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蓮宗九祖

鎖定
自東晉慧遠創立蓮社於廬山東林寺,始有蓮宗之名,由晉迄清,共有九祖,皆是提倡唸佛之一脈相承者。其名如下:初祖廬山東林慧遠,二祖長安光明善導,三祖衡山般舟承遠,四祖衡州雲峯法照,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六祖杭州永明延壽,七祖武林昭慶省常,八祖古杭雲棲袾宏,九祖鳳山梵天省庵。
中文名
蓮宗九祖
外文名
LianZong nine progenitor
創立時間
東晉
創立者
慧遠
創立地點
廬山東林寺

蓮宗九祖蓮宗九祖不同版本

蓮宗九祖前言

蓮宗九祖 蓮宗九祖
中國蓮宗又稱淨土宗,「蓮宗」一詞是中國自廬山慧遠大師創立蓮社,而演變出來的名稱;「淨土宗」一詞則是近代由日本傳到中國。1 中國蓮宗的歷代祖師乃由後人所追尊,至民國廿九年(1940)共確立出十三位,其法號及順位為:初祖廬山慧遠(334-416)、二祖光明善導(613〔618?〕-681)、三祖般舟承遠(712-802)、四祖竹林法照(生卒年不詳)、五祖烏龍少康(?-805)、六祖永明延壽(904-975)、七祖昭慶省常(959-1020)、八祖 雲棲袾宏(1532-1612)、九祖靈峯智旭(1599-1655)、十祖普仁行策(1626-1682)、十一祖梵天省庵(1686-1734)、十二祖資福徹悟(1740-1810)、十三祖靈巖印光(1861-1940)2 。此十三祖説自1940年以來,通行於中國佛教界,在大陸、中國香港地區及中國台灣地區等地區流通一本名為《蓮宗十三祖傳略》的小冊子,便是以此説為根據,將這十三位祖師的傳略彙集成冊。此小冊子曾由上海佛學書局、香港佛經流通處、台灣各淨宗學會及各大經書印送處等多次印行流通,影響所及,使蓮宗十三祖説廣為流傳。然而,在確立出這十三位祖師之前,宋代以降曾有許多的立祖説,意見分歧。以下試就歷代的立祖説過程及立祖説所產生之諸疑問等兩項議題,作出説明。

蓮宗九祖宋以降的立祖説簡介

蓮宗祖師的祖統安立經過頗為複雜,各家之説不盡相同。首先提出立祖説的是南宋(1127-1279)石芝宗曉(1151-1214),其《樂邦文類》以廬山慧遠為始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及長蘆宗賾(生卒年不詳)等五人繼之,共立六祖。3 後來四明志盤(生卒年不詳)在其《佛祖統紀》裏改立了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等為蓮宗七祖,4 他-與宗曉所選的不同地方,乃多出承遠、延壽,而除去宗賾。自此以後,時有祖師的安立説出現。明代(1638-1644)庵蘧大佑(1334-1407)的《淨土指歸集》及正寂(生卒年不詳)的《淨土生無生論注》列有八祖,5 與正寂同時的受教(幽溪傳燈的法孫,生卒年不詳)在其《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裏列有七祖,6 清代(1644-1911)瑞璋(生卒年不詳)所輯的《西舫匯徵》列有九祖,7 清中葉悟開(?-1830)的《蓮宗九祖傳略》亦列有九祖,8 清末楊仁山(1837-1911)的〈十宗略説〉列有六祖,9 近代印光大師的〈蓮宗十二祖讚頌〉列有十二祖,10 以及蘇州靈巖山寺刊行的《唸誦儀規》列有十三祖。11 今綜合上述各家所立的祖序,列一表格如次:
-
樂邦文類
佛祖統紀
淨土指歸集
生無生論注
生無生
親聞記
西舫匯徵
蓮宗九祖傳略
十宗略説
蓮宗十二祖讚頌
靈巖山唸誦儀規
初 祖
慧遠
慧遠
慧遠
慧遠
慧遠
慧遠
慧遠
慧遠
慧遠
慧遠
二 祖
善導
善導
善導
善導
善導
善導
善導
曇鸞
善導
善導
三 祖
法照
承遠
承遠
承遠
承遠
承遠
承遠
道綽
承遠
承遠
四 祖
少康
法照
法照
法照
法照
法照
法照
善導
法照
法照
五 祖
省常
少康
少康
少康
少康
少康
少康
延壽
少康
少康
六 祖
宗賾
延壽
延壽
延壽
延壽
延壽
延壽
蓮池
延壽
延壽
七 祖
-
省常
省常
省常
省常
省常
省常
-
省常
省常
八 祖
-
-
宗賾
宗賾
-
宗賾
蓮池
-
蓮池
蓮池
九 祖
-
-
-
-
-
蓮池
省庵
-
蕅 益
蕅 益
十 祖
-
-
-
-
-
-
-
-
行 策
行 策
十一祖
-
-
-
-
-
-
-
-
省 庵
省 庵
十二祖
-
-
-
-
-
-
-
-
徹 悟
徹 悟
十三祖
-
-
-
-
-
-
-
-
-
印 光

蓮宗九祖歷代立祖説釋疑

首先,據上表得知,自《佛祖統紀》之後,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等前七祖的變動不大,只有宗賾的祖位不穩固,時被列入,時被剔除,例如大佑、正寂及瑞璋將之列為第八祖,而受教、悟開、楊仁山以及印光則未將之置於祖位。其原因可能與曇鸞(476-542)、道綽(562-645)不被列為蓮宗祖師的情形一樣。演培法師(1916-)〈曇鸞與道綽〉一文指出,曇鸞與道綽未被列入淨土祖師,「有點不大理解」、「有點想不通」。12 他的老師印順法師(1906-)便在此文的〈後記〉裏説明:由於曇鸞與道綽的主張僅強調唸佛即得往生,對於戒定慧的修持未加以簡別,因此缺點,所以宗曉未將他們列入祖師之列。13 此外,楊仁山的〈十宗略説〉將曇鸞、道綽列入祖位,跟日本淨土宗創立者源空(號法然、1133-1212)以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和少康等,作為日本淨土宗五祖的説法大致相同。楊居士的見解與他個人接觸日人及吸收其學説有關。雖然楊居士晚年極力反對源空弟子親鸞(1173-1262)倡導的淨土真宗,14 但楊居士的祖系説法跟中國傳統不太一致,而接近日人看法。因此他列入曇鸞、道綽。
第二,何時何人始立蓮池為八祖,已不得而知,一般説法是蓮池圓寂後,由其弟子所推尊。不過據數據顯示,蓮池被普遍接受為八祖,應是清初的事。因為明末正寂的《淨土生無生論注》及受教的《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皆未列入蓮池。至清初俞行敏(生卒年不詳)的《淨土全書》(康熙三年〔1664〕成書)才明言蓮池為八祖。15 至清道光(1821-1850)年間,悟開的《蓮宗九祖傳略》,亦將蓮池列為八祖,16 後來印光即採用此説(詳下文)。悟開另加推省庵為九祖,17 這是省庵被列為祖師的最早文獻。18
第三,蕅益及徹悟二人被追尊的時間很晚,以下分兩點説明:
(1)丁福保(1874-1952)曾讚譽印光為繼省庵之後,得以推為蓮宗第一人。當時印光回信説:「何得以省庵之後,推為第一。使光(自稱)能為省庵提鞋,當不致搬弄出此種過活,況曰文章奪過乎哉!……閣下愛光雖深,其如自己失言何!須知省庵之後,有大高人,其過與否,不敢以凡情妄斷,當在比肩齊驅之列,其學問、見地、操持、德業,絕無稍遜者,徹悟禪師也。蓮宗十祖,當之無愧。光尚不敢謂為後裔,況曰同列乎哉!」19 據該信內容推斷,印光寫此信時仍住於法雨寺,20 所以説,至少在民國十七年(1928)以前,蕅益、徹悟尚未被視為蓮宗祖師。因當時印光尚認為徹悟可以繼省庵之後,被推為第十祖。
(2)印光在民國廿一年(1932)底,在給信徒的信中仍説省庵是蓮宗九祖。21 此亦可説明印光在此之前,仍依照悟開的九祖説,尚未視蕅益、徹悟為蓮宗祖師。
第四,行策被印光確立為祖師的時間應於民國廿七(1938)、廿八(1939)年之間。今據兩條線索加以説明:
(1)清乾隆年間(1736-1795),彭際清(1740-1796)命其侄彭希涑(1760-1793)編纂《淨土聖賢錄》(1783年成書),其中共收入五百餘傳。至道光(1821-1850)末年,胡珽(生卒年不詳)又輯乾隆以後往生者一百六十餘傳,名為《淨土聖賢錄續編》。民國廿二年(1933),印光命其弟子德森(1883-1962)輯咸豐(1851-1861)以後往生者近二百三十傳,名為《淨土聖賢錄三編》。以上三本聖賢錄經印光修改訂正之後,於民國廿二年合訂出版流通。22 此版本的目錄,曾在各祖師的名下以小字標列祖序,其情形如下:
《淨土聖賢錄》 :卷二,晉慧遠(其下小字註明:蓮宗初祖)
〃 :卷二,唐善導(〃 〃 :蓮宗二祖)
〃 :卷三,唐承遠(〃 〃 :蓮宗三祖)
〃 :卷三,唐法照(〃 〃 :蓮宗四祖)
〃 :卷三,唐少康(〃 〃 :蓮宗五祖)
〃 :卷三,宋延壽(〃 〃 :蓮宗六祖)
〃 :卷三,宋省常(〃 〃 :蓮宗七祖)
〃 :卷五,明袾宏(〃 〃 :蓮宗八祖)
〃 :卷六,清智旭(〃 〃 :蓮宗九祖)
〃 :卷六,清行策(其下無小字註明祖序)
〃 :卷六,清實賢(其下小字註明:蓮宗十祖)
《淨土聖賢錄續編》 :卷一,清際醒(〃 〃 :蓮宗十一祖)23
以上小字標示蓮宗祖序,是印光的意思,24 因此可以得知,至民國廿二年印光心中的諸祖人選還只有十一位,行策尚未入祖師位。但蕅益及徹悟(際醒),已被選入。
(2)印光的《文鈔》裏收有〈淨土宗祖堂贊〉一文,標明作於民國廿七年(1938),25 另又收有〈蓮宗十二祖讚頌〉,26 雖未標明作於何年,但從印光寫給張覺明的信,可推知此讚頌撰於民國廿七年底至廿八年初之間。27 由此看來,印光確立十二祖的時間應在1938~1939年之間。印光在給張覺明的信中明言:「十二祖,即世稱蓮宗九祖,於八祖蓮池大師下,加蕅益為九祖,截流為十祖,以思齊(實)賢九祖為十一祖,下又添徹悟禪師為十二祖。」28 這裏所謂的「世稱蓮宗九祖」即上文所述,以悟開《蓮宗九祖傳略》所選之九祖為依據。而「加蕅益為九祖,截流為十祖……」所言,即明確表述出行策(截流)祖位的確立。
第五,印光立蕅益為蓮宗九祖曾遭受到質疑,提出質疑的聖嚴法師(1930-)説:「目前,中國佛教界傳行的十三祖説,其排行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宗賾、袾宏(蓮池)、智旭(蕅益)、省庵、際醒(徹悟)、印光。事實上,智旭已是第十代祖師。假定依從《佛祖統紀》和《生無生論注》,以及《九祖傳略》的主張,而把宗賾剔除,那麼,智旭就可以做為第九祖了。」29 但此質疑自身有些問題。首先,聖嚴所列的十三位祖師,不知根據何處,現今通行的蓮宗十三位祖師應如本文前言一節所示,聖嚴少列了行策,且增列了宗賾。而且聖嚴為了將蕅益往前推為九祖,遂將宗賾剔除,但宗賾一經剔除,就只剩十二位祖師而已,此乃其失察之處。再者,蕅益是否應為九祖恐怕不是聖嚴論述的重點所在,其要旨乃為了推翻弘一(1880-1941)所言「清蓮宗九祖非天台宗下智旭大師」一語裏的「非天台宗下」的説法。30 他説:「據智旭〈儒釋宗傳竊議〉的記載,淨土教的祖師,與此有相當地不同,是即:慧遠、智顗(538-597)、遵式(964-1032)、飛錫(生卒年不詳)、唯則(?-1354)、梵琦(1296-1370)、妙?(生卒年不詳)、傳燈(生卒年不詳)、袾宏、德清(1546-1623)等的十二位,我想這可能是依思想與著作為準據,加以挑選出來,如果是非常仰慕智旭淨土思想的人,就把智旭安置為第九祖,着實而言,這種做法也不能算是很妥當。」31 這應是聖嚴法師主要的反駁理由。但是,蕅益以思想跟著作為立祖根據,只是蕅益本人的見解,與他人立蕅益為蓮宗祖師並無衝突。況且歷代的祖統説一直在變動,各人的立祖觀點常不同。弘一的立祖觀念是依據印光而來,32 可視為近代修持淨土法門者的一種觀點。
此外,蕅益是否確屬於天台宗門?屬天台宗是否即不可被立為蓮宗祖師?這是可爭議的。聖嚴法師曾評論蕅益説:「(蕅益)智旭之所以把唸佛法門,擺在一切法門之上,……因此,即使沒有《天台止觀》,只要唸佛就可以了,他認為這才是一切法門的首要,我們應該把這件事,看作是智旭信仰佛教的最後結晶。」33 又云:「所謂橫出三界的勝異方便,就是阿彌陀佛所説的『稱名唸佛』。而豎出三界的唸佛三昧,是依禪觀的自力修行,而漸次斷滅三惑煩惱,從而感得三身四土的。至於橫出三界的『稱名唸佛』,是依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被接引往生至極樂世界。……在智旭本身,雖亦致力於唸佛三昧的鼓吹,但在五十歲以前,他是以禪、教、律合一的立場來主張的,到了晚年,他於淨土教的色彩,則更超濃厚,完全是獻身於他力往生的橫出三界的勝異方便。」34 據聖嚴法師對蕅益的研究結果顯示,蕅益愈到晚年愈注重持名唸佛,甚至獻身於此。既然如此,印光列蕅益為蓮宗祖師,是非常恰當的。而且,聖嚴法師亦自言,蕅益的思想基礎不是以《法華經》為中心,他只是採用天台教觀的方法來註釋經論,以呈現自身的思想面貌,因此不可判屬蕅益為天台宗門。35 基此,弘一所言的「清蓮宗九祖非天台宗下智旭大師」一語甚為的當,蕅益被列入蓮宗祖位,是無須質疑的。
另外,日人牧田諦亮(1912-)認為志盤《佛祖統紀》所立的「蓮社七祖」,頗能傳承善導持名唸佛的教法,八祖雲棲、九祖蕅益則未必如是。而十三祖的印光最能堅持承繼善導的教法。36 印光的確最重持名唸佛,不過吾人須知,在印光眼裏,蕅益也是真正持名唸佛的繼承與發揚者。印光對蕅益的著作與思想非常瞭解,於詮釋持名唸佛時常引用蕅益的説法,除了徹悟外,最受印光重視與尊敬的就是蕅益了。
第六,印光如何被立為祖師?印光被立為祖師的經過非常簡單,他住世時四眾弟子便常將他與蓮宗諸祖並論,37 譽他為「當代淨宗泰斗」、38 「淨土宗匠」,39 或尊他為省庵之後的第一人。 40印光圓寂不久,福建的楊石蓀旋及倡議尊印光為蓮宗第十三祖,41 此議獲得絕大多數人的同意。因此,印光的祖師地位就此確立。但當時亦有不同的意見,曾有人向李炳南(1889-1986)提問:「印光大師往生後列為蓮宗十三祖,此事乃系暫時性,尚未確定,未確定之緣由,蓋因福州鼓山湧泉寺住持高僧虛雲大師,及圓瑛大師尚未圓寂,須俟二位高僧往生後,佛教會方能作最後之決定。」而李居士的回答是:「名分已定,人心已歸,豈能朝三暮四,隨意變更。況虛公為當代禪德,自有其本宗地位,瑛師禪淨雙修,如紫柏、憨山諸師相同,後人自然奉之為祖,但不必定以數字相承而別也。」42 有此提問,表示當時尚有不同的意見存在,然印光的祖位最後還是被公認而確立下來。另外值得附帶一提的是,道源長老(1900-1988)曾於1954年推舉慈舟法師(1877-1958)為蓮宗十四祖, 43但此提議未能得到教界首肯。又毛凌雲(1910-)居士亦曾呼籲淨宗四眾,奉道源法師為蓮宗第十四祖,44 亦未被廣泛認可。從以上兩例得知,欲被立為祖師,必經大眾檢證,才會被接受。
在推尊印光為十三祖的諸大德中,太虛(1889-1947)的説法最具代表性。他在〈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塔銘〉中指出:
師(指印光)志行純篤,風致剛健,親其教、覽其文者,輒感激威德力之強,默然折服,翕然崇仰,為蓮宗十三祖,洵獲其當也。45
太虛與印光交往頗深,46 對印光認識深刻,故其尊崇印光「為蓮宗十三祖,洵獲其當」,絕非一般交際應酬的話。而且,太虛此文寫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秋,離印光圓寂已有三載,事經三年之後太虛仍肯定印光的祖師地位,足見印光的祖位得到教內一致的認同。

蓮宗九祖結語

自從石芝宗曉的《樂邦文類》立下蓮宗六祖後,陸續有人為有貢獻的大師立祖,直到今日,形成蓮宗十三祖説。民國廿八年之前,八~十二祖的祖位及人選還處於相當混亂的情況,最後經印光確立而成定局。印光圓寂之際,其弟子旋尊他為第十三祖,可見現行的蓮宗十三祖説乃於民國廿九年(印光圓寂之年)確立。
再者,這十三位祖師彼此未必具有師承關係,例如二祖善導遠離初祖慧遠兩百年,善導的淨土思想繼承曇鸞、道綽,與慧遠風貌有別;七祖省常往生於公元1020年,八祖蓮池卻在公元1532年才誕生,中間隔了五百年。足見淨土宗的立祖目的是為了崇敬有功之大師,令後人產生儆仰,激勵上進,跟其他宗派(如禪宗、天台)師生間之傳承,意味不同。

蓮宗九祖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西元334——416年)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精通六經及老、莊之學。年二十一,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悟而出家,以弘法為己任。後入廬山,喜其清幽,遂結茅為舍,講《涅盤經》,刺史桓伊驚其才,奏立佛寺,感雷雨運木以建東林寺,又鑿池種蓮,因號蓮社,集眾六時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中國蓮宗之始。在山三十餘年,雖帝詔亦不出,聞鳩摩羅什入關,即修書問道共商疑難,互證心得,道風遐播,羣賢皆趨。初結社唸佛時,即有一百二十三人蔘加,悉屬法門龍象,儒家泰斗,乃命劉遺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終公之世,共入蓮社修淨業,蒙接引而得往生者甚多,東林寺遂為南方佛教中心,與北方長安鳩摩羅什之逍遙園遙為呼應。義熙十二年,睹佛再現,乃端坐入滅,年八十有三。葬山之西嶺,累石為塔,謝靈運撰碑文。遺著有:
廬山集十卷。
大智度論要略二十卷
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三卷等
慧遠之結社唸佛,是依唸佛三昧法見佛而求往生。當時《觀經》尚未傳譯,所以其思想是基於《般舟三昧經》。以三昧是專思寂靜,則氣虛神朗,自發鑑照之智,得透徹幽微。然而種種三昧中,唸佛三昧最功高進易。因為如來是窮玄極寂,體神合變,隨宜應物,所以使入此三昧著,寂然忘知,就所緣之境,成就鑑智,此是説明若一心專念,止寂他想,則鑑照之智自發,而得見佛之境界。慧遠圓寂後,道昺為東林精舍之主,曇恆、曇詵等亦皆止於山中,宣揚遠師遺風。同時諸弟子或蓮社結眾,多遊化諸方,從而淨土信仰傳佈各地。

蓮宗九祖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西元613——681年)是臨淄人(今山東淄博市),生於隋大業九年,少年出家,看見西方圖,頗有所感,夙期往生淨土,受戒之後,和妙開律師共讀《觀無量壽經》,曉得此經的觀門是解脱生死之法。唐貞觀中,到幷州去拜謁道綽大師,授予唸佛往生的法門。進入長安,廣度民眾,寫了數萬卷《阿彌陀經》,畫了三百卷的極樂淨土圖。最初住過終南山,常常來光明寺説法。晚年住過長安實際寺,又管理著龍門奉先寺洞的營造。大師為人,護持戒法,未曾舉目而見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為生,粗衣淡飯,受持峻嚴,而對人慈愛寬恕,信念堅強。在西京寺內,與金剛法師議論唸佛勝劣之時,善導説:‘唸佛往生如果是真實的話,堂內的諸像就要放光出來,假如是虛妄的話,就要隨我墮地獄去。’這個時候,堂內的諸像,都放出光明來,這是很有名的故事。以長安為中心,受大師感化的人非常多,其中企圖捨身往生的人也有。遺著現存六部十卷。
觀無量壽經疏 四卷 又名觀經四帖疏
往生禮讚記 一卷
法事贊 二卷
般舟贊 一卷
觀念佛法門 一卷
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 一卷
臨終遺示雲:‘大聖悲憫,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何以故?無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舍專念修雜念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

蓮宗九祖承遠大師

南嶽承遠大師四川綿竹人,年二十四歲,至荊州玉泉山就惠真披剃,公令居衡山設教,從其化者萬計,一以唸佛開導之。聞慧日遊化廣州,遠往乞教,慧日示以獨善為不可,應依《無量壽經》修唸佛三昧,以救濟羣眾,自此頓息諸緣,專修淨土。天寶元年,歸衡山,立精舍,號彌陀台。僅安置經像,粗食弊衣,清苦修道,恆見聖境。以專持名號為正行,以佈施,持戒為助行,貞元十八年入寂,終年九十一歲。後名其居於般舟道場,教導四眾,前後受法弟子千餘人。《佛祖統紀》列為蓮社第三祖。

蓮宗九祖法照大師

五台法照大師,以唸佛三昧為無上深妙禪門。極力指責禪徒之不拜佛、不立文字,以用音聲語言為執相,自舍萬善諸行住空見,而鼓吹五會念佛法。以修此法能速成就五分法身。此法是依心念口稱之法而獲得三昧。其主旨本與善導、懷感等之口稱三昧相同,但他為警策自他之信心,且成就三昧方法,而定五會念佛儀則,教合五音曲調,唱佛名號。五會念佛:第一會是平聲緩急,第二會是平上聲緩急,第三會是非急非緩,第四會是漸急急,以上四會皆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第五會是轉急急,而只唱‘阿彌陀佛’四字。

蓮宗九祖少康大師

新定少康大師,周姓,縉雲人,年十五,誦《法華》、《楞嚴》等經,後往越地究毗尼學,及聽《華嚴》、《瑜伽》諸論。貞元初,詣白馬寺,得善導之《西方化導文》,大喜。至長安善導影堂瞻禮,感見導之真身。後到睦郡,在城內乞食得錢,誘掖小兒、唸佛者給錢,竟至佛聲盈路。尋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眾皆日夜行道唱贊。每逢齋日,雲集三千許人,眾見師高聲念阿彌陀一聲,由其口出一佛,十聲連誦,則十佛如連珠現出。師之法門,系以厭穢欣淨,高聲唸佛,兼行佈施,為其行業。常示眾雲:‘當於淨土,起欣樂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於貞元二十一年遷化,身放光明,塔於台子巖,故又號台巖法師。其乞錢給兒至佛聲盈路,亦志高行苦者矣。

蓮宗九祖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大師(西元904——975年)臨安府餘杭人,俗姓王。二十歲時一心歸佛,日中一食,常誦《法華》。年二十八,為華高之鎮將。年三十乞吳越王,舍官位,投龍冊寺翠巖禪師門下剃度出家,行苦行頭陀。然後去天台山天柱峯下習定九旬,又參謁法眼嫡嗣德韶,韶一見深器之,授以密旨,有所契悟。後於國清寺修法華懺,於智者禪院曾作二鬮,一是‘一心修禪’,一是‘誦經萬善,莊嚴淨土’,拈七次皆屬‘萬善’之鬮,遂決心不但修禪定,且誓力誦經萬卷。後周廣順二年住雪竇山,宋建隆元年受吳越忠懿王邀請,復興杭州靈隱。明年遷往永明寺,隨學者千餘人,曾作偈曰:
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壽公住永明十五年,為七眾授菩薩戒,時人尊為彌勒下生。夜為鬼神施食,放生無數。誦《法華》一萬三千部,道譽東海。高麗國光宗大成王聞之,遣使前來求教,齎書執弟子禮,奉獻金絲織成之大衣、紫水晶念珠、金湯罐,並派僧三十六人來學。壽公傳授要旨,歸高麗後,弘揚大法,於是法眼一宗流衍於東海。壽公日行百件佛事為常課。其中重要者:受持神咒、唸佛、禮佛、懺悔、誦經、坐禪、説法。每日虔禮十方十佛:釋迦、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勢至等,每夜於曠野施食於鬼神等。壽公發願求生西方、日念彌陀聖號十萬聲。日暮時住別峯唸佛,隨眾常數百人。清宵月明之夜,時聞螺貝天樂之聲。吳越忠懿王深深敬重其德,聞此大受感動,為建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號智覺禪師。宋開寶八年十二月,以七十二高齡圓寂於永明寺。著作甚多:《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受菩薩戒》各一卷等,凡六十餘部,可謂一代碩學。其治學,所持之懿行,可與智者大師媲美。
延壽曾作《參禪、唸佛四料簡偈》可作禪淨雙修之準則。四料簡偈説: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為佛祖。無禪無淨土,鐵牀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此中第三句有禪有淨土,即禪淨雙修,猶如戴角老虎,為最理想,故彼一生實修此一法門。第一句有禪無淨土,指當時一般禪宗門徒,彼等十人中修禪,九人墮入魔道。第二句無禪有淨土,指一般中下根機,彼等萬無一失,只要能夠親見彌陀,自能分離生死。依此可知延壽是利根上智,故禪淨雙修。鈍根下智者,專心念佛,期生淨土,何愁不能開悟。此一教化與善導大師可説同一旨趣。
又嘗勸人高聲唸佛和十念往生之説,一聲佛名,罪滅河沙。《法華》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阿彌陀經》雲:若人受持佛名,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寶積》雲:高聲唸佛,魔軍退散。《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唸佛誦經,得十種功德。又唸佛有坐念、行道念。坐念如逆水行舟,行道如順風行舟,坐念尚能滅八十億劫罪,若五體投地,恭敬唸佛,功德無量。又彼重十念。一生重惡,臨終十念,罪滅生淨土。引《那先比丘經》教證,如水中投石下沉,投石入船中雖有百枚,亦不會沉沒。因造罪者由唸佛功德,免於下墮地獄。《智論》雲:‘臨終時,心力能勝終身行力,是時少許心力,猛利如火,量雖小能作大事。’由於臨終之心決定勇健,能勝百歲行力,此為臨終十念法門有力之論證。

蓮宗九祖省常大師

杭州省常大師,字造微,俗姓顏,錢塘人。生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十七歲出家受具足戒。生平戒行謹嚴,精通《大乘起信論》,修習天台止觀法門。繼廬山遠公遺風,於宋淳化中遷杭州西湖昭慶寺,專修淨業,並結淨行社。自稱淨行弟子,嘗自刺指血和墨書《華嚴經、淨行品》。又以栴檀淨香木雕成毗盧遮那像。復跪地合掌發誓願雲:‘我與一千大眾,八十比丘始從今日,發菩提心,窮未來際,行菩薩行,願盡此報身,以生安養。’省常所交者,俱屬賢德名士,相國大夫,故碑記特多,天禧四年(西元1020年)正月十二日示寂,壽六十二。

蓮宗九祖祩宏大師

雲棲祩宏大師(西元1535——1615年),杭州仁和人,字佛慧,號蓮池,十七歲舉諸生,以學行稱。問鄰家老嫗日誦佛名之理由,答因先夫持佛名無病而逝,因知唸佛功德之不可思議。因感其言而寄心淨土,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自警。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喪母,嘉靖四十五年,遂決意出家。投西山性天寺落髮,就昭慶無塵受具足戒,次謁廬山遍融,融諭以不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唸佛。後參嚴德寶柳庵,辭向東昌途上,聞樵樓鼓聲,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隆慶五年入杭州雲棲山,卜居山中,始修唸佛三昧,教化遠近,道俗雲集,遂成一大叢林。萬曆十二年編《往生集》,記傳古今往生人事蹟。二十年在杭州淨慈寺開戒,又興戒壇之制,行自誓受戒法。在山中及城之內外造放生池,制戒殺放生文,誡害物命。常主張淨土,著《阿彌陀經疏》等。又痛責禪徒之空腹高心,錄永明延壽、高峯原妙等機緣中之吃緊語,以示參究之要決。萬曆四十三年七月病篤,作‘三可惜十可嘆’警眾,又遺誡諸弟子‘老實唸佛’,遂於八十一歲圓寂。世稱雲棲禪師,又號蓮池大師,尊為蓮社第八祖。遺著有:
往生集 三卷
淨土疑辯 一卷
禪關策進 二卷
梵網經戒疏發隱 五卷
楞嚴經摸象記 一卷
緇門崇行錄 一卷
山房雜錄 三卷
竹窗隨筆 二卷
雲棲法匯 三十二卷
宏師又説信願行為修淨業之必須要件,因到淨土之資糧若不充足,則不能前進。一、信:信生佛不二,眾生唸佛則定得往生,究竟得成佛。阿彌陀經之‘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即是標此信。二、願:不單空信,必進而依其教求往生,彌陀經之‘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即是。三、行:不單虛願,必亦力行精進,念念相續而不間斷,即是阿彌陀經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

靈峯蕅益大師(西元1599——1655年),江蘇吳縣人,少時學儒,誓滅釋老,作論數十篇攻之。十七歲時,偶閲祩宏《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大有反省,焚所著闢佛論。天啓元年(西元1621年)二十三歲,發四十八願,自名大朗優婆塞。翌年一月之間,夢見憨山德清三次。時德清居曹溪,不得從,乃就其門人雪嶺剃度。次往雲棲聽古德法師講《唯識論》,更上徑山坐禪,又受菩薩戒,遍閲律藏。二十八歲染病,決意求淨土。以天台為宗,研習其章疏。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始入靈峯,同六年建西湖寺,尋遊化各處。永曆八年夏,在靈峯卧病,十二月建淨社,作願文,又作求生淨土偈,翌年一月以五十七歲示寂。世稱靈峯蕅益大師。生平厭棄名利,以閲藏著述為業,終身筆硯不離,故著述甚多。計有《阿彌陀經要解》一卷、《梵網經玄義》一卷、《菩薩戒本箋要》一卷、《法華經玄義節要》二卷、《法華經會義》十六卷、《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閲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觀瀾》五卷、《周易禪解》十卷等,凡四十餘部。又有《靈峯蕅益大師宗論》十卷。
蕅益主張唸佛有念他佛、念自佛、念自他佛三種;以廬山一派之淨土唸佛,名為念他佛,達摩所傳之禪及南嶽天台所傳之觀心,名為念自佛,永明一派之事理雙修,名為念自他佛。又以藏通別圓四教悉無不是念佛法門。若此四教各有三唸佛,則為十二種唸佛。又《摩訶止觀》之四種三昧,亦同可名為念佛,若此四種三昧——具有今之十二種唸佛,則總為四十八種唸佛。又乘念他佛中之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三種,則總共有一百四十四唸佛三昧法。此外又有《彌陀經》所説之執持名號法,而説教禪二宗皆是念佛法門。持戒一心念佛者,必為止惡防非而精進律學,精進律學者亦必須決定往生以一心念佛為事。且持戒是因,淨土是果,持戒與唸佛,本唯一門。如此唸佛統禪、教、律之三學,同時亦為三學之歸結,而主倡廣義之念佛三昧論。他還認為《阿彌陀經》之執持名號為至簡易、至奇特之法,闡明此法是普被上中下三根,又是攝事理之不可思議權巧方便,而勸人應依祩宏等所説之具足信願行之三種資糧而期望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