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蓯蓉

鎖定
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列當科蓯蓉屬多年生根寄生草本,是草蓯蓉和肉蓯蓉的統稱。 [3]  蓯蓉無根; [4]  莖是肉質;葉是淡白黃色,為鱗形,呈螺旋狀排列,無葉柄;花為兩性花,生於葉腋或苞腋,顏色有黃白色、淡紫色,幹後會變棕褐色;種子小卻多,呈橢圓狀卵形,表面網狀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7月。 [5]  《本草綱目》載“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由此得名。 [6] 
蓯蓉主產於北温帶歐亞大陸,少數產於美洲及熱帶地區,甘肅產於河西沙區邊緣 [7]  ,肉蓯蓉主要分佈在鹽鹼地、沙地、戈壁灘一帶。由於蓯蓉沒有根,因此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依靠寄生於其他根系發達植物汲取營養。肉蓯蓉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草蓯蓉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8-9] 
肉蓯蓉被譽為“沙漠人蔘”,始載《神農本草經》 [12]  ,肉質莖入藥,有補精血、益腎壯陽、潤腸之功效。鮮品可以直接切片烹調食用,幹品可以直接泡茶、泡酒、或做成各種口服液、膠囊等。草蓯蓉主治腎虛陽痿,腰膝冷痛,老年習慣性便秘,膀胱炎,具有補腎壯陽,潤腸,止血的功效,《長白山藥用植物調查》和《吉林中草藥》都有所記載。 [10]  寧夏有全國最大肉蓯蓉人工種植基地,內蒙古、新疆等荒漠肉蓯蓉人工種植也有大面積推廣,取得較好經濟效益。 [11] 
中文名
蓯蓉
拉丁學名
Cistanche deserticola Ma [13] 
別    名
大芸
肉蓯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13] 
管狀花目
列當科
肉蓯蓉屬
蓯蓉
分佈區域
國內主要分佈於新疆,內蒙古及甘肅河西等沙漠地區

蓯蓉植物學史

《本草綱目》載“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由此得名。 [6] 
【別名】 肉鬆蓉(《吳普本草》),縱蓉(《本草經集註》),地精(《石藥爾雅》),金筍(《現代實用中藥》),大芸(《青海藥材》)。

蓯蓉形態特徵

蓯蓉 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60cm。莖肉質,單一或由基部分為2或3枝,下部寬5-15cm,上部漸變細,寬2-5cm。葉多數,鱗片狀,螺旋狀排列,淡黃白色,無葉柄;下部葉排列緊密,寬卵形或三勿狀卵形,長0.5-1cm,寬1-2cm,上部葉稀疏,線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cm,寬1-2cm,上部葉稀疏,線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cm,兩面無毛。穗狀花序,長15-50cm;苞片1,線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4cm,寬0.5-0.8cm,被疏綿毛或近無毛;小苞片2,卵狀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被疏綿毛或無毛;花萼鍾狀,長1-1.5cm,5淺裂,裂片近圓珠筆形;花冠筒狀鐘形,長3-4cm,裂片5,展開,近半圓形;花黃白色、淡紫色,幹後變棕褐色,管內有2條縱向的鮮黃色凸起;雄蕊4,二強,近內藏,花絲上部稍彎曲,基部被皺曲長柔毛,花葯箭形,被長柔毛;子房上位,基部有黃色密腺,花柱細長,頂端內折,柱頭近球形。蒴果卵形,2裂,褐色。種子多數,微小,橢圓狀卵形,表面網狀,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7月。

蓯蓉產地生境

蓯蓉
蓯蓉(12張)
蓯蓉為寄生植物,寄主為梭梭和白梭等。肉蓯蓉主要生長在氣候極端乾旱,日照強烈,年降水量少於250mm,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土壤發育不良,中細砂,土壤土層薄質地粗,呈中性或偏鹼性,含鹽分較高而缺乏有機質的戈壁沙漠環境中 。 [1] 
蓯蓉 蓯蓉
肉蓯蓉原植物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屬的寄生植物,主要分佈於北緯36°~37°,東西橫跨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及新疆等省區。 主產於內蒙古( 烏蘭布和沙漠、騰格裏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新疆( 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沙漠)、甘肅( 河西走廊沙地) 、青海和寧夏等地。主要生於鹽鹼地、幹河溝、沙地、戈壁、沙漠環境中,具有一定的抗寒和抗旱性。 [1] 

蓯蓉生長習性

肉蓯蓉是一種多年生根寄生草本植物,其寄生方式獨特,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生活在地下,只在5月前後才將穗狀花序伸出地面,開花結實,從出土到種子成熟僅需30多天。其寄主有護沙植物梭梭[Haloxlon ammodendron( C.C.May) Bge]、檉柳屬( Tamarixspp.) 、鹽爪爪屬( Kalidiumspp) 等植物。 [1]  種子多,小而輕,千粒重0.086-0.091g,種子壽命較長。

蓯蓉栽培技術

蓯蓉
蓯蓉(6張)
種子繁殖:可選沙土或半流沙沙漠地帶,適宜寄生梭梭生長,利用天然梭梭林較集中的沙漠。或培育人工梭梭林,在梭梭林東側或東南側方向約50-80cm處挖苗牀,苗牀大小不等,長1-2m,寬1m左右,深50-80cm。或寄生密集處,可挖一條大苗牀溝圍線許多株寄生,將種子穴播於苗牀上,施駱駝糞、牛羊糞等,覆土30-40cm,上面留溝或苗牀坑,以便澆水。播種後保持苗牀濕潤,誘導寄主根延伸苗牀上。春、秋播種,2年間部分牀內即有蓯蓉寄生,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2-4年內出土,開花結實。
沙漠風大,要注意對被風吹裸露的寄主根,進行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苗牀要經常澆水保墒,除掉其他植物。蓯蓉5月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蓯蓉主要品種

草蓯蓉,一種寄生植物,葉莖黃褐色,花淡紫色。
肉蓯蓉,一種寄生植物,葉莖黃褐色,花紫褐色,莖可入藥、食用。

蓯蓉主要價值

蓯蓉 蓯蓉
肉蓯蓉被譽為“沙漠人蔘”,始載《神農本草經》 [12]  ,肉質莖入藥,有補精血、益腎壯陽、潤腸之功效。鮮品可以直接切片烹調食用,幹品可以直接泡茶、泡酒、或做成各種口服液、膠囊等。草蓯蓉主治腎虛陽痿,腰膝冷痛,老年習慣性便秘,膀胱炎,具有補腎壯陽,潤腸,止血的功效,《長白山藥用植物調查》和《吉林中草藥》都有所記載。 [10]  寧夏有全國最大肉蓯蓉人工種植基地,內蒙古、新疆等荒漠肉蓯蓉人工種植也有大面積推廣,取得較好經濟效益。 [11]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關於肉蓯蓉的論述如下:
「釋名」亦名肉鬆容、黑司命。
「氣味」甘、微温、無毒。
「主治」
  • 勞傷,精敗面黑。用肉蓯蓉四兩,水煮爛,切薄研細,燉羊肉吃。
  • 腎虛白濁。用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棗湯送下。
  • 汗多便秘(年老或體虛的病人)。用肉蓯蓉(酒浸,焙過)二兩、沉香末一兩,共研為末。加麻子杜汁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丸。白開水送下。
  • 消中易飢(按:患此病者常多食,但身體很消瘦)。用肉蓯蓉、山萸、五味子等分,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鹽酒送下。
  • 破傷風(口禁,身強直)。用肉蓯蓉切片曬乾,燒成煙燻傷處,累效。
《中藥大辭典》:肉蓯蓉
剛挖出來的新鮮的肉蓯蓉 剛挖出來的新鮮的肉蓯蓉
別名 肉鬆蓉(《吳普本草》),縱蓉(《本草經集註》),地精(《石藥爾雅》),金筍(《現代實用中藥》),大芸(《青海藥材》)。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蓯蓉、迷肉蓯蓉等的肉質莖。春、秋均可採收。但以3~5月間採者為好,過時則中空。春季採者,通常半埋於沙土中曬乾,商品稱為"甜大芸"、"淡大芸"或"淡蓯蓉"。秋採者,因水分多,不易曬乾,須投入鹽湖中1~3年後,取出曬乾,稱為"鹽大芸"、"鹹大芸"或"鹹蓯蓉"。
原形態
  • 肉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釐米。莖肉質肥厚,圓柱形,黃色,不分枝或有時從基部分2~3枝。被多數肉質鱗片狀葉,黃色至褐黃色,覆瓦狀排列,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2.5釐米,寬4~8毫米,在莖下部者較短且排列較緊密,上部者較長,排列較疏鬆。穗狀花序圓柱形,長8~25釐米;寬6~8釐米,花多數而密集;每花的基部有1枚火苞片和2枚對稱的小苞片,大苞片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尖,小苞片長圓狀披針形,與花萼幾等長;花萼鐘形,淡黃色或白色,長1~1.3釐米,5淺裂,裂片近圓形,無毛或多少被有綿毛;花冠管狀鐘形,5淺裂,裂片近圓形,紫色,管部白色;雄蕊4,花葯倒卵圓形,先端有短尖的藥隔,花葯與花絲基部被皺曲的長柔毛;子房上位,長橢圓形,花柱細長。蒴果橢圓形,2裂。種子多數。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於鹽鹼地、幹河溝沙地、戈壁灘一帶。寄生在紅沙、鹽爪爪、着葉鹽爪、珍珠、西伯利亞白刺等植物的根上。分佈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 [2] 
  • 蓯蓉
蓯蓉 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可達1米。形與肉蓯蓉相似,但莖上鱗片狀葉呈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4釐米,寬4~8毫米,先端漸尖。花黃色,大苞片線狀披針形,近於光滑,小苞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稍長於花萼;花萼光滑無毛,裂片邊緣有細圓齒。
生於湖邊、沙地、瑣瑣林中,寄生在瑣瑣的根上。分佈內蒙古等地。
  • 迷肉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莖基部特別肥厚,直徑30~45釐米,鱗片狀葉;呈卵狀披針形;莖中部較細,直徑15~25釐米,鱗片狀葉呈長團狀披針形。穗狀花序長圓形或圓柱形;苞片邊緣密被綿毛;花冠裂片邊緣具細毛。
生於沙地、瑣瑣林中,寄生在瑣瑣根上。
分佈 內蒙古等地
性狀 ①甜蓯蓉呈圓柱狀而稍扁,一端略細,稍彎曲,長10~30釐米,直徑2~6釐米。表面灰棕色或褐色,密被肥厚的肉質鱗片,呈覆瓦狀排列。質堅實,微有韌性,肉質而帶油性,不易折斷,斷面棕色,有花白點或裂隙。氣微弱,味微甜。
  • 鹽蓯蓉
形狀較不整齊,黑褐色,質較軟,外面帶有鹽霜。斷面黑色,氣微,味鹹。以上均以肉質、條粗長、棕褐色、柔嫩滋潤者為佳。
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以內蒙古產量最大。
蓯蓉
蓯蓉(5張)
化學成分 肉蓯蓉含有微量生物鹼及結品性中性物質。迷肉蓯蓉含有生物鹼。
藥理作用 肉蓯蓉稀酒精浸出物加入飲水中飼養幼大鼠,其體重增長較對照組快。水浸劑、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試驗於狗、貓及兔等麻醉動物,證明有降血壓作用。肉蓯蓉對小鼠有促進唾液分泌及呼吸麻痹作用,促進唾液分泌的成分為某種有機酸樣物質,呼吸麻痹的成分可能力甙類。
炮製 肉蓯蓉:揀淨雜質,清水浸泡,每天換水1~2次(如系鹹蓯蓉,泡盡鹽分),潤透,切片(縱切),曬乾。酒蓯蓉:取蓯蓉片,用黃酒拌勻,置罐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加熱蒸至酒盡為度,取出,晾乾。(每肉蓯蓉100斤,用黃酒3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肉蓯蓉),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2] 
蓯蓉 蓯蓉
性味 甘酸鹹,温。
《本經》:"味甘,微温。"
《別錄》:"酸鹹,無毒。"
《本草正》:"味甘鹹微辛酸,微温。"
《玉楸藥解》:"甘鹹,氣平。"
歸經 入腎、大腸經。
《本草經疏》:"入腎、心包絡、命門。"
《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
《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足少陰腎、手陽明大腸經。"
功能主治 補腎,益精,潤燥,滑腸。治男子陽痿,女子不孕,帶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
《本經》:"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症瘕。"
《別錄》:"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藥性論》:"益髓,悦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大補益,主亦白下。"
《日華子本草》:"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蓯蓉 蓯蓉
《本草經疏》:"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劑。
注意 胃弱便溏,相火旺者忌服。
《本草蒙筌》:"忌經鐵器。"
《本草經疏》:"泄瀉禁用,腎中有熱,強陽易興而精不固者忌之。"
《藥品化義》:"相火旺,胃腸弱者忌用。"
《得配本草》;"忌銅、鐵。火盛便閉、心虛氣脹,皆禁用。" [2] 
複方
治男子五勞七傷,陰痿不起,積有十年,癢濕,小便淋瀝,溺時赤時黃:肉蓯蓉、菟絲子、蛇牀子、五味子、遠志、續斷、杜仲各四分。上七物,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平旦服五丸,日再。(《醫心方》肉蓯蓉丸)
治下部虛損,腹內疼痛,不喜飲食,平補:肉蓯蓉二斤,酒浸三日,細切,焙乾,搗羅為末,分一半,醇酒煮作膏,和一半入臼中,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温酒或米飲下,空心食前。(《聖濟總錄》肉蓯蓉丸)
補精敗,面黑勞傷: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藥性論》)
強筋健髓:蓯蓉、蟬魚。為末,黃精酒丸服之。(《本草拾遺》)
治虛損,暖下元,益精髓,利腰膝:肉蓯蓉(酒浸一宿,颳去皺皮,炙幹)、蛇牀子、遠志(去心)、五味子、防風(去蘆頭)、附子(炮裂,去皮、臍)、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幹,別搗為末)、巴戟、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各一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鹽湯下亦得,漸加至四十丸為度。(《聖惠方》肉蓯蓉丸)
治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棗湯每下三十丸。(《聖濟總錄》)
治發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結,老人、虛人皆可服:肉蓯蓉(酒浸,焙)二兩,沉香(別研)一兩。上為細末,用麻子仁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濟生方》潤腸丸)
治高年血液枯槁,大便燥結,胸中作悶:大肉蓯蓉三兩,白酒浸,洗去鱗甲,切片,白湯三碗,煎一碗,頓服。(《醫學廣筆記》)
治消中易飢: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鹽湯下二十丸。(《醫學指南》)
勞傷,精敗面黑。用肉蓯蓉四兩,水煮爛,切薄研細,燉羊肉吃。
腎虛白濁。用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棗湯送下。
汗多便秘(年老或體虛的病人)。用肉蓯蓉(酒浸,焙過)二兩、沉香末一兩,共研為末。加麻子杜汁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丸。白開水送下。
消中易飢(按:患此病者常多食,但身體很消瘦)。用肉蓯蓉、山萸、五味子等分,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鹽酒送下。
破傷風(口禁,身強直)。用肉蓯蓉切片曬乾,燒成煙燻傷處,累效。
摘錄 《中藥大辭典》 [2] 

蓯蓉保護現狀

肉蓯蓉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草蓯蓉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8-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