院長。 [3] 
中文名
蔣傳光
性    別
畢業院校
安徽師範大學(學士)
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博士)
出生日期
1963年6月
籍    貫
安徽濉溪
國    籍
中國
教學職稱
教授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蔣傳光人物履歷

蔣傳光教育背景

1986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政教系
1996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法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3年獲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博士學位;

蔣傳光工作經歷

1986年7月——1993年9月,在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工作,
1996年7月——2004年9月,在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工作,曾任淮北煤炭師範學院政法系主任,系主任兼系黨總支書記;曾為安徽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2004年9月調入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工作。
2013年6月,任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院長。 [1] 

蔣傳光社會兼職

第八屆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律史研究會理事,
中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理事,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法學會理事,
上海市法學會法理法史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徐彙區法學會副會長,
上海市學位委員會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監察委員會特約監察員,
上海師範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任。

蔣傳光學術成果

蔣傳光著作

(1)《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史》,撰寫“司法制度”部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998年修訂,該書獲1999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提名獎,1999年第十一屆國家圖書獎;
(2)《建構中國法治社會的指南——鄧小平法制思想研究》,獨著,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該書獲2001年安徽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
(3)《中國農村民主與法制進程》,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國法律十二講》,獨著,重慶出版社2008年出版。
(5)《中國法制六十年》,副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鄧小平法制思想概論》,獨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新中國法治簡史》,合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大清新法令•宣統宣統新法令》第六卷,點校,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9)《西方法與國家的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10)《中國特色法治路徑的理論探索》,獨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11)《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12)《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獨著,譯林出版社2017年版。該書被“越南真理國家政治出版社—胡志明分社”2018年翻譯成越文出版。2018年獲上海市第十四屆社科成果著作一等獎。
(13)《新中國法治建設70年》,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 [1] 

蔣傳光期刊論文

(1)增強和堅定對我們黨反腐敗的信心——學習江澤民十四大政治報告的體會,《淮北煤師院學報》1993年第1期,該文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共產黨》1993年第5期全文轉載;
(2)對法的概念的一點認識,《法學雜誌》1994年第6期;
(3)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法制理論的新貢獻,《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該文被《高校文科學報摘編》1995年第6期摘編;
(4)淺談法律移植的幾個問題,《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5年第5期;
(5)對我國法治社會建立的幾點認識,《淮北煤師院學報》1996年第2期,該文被《新華文摘》1996年第8期摘編;
(6)完善防止腐敗滋生的道德控制機制,《黨建研究》1996年第5期;
(7)對我國社會控制模式選擇的法社會學思考,《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該文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7年第12期全文複印,並獲1998年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
(8)對高校幹部隊伍建設的一些思考,《中國高教研究》1999年第3期;
(9)師德建設必須在“硬化”上下功夫,《中國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
(10)對法理學研究方法的一點思考,《法學評論》2001年第1期;
(11)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法治模式的選擇,《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1年第2期;
(12)鄧小平“兩手抓”思想與中國社會控制模式的選擇,《高校理論戰線》2001年第5期;
(13)中國法律文化傳統與中國的法治道路,《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該文被《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年第5期摘編;
(14)略論中國古代社會的“禮治”秩序,《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15)法文化交流與先進法文化創建,《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16)當代中國憲政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和發展——以1949年以來憲法的變遷為視角,《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7)關於完善地方立法立項機制的一些思考,《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6期;
(18)中國古代社會宗教與法律關係的初步考察,《法學家》2005年第6期;
(19)論構建和諧社會與當代中國社會控制模式的選擇——法社會學的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該文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新思路》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
(20)論社會控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法社會學的研究,《江海學刊》2006年第4期;該文被《新華文摘》2006年第18期論點摘編;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06年第11期全文轉載;2010年獲第二屆“上海市法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21)論法律文化的生成環境與中國特色法律文化的創建——以全球化為視角,《法治論衡》第七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2)憲政價值的理論邏輯,《學術界》2007年第2期;
(23)依法執政的憲政價值,《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3期。
(24)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中國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5期摘編;
(25)當代中國特色先進法律文化創建的路徑思考,《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26)實現傳統法律文化當代意義的方法論思考,《法學家》2007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1期全文轉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8年第1期全文轉載;
(27)公民的規則意識與法治秩序的構建,《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1期;
(28)中國古代家法族規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以民間法為視角,《東方法學》2008年第1期;
(29)法律的確定性探尋,《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2期;
(30)略論唐宋時期的社會控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31)公民社會與社會轉型中法治秩序的構建,《求實學刊》2009年第1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32)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的路徑探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年第6期;
(33)新中國六十年法學研究與法制建設的互動, 《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34)新中國六十年法治之路的回顧與前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35)民族傳統對憲政模式進行選擇的路徑探索,《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3期;
(36)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路徑探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37)中國私法體系構建與和諧社會建設,《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6期全文轉載;
(3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路的內涵,《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39)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文化基礎,《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40)中西文化合流基礎上的中國法制近代轉型,《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41)良法、執法與釋法,《東方法學》2011年第3期;
(4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的探索及其成果,《江淮論壇》2011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第6期摘編;
(43)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當代中國法治發展的主導作用,《學習與探索》2011年第5期;
(44)中國傳統法文化中的秩序理念,《東方法學》2012年第3期;
(45)當代中國特色先進法律文化的構建及其路徑,《人民法院報》2012年7月6日;
(46)法治思維與社會管理創新的路徑,《東方法學》2012年第5期;
(47)法治文化的概念及其特點,《人民法院報》2012年9月21日;
(48)法治思維: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思維模式,《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49)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社會,《法制日報》2013年2月27日。
(50)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研究的幾個問題,《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5期;
(51)法治中國建設需要成熟法學理論的引領,《環球法律評論》2014年第1期;
(52)公民身份與公民參與:法治中國建設的關鍵要素——以社會組織培育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14年第9期全文轉載;
(53)國外習慣進入國家法之情況考察,《學習交流》2014年第10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14年第12期全文轉載;
(54)完善法治與德治並重的國家和社會治理模式,《法制日報》2015年2月25日;
(55)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起點和路線圖——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解讀,《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年第3期。
(56)淺議法治與改革的邏輯關係,《法制日報》2015年4月25日。
(57)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58)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6期;《高校學術文摘》2016年第4期轉載。
(59)鄧小平法制思想與中國法治建設的里程碑,《環球法律評論》2017年第1期;
(60)大力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學習時報》2017年6月12日;
(61)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思考,《學習與探索》2017年第8期;
(62)新發展理念視域下依法治國的深化和拓展,《東方法學》2017年第5期;
(63)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法治論叢》2018年第3期;
(64)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及其科學意義,《法律科學》2018年第6期;《高校學術文摘》2019年第1期轉載。
(65)從兩個“十六字方針”看我國法治建設的跨越發展,《東方法學》2018年第6期;
(66)治政府建設的價值基礎,《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20年第3期,《高校學術文摘》2020第4期轉載。 [1] 

蔣傳光成果獲獎

(1)鄧小平反腐敗及完善相關法制建設思想研究,中紀委“紀念黨的紀律檢查機關恢復重建30週年暨反腐倡廉建設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2008年12月。
(2)新中國六十年法制建設經驗的總結與展望, 2009年上海市社聯“紀念新中國成立60週年”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3)反腐倡廉思想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上海市監察局、上海市監察學會2011年論文三等獎。
(4)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的創新和發展,2016年上海市社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研討徵文優秀論文獎。
(5)《中國特色法治路徑的理論探索》,2017年2月獲第三屆“上海市法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
(6)《法律碩士實踐能力培養實效性機制構建》,201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7)《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獨著,譯林出版社2017年版。該書2018年獲上海市第十四屆社科成果著作一等獎。 [1] 

蔣傳光科研課題

(1)1999年安徽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基層直接民主及其法制化研究,主持;
(2)1999年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農村基層直接民主發展及其法制化研究,主持;
(3)2002年安徽省教育廳教研項目:關於加強“兩課”建設的一些思路,主持;
(4)2005年上海市教委一般社科項目:依法執政與構建中國特色憲政體制研究(05DS58),主持;
(5)2005年司法部重點項目:社會控制與和諧社會秩序的構建——法社會學的研究(項目編號:05SFB1001),主持。
(6)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項目編號:07BFX002),主持;
(7)2008年,中華大典工作委員會、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項目:《中華大典•法律典•經濟法分典》,主編;
(8)2010年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中國古代法律與宗教的關係,主持人。
(9)2010年教育部社科規劃一般項目: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路徑研究(項目批准號:10YJA820040),主持。
(10)201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思想淵源與形成過程研究(項目批准號:11JJD82007),主持。
(11)201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依法執政與構建中國特色憲法體系理論研究(項目編號:12BFX029),主持。
(12)2013年中國紀檢監察學院項目:廉政法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項目編號:2013B—11),主持。
(13)2015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5JZD05),主持。
(14)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辦公室、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建國70週年”研究系列2017年度項目: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歷程及其理論成果研究(項目編號:2017BHB014),主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