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氏飛車走壁技藝

鎖定
蔡氏飛車走壁技藝由著名雜技藝術家蔡少武於20世紀50年代在遼寧省瀋陽市創立,是一種在木桶或在環球進行飛車(一般為摩托車自行車)走壁的高難度表演技藝,集體育與雜技融為一體。為瀋陽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仍有蔡氏後人傳承這一獨特技藝。
中文名
蔡氏飛車走壁技藝
發展歷程
蔡少武在天津市籌建“飛車隊”
創立時間
20世紀50年代

蔡氏飛車走壁技藝起源

1951年,來到瀋陽的蔡少武,在北市場做了一個大木桶,進行飛車走壁的表演 [1] 

蔡氏飛車走壁技藝發展歷程

1953年初,蔡少武在天津市籌建“飛車隊”,隨着同年冬季蔡少武一家遷居瀋陽,組建起來的“飛車隊”之後也加入了瀋陽雜技團 [2]  。這一獨特技藝之後分別在上海大世界北京天橋等雜技舞台登台多年,轟動全國 [3] 
1959年武漢第一座長江大橋通車,賀龍元帥曾親自點名沈 [4]  陽雜技團的飛車隊演員手持大旗第一批穿越長江大橋。20世紀50年代在江蘇省南京市演出期間,當時南京軍區司令許世友將軍觀看飛車表演併合影留念,高度評價了飛車表演。90年代初瀋陽雜技團飛車隊先後兩次赴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等地,在當地被稱為“死亡飛車”,獲得很高評價,譽為中國國寶級雜技節目。
90年代中後期由於市場經濟、文化舞台節目逐漸變多等原因,蔡氏子女大多改行,演出的狀況大不如前。但蔡少武二女兒蔡二寶繼承父業,堅持把這一技藝保留到今。
1993年飛車隊從瀋陽雜技團分離出去,成立了瀋陽飛車走壁團,蔡二寶任團長,當時受到了省市有關領導的支持。此後由於北方氣候寒冷,飛車團一直在中國南方城市的大型遊樂場演出 [3] 

蔡氏飛車走壁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蔡氏飛車走壁技藝成為瀋陽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12月,得知消息的“蔡氏飛車”傳人蔡四寶專程從廣州市回到瀋陽市,委託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單位瀋陽雜技團給市政府送去了感謝信,並表達了“迴歸故里,回報家鄉”的願望。2007年4月,這項技藝再次回到瀋陽表演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