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蓋(拼音:gài、gě)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古字形從艸,盇(hé)聲。 [2]  盇後隸變為盍。蓋本義指用茅草等編成的覆蓋物,引申為能用於遮蓋的東西,特指車蓋、或專指傘。又引申為覆蓋、遮蓋、勝過、壓倒,用作動詞。蓋又用作副詞,相當於“大概”“因為”等,常用於文言文。蓋又讀gě,用於姓氏。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gài,gě
繁    體
部    首
、皿
五    筆
UGLF(86、98)
倉    頡
TGBT
鄭    碼
UCLK
筆    順
點、撇、橫、橫、豎、橫、豎、橫折、豎、豎、橫
字    級
一級(2400) [1] 
平水韻
去聲九泰(gài),入聲十五合(gě) [5] 
注音字母
ㄍㄞˋ,ㄍㄜˇ
總筆畫數
6+5、5+6
異體字
葢、𤇁、𤇙
四角號碼
8010₂
區位碼
2439
統一碼
76D6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形聲字兼會意字。蓋的繁體寫作圖7,異體字或作圖6,都是由圖1的字形演化而來的。圖1是春秋金文,上部的“”旁作形符,可知與植物有關;下部是“盍”字,讀hé,於此作聲旁,指示字的讀音。“”字本身也有器蓋兒的意思,也有表義作用。蓋的本義是指蓋屋的茅苫,泛指用白茅等編的覆蓋物。後來引申為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東西,這就是常説的蓋子了,如車蓋、鍋蓋等。也指傘或傘狀物,也指甲殼類動物背部的殼。 [2] 
“蓋”字從春秋文字開始一直到小篆形體上變化不大,隸變後的楷書寫作圖6,中間的“太”是將“去”下部的“凵”寫作一點得到的。後演變作圖7,是為繁體字形。在漢代又產生一種俗體,是將上部所從之“艸”旁及中間所從之“去”旁省訛為“”形,這種俗體為簡化字所本。 [2] 
“蓋”字發展到後來又有了加在上面的意思,用作動詞,如蓋章、蓋郵戳;還能指遮掩,如蓋被子、把茶杯蓋上、遮蓋、掩蓋、覆蓋的“蓋”用的都是這個意思。“蓋”指覆蓋在別的東西上面,以後又引申出超過、壓倒的意思。《史記·秦始皇本紀》稱頌秦始皇的功業:“功蓋五帝,澤及牛馬。”意思是説,秦始皇的功績超過了傳説中的五帝,連牛和羊都享受到他的恩澤。“蓋”當超過講,這個意思現代漢語仍在使用,如:蓋世英雄,是指超過當時所有人的英雄。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ài
名詞
即苫。用白茅編成的覆蓋物。

《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

器物上部有遮蔽、封閉作用的東西,可以拿起。
lid;cover
《禮記·少儀》:“器則執蓋。”
《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那茶碗是個鬥口兒的,蓋着蓋兒再也喝不到嘴裏。”
鍋蓋;瓶蓋;井蓋
特指車篷。
awning
《周禮·考工記·輪人》:“輪人為蓋。”

古代指傘(現代方言仍有把雨傘叫做雨蓋的)。
umbrella
《史記·商君列傳》:“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
蘇軾《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指動物背部的甲殼,也指人體中某些起類似作用的骨骼。


膝蓋;天靈蓋;烏龜蓋兒
一種整地的農具。即“” ,又稱“耱(mò)”。

《人民日報》1972.9.18:“大隊的膠輪大車、推車全是自己修理,犁、耬、耙、蓋都是自己修造。”

(Gài)姓氏用字。



動詞
把蓋字放在器物上部;由上而下地遮掩。
hide;cover
《淮南子·説林訓》:“日月欲明而浮雲蓋之。”
覆蓋;遮蓋
掩飾。

王夫之《宋論·太祖》:“一事之得,不足以蓋小人。”
概括。

李贄《孔明為後主寫申韓管子六韜》:“﹝汲長孺﹞又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八字蓋之,可謂至當不易之定論矣。”

建築; 建造(房屋)。
build
王褒《僮約》:“礨石薄岸,治舍蓋屋。”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三章:“郭祥知道這是農民翻身以後蓋的,心裏十分高興。”
蓋樓
借指房屋。

《管子·侈靡》:“百蓋無築,千聚無社,謂之陋。”

崇尚。

《國語·吳語》:“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

由上而下地按壓。打上印。

巴金《寒夜》二五:“於是一個郵差推開門進來,大聲叫道:‘汪文宣收信!蓋圖章!’”
蓋章
超過;勝過。
surpass
《莊子·應帝王》:“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
杜甫《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蓋世
副詞
表示推測性判斷;相當於“大概”。
about;
probably
《禮記·檀弓上》:“有子蓋既祥而絲屨組纓。”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連詞
承接上文,説明原因或理由。
because
《史記·外戚世家》:“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也。”

助詞
用於句首,表示後面是發表議論。

《史記·李斯列傳》:“蓋聞聖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蓋儒者所重,尤在於名實。”

代詞
通“”。相當於“何不”。
why not
《詩經·魏風·園有桃》:“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禮記·檀弓上》:“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

通“盍”。表示疑問,相當於“何”。
why
《莊子·養生主》:“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戰國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名詞
通“”。門扇。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犖有力焉,能投蓋於稷門。”

hài
動詞
通“”。 危害。
damage
《尚書·呂刑》:“羣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鰥寡無蓋。”
柳宗元《天對》:“象不兄龔,而奮以謀蓋。”

名詞
(Gě)古地名。戰國齊蓋邑,漢置蓋縣,北齊廢。古城在今山東省沂源縣。

《孟子·公孫丑下》:“王使蓋大夫王歡為輔行。”

(Gě)姓氏用字,參看“蓋姓”。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一】【艸部】古太切(gài)
葢,苫也。從艸盇聲。 [9] 

説文解字注

葢,苫也。
段注:引伸之為發端語詞。又不知者不言,《論語》謂之“葢闕”。《漢書》謂之“丘葢”。
從艸,盇聲。
段注:古太切,十五部。盇在八部,此合音也。 [10] 

廣韻

古太切,去泰見 ‖盍聲蓋1部(gài)
蓋,覆也。掩也。《通俗文》曰:“張帛也。”《禮記》曰:“敝蓋不棄為埋狗也。”又發語端也。《説文》曰:“苫也。”俗作蓋。古太切。三。
胡臘切,入盍匣 ‖盍聲盍1部(hé)
蓋,苫蓋。
古盍切,入盍見 ‖盍聲盍1部(gě)
蓋,姓也。漢有蓋寬饒。《字書》作𨜴。 [11]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蓋;康熙筆畫:16;部外筆畫:10
古文:𤇁
(gài)《唐韻》古太切。《韻會》居太切。竝音匄。苫也。《左傳·襄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注: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為蓋。
又掩也。《書·蔡仲之命》:爾尚蓋前人之愆。
又覆也。《關尹子·八籌篇》:其高無蓋。
又車蓋。《周禮·冬官考工記》:輸人為蓋以象天,崇十尺。
又語辭。《詩·小雅》:謂天蓋高,謂地蓋厚。
(hé)又《廣韻》胡𦡳切,音盍。亦苫蓋也。《集韻》:靑齊人謂蒲席曰蒲蓋。
又通盍,何不也。《禮·檀弓》: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
(gé)又《正韻》古沓切。地名。《孟子》: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注:蓋,齊下邑也。《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蓋。
又姓。《前漢·曹參傳》: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
又蓋寬饒,字次公,魏郡人。
又《韻補》居氣切。叶音既。宋玉《高唐賦》:蜺為旌,翠為蓋,風起而止,千里而逝。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窄“皿”寬。“”居上居中,三橫長短不一,末橫在橫中線下側,豎筆在豎中線。“皿”,居下居中,末筆橫寬度超出上部。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ɑb
王力系統
k
at
董同龢系統
祭/葉
k
ɑd/ɑb
周法高系統
k
ar
李方桂系統
k
abh
西漢



東漢





ad


a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ɑi
北魏後期北齊

ɑi
齊梁陳北周隋

ɑ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ɑi
擬音/王力系統

k
ɑi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ɑi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ɑi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âi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a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四泰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古太切
kɑi
入聲
二十八盍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胡臘切
ɣɑp
入聲
二十八盍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古盍切
kɑp
集韻
去聲
十四夳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居太切
kɑi
入聲
十二曷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居曷切
kɑt
入聲
二十八盍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轄臘切
ɣɑp
入聲
二十八盍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谷盍切
kɑp
韻略


去聲






居太切

增韻


去聲






居太切



入聲






胡臘切



入聲






古盍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kai
洪武正韻

去聲
六泰


全清
居大切
kai

入聲
九合


全濁
胡閤切
ɣap

入聲
九合


全清
古沓切
kap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九栽宰載







陰入
第三十一甘敢紺蛤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ai
51
去聲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a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a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ᴇ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55
去聲

官話(晉語)
太原
ka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kᴇ
412
陰去

吳語
上海
kᴇ
334
陰去

吳語
温州
ke
42
陰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吳語
温州
kai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ka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kue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kai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kɔ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kɔi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kɔi
24
陰去

閩語
廈門
kai
11
陰去
文讀
閩語
廈門
kua
11
陰去
白讀
閩語
潮州
kai
213
陰去

閩語
福州
kai
213
陰去

閩語
建甌
kai
21
上聲
文讀
閩語
建甌
kuɛ
22
陰去
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4]  、《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2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2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1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5.    平水韻 九泰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5]
  • 6.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140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17;441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下[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1694.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4.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44.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80;536;537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20.
  • 13.    “蓋”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5]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5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