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蓑衣

鎖定
蓑衣,用草編織成的,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也有用棕葉製作的,稱為棕衣。
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這種雨具穿在身上勞動十分方便。20世紀60年代後期,隨着化纖產品的出現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轉而成為旅遊紀念品和室內裝飾品 [1] 
中文名
蓑衣
起源國家
中國
起源時間
約先秦時期
材    料
稻草、棕毛、棕葉、茅草等

蓑衣起源發展

明王圻《三才圖繪》中標準制式的蓑衣與斗笠 明王圻《三才圖繪》中標準制式的蓑衣與斗笠
中國古人最早使用且使用範圍最廣的原始雨衣叫“襏襫”(bó shì),就是後來通稱的“蓑衣”。出現於先秦時期。《國語·齊語》“管仲對桓公以霸術”條裏已提到:“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襏襫,霑體塗足,暴其髮膚, 盡其四肢之敏,以從事於田野。”這是齊國農民遇雨天做農活時的裝束,從管仲所述來看,襏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農民雖然身着襏襫,但身體還是被雨水打濕了。三國時吳國學者韋昭釋之為“蓑襞衣也”,清郝懿行《證俗文》説得更具體:“案襏襫,農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蓑衣與傘蓋一類雨具相比,不僅避雨效果好,而且空出的兩隻手可以幹活。不只是農民雨天喜歡穿,漁夫雨雪天垂釣時也常披之。晚唐詩人鄭谷雪中偶題》寫道:“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唐農學家、詩人陸龜蒙奉和襲美添漁具五篇·蓑衣》詩稱:“山前度微雨,不廢小澗漁。上有青襏襫,下有新腒疏……”不少古畫中,蓑衣都是釣魚愛好者的必置裝備。
明清時,雨季出行人們大多都帶蓑衣。明徐光啓農政全書》中記載了當時一條流行諺語:“上風皇,下風隘,無蓑衣,莫出外。” [2] 
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風雨中勞作的情景,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此後,現代化防雨的雨布、雨衣、雨披等的生產使用逐漸取代了蓑衣這種古老的防雨用具 [3]  。蓑衣已較少用作雨具,轉而成為旅遊紀念品和室內裝飾品 [4] 

蓑衣製作工藝

蓑衣材料

蓑衣用料主要是就地取材。中國南方多用稻草、蓑草,也有用棕毛、棕葉者;北方多用茅草即龍鬚草,也有用蒲草者 [3]  [5] 

蓑衣製作

蓑衣
蓑衣(4張)
純手工製作一件蓑衣要兩三天左右時間 [1] 
準備工作
1.準備蓑衣原料棕,蓑衣的原料是匹棕樹棕皮。
2.準備棕繩,棕繩製作分三部:第一步抓棕,讓棕葉鐵抓弄成棕絨;第二步捻線,把做好的棕絨捻成線;第三步搓繩,將兩條捻線搓成繩子,用來縫製蓑衣。
3.準備鐵針和頂針兒 [1] 
製作步驟
第一步編織:蓑衣是從領口開始的,領口部位要排列15、6張棕葉,用棕鎖縫製領口,然後是領口塑形,用一隻圓碗就可以了,領口做好後最後是拍打領口,讓蓑衣領子鬆軟。
第二步是定位:蓑衣定位先穿針後引線,蓑面和蓑底要靠細線一針一線縫合連綴而成,這道工序也被叫“刺棕蓑”。制蓑模,要挑選棕面較寬長的棕片來制模。整件蓑衣好像一隻大蝴蝶,兩翼略上翹,中間用蓑骨做成圓領口。蓑衣分上裙和下裙兩部分,上裙寬3尺、長2尺,下裙形狀像“橫軸”,寬3尺多、長1.8尺。“橫軸”兩邊連着兩塊片裙,作為胸襟,從胸前垂下,把下腿肚圍起來。
第三步是縫線:製作蓑衣主要靠拼接,將用棕鎖肩部、胸部,裙部拼接起來,要縫製蓑衣,一般要縫製80-90,衣有表面和裏面,兩面都要縫線。裏面間距較大,粗疏線間距1寸左右,蓑表面縫線卻是密密麻麻,沒有間距 [1] 

蓑衣文化特徵

文化內涵
蓑衣儘管造型簡潔,但賦予的造型以人物外觀相對應的形象,蓑衣和斗笠合併使用,立於田間可以驅趕破壞農作物的鳥獸;掛於牆上,可以鎮邪驅魔;用蓑衣包裹木炭,放置在井底下,除了能殺菌過濾外,還能鎮住“邪氣“。在客家,倘若誰家造新房子,到“上樑”時,正廳中間的“正樑”定會用蓑衣包裹。客家人認為用蓑衣包裹”正樑”,家運定會龍躍騰達。此種情形,蓑衣就不僅是用以遮風避雨,而是作為一種儀式而存在 [5] 
引申意象
在一些古裝電影裏,蓑衣引申出了大俠的意象,似乎成了大俠的一種道具或者偽裝。在水氣氤氲、煙雨朦朧的竹林裏,穿着蓑衣的大俠在綠色的竹林裏匆忙趕路,偶爾使用一下技藝高超的輕功,便能看見蓑衣在天上飛。天明明不下雨,一個穿着蓑衣的普通人,其實是武功高超的大俠。他行走江湖,隱藏自己的身份,用蓑衣把自己裝扮成一個漁夫或者幹活的人 [6] 

蓑衣歷史價值

蓑笠是農耕文明的縮影,記錄了人類前行的足跡。它類似於21世紀的雨衣,不過更環保,有古色古香的韻味。蓑衣具備擋風、遮雨、保暖及靈活操使的功能,如外出狩獵過夜時,可用作睡墊,既温軟舒適,又防潮防濕,穿着蓑衣,頭枕斗笠,可躺在田間地頭歇息;編織蓑衣的棕櫚所散發的氣味,會使小爬蟲和蛇都不願靠近,故可避蛇驅蟲 [5]  。塑料未普及時,農民種田缺少不了蓑衣。為了不誤農時,即使傾盆大雨農人也要在田間勞作,蓑衣起了重大作用 [7] 
蓑衣外形和功能所體現的編結設計思維,成為體現中國南方農耕社會中,極具地域特色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證,成為生活生產中不可缺少的有機器具,並延伸出獨特的附麗價值 [5] 
參考資料
  • 1.    鄉間曾經盛行的蓑衣與斗笠  .農村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20-01-03]
  • 2.    古人雨天出行用什麼“雨具”?  .騰訊網[引用日期2020-04-04]
  • 3.    政協廣饒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廣饒文史資料 第13輯:政協廣饒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2001年:第251-253頁
  • 4.    詩山蓑衣  .南安商報數字報刊平台[引用日期2020-04-04]
  • 5.    梁盛平. 自庇一身青蒻笠, 相隨到處綠蓑衣——傳統蓑衣設計思維的啓示[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0(03):123-128.
  • 6.    厲 勇. 蓑衣明明不是綠色的[J]. 思維與智慧, 2019, (9):58-59.
  • 7.    漸行漸遠的蓑衣   .中國質量報[引用日期20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