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字)

鎖定
蓑(拼音:suō),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3]  。從艹,衰聲。古文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字亦作“簑”。“蓑”是後起字。蓑的本義是雨具名,即蓑衣。 [1] 
中文名
拼    音
suō
部    首
五    筆
AYKE [1] 
倉    頡
TYWV
鄭    碼
ESKR
筆    順
橫、豎、豎、點、橫、豎、橫折、橫、橫、撇、豎提、撇、捺
字    級
二級
注音字母
ㄙㄨㄛ
四角碼
4473₂
總筆畫數
3+10(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基本區 U+84D1

目錄

示例

蓑衣suō yī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後來人們發現棕後也有用棕製作的。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這種雨具穿在身上勞動十分方便。蓑衣於1970年代化纖產品的出現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是用棕片縫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風,可當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風避雨,也可遮羞掩醜。舊社會裏,極貧人家,十八歲的姑娘沒有褲子穿,也只好用蓑衣來掩醜避體、遮風擋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舊社會人們普遍用的雨衣,幹活、行路都離不開它。狩獵時它便是最好的“護身服”。名稱來由 起源古老,用一種叫“蓑草”編織的像衣服一樣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來。
蓑衣
suōyī
[straw rain cape coat] 用棕櫚皮編成的雨衣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張志和《漁歌子》
蓑衣分上、下兩部分,上面的叫“蓑衣披”,頗像古代婦女穿的坎肩兒,圓圓的領口,前開襟,有細細的棕繩可供繫牢;下面的叫“蓑衣裙”,很像現代美眉穿的吊帶裙,有兩條棕繩供吊在肩上。但裙腰很大,隨意擺動,方便主人甩開大步走路,攥足力氣挑擔。蓑衣的縫製比較講究,下面的棕毛卻隨意披散着,為的是讓雨水迅速墜落。從前的人穿衣服講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蓑衣的堅韌足夠陪伴主人一輩子。
蓑組詞:
蓑衣 、蓑笠、蓑草、煙蓑雨笠、雪蓑、綠蓑青笠、蓑翁、笠蓑、雨蓑風笠、披蓑、漁蓑、煙蓑、雨蓑、耕蓑、苫蓑、短蓑、寒蓑、牛蓑、笠冠蓑袂、蓑蓑

古籍解釋

〔古文〕𠱗𡔤《唐韻》蘇和切,音莎。《玉篇》草衣也。《詩·小雅》何蓑何笠。《傳》蓑所以備雨。
又《韻會》覆也。《公羊傳·定元年》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注》不以蓑苫城也。
又《唐韻古音》初危切,音摧。《郭璞·山海經注》蓑,闢雨之衣也,音催。
又《集韻》蘇回切,音毸。華蘂下垂貌。《張衡·南都賦》敷華蘂之蓑蓑。
又蘇煎切,音暹。《郭璞·山海經贊》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𤝱,毛如披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