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蒼坡古村

鎖定
蒼坡古村,位於温州永嘉,村落格局基本保持南宋時期的規劃原狀與建築風貌,佈局理念獨特,源自文房四寶。蒼坡背依筆架山,面臨楠溪江。 [1] 
中文名
蒼坡古村
面    臨
楠溪江
地    址
温州永嘉
年    代
宋代

蒼坡古村基本信息

蒼坡古村 蒼坡古村
蒼坡的建築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濃縮,它的建築理念源自文房四寶。進木結構的村落大門,一條直線的石板道縱貫全村,為筆;石道中間過一橋,由五塊大小勻稱的石條搭成,為墨;整座村落佔地面積最大的為石道兩側的蓮池,為硯;而呈長方形的村子則為紙。該村是南宋國師李時日設計的,歷經千年風雨的滄桑,仍保留有宋代建築的寨牆、路道、住宅、亭榭、祠廟及古柏,以及砌在村落四周的鵝卵石圍牆,牆內樹齡很老的榕樹,樹下的亭和檐上的龍,處處顯示出濃郁的古意。

蒼坡古村歷史沿革

蒼坡古村位於浙南永嘉縣境內楠溪江上游巖頭鎮北面大山腳下,原名叫蒼墩。始祖李岑為避戰亂從福建長溪遷居於此,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開始營建,至今已1000多年曆時。南宋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李嵩邀請國師李時日重新規劃,建成以文房四寶為主要形象的村落格局,村落佔地200多畝,房屋50多座,村民全部李姓。村落格局基本保持南宋時期的規劃原狀與建築風貌,其寨牆、路道、水池、古柏猶見當年風韻。蒼坡是楠溪江流域耕讀文化最為發達的村落之一,至今仍然很好地保留了耕讀文化的具體元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就以特色獨具的古村人文風光而成為中國古村落旅遊產品中的經典。
【三試階、七級石階】
現在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由三級條石砌成的台階,就叫“三試階”,取意縣(府、院)試、鄉試、會試,分別為考秀才、舉人、進士,是封建時代讀書人入仕為官的必由之路。三試過關後才算躋身進士之列,所以緊接着“三試階”的是長約20米的“進士坦”,走過“進士坦”便到了車門的過處,這裏共有七級石砌台階。據蒼坡宗譜記載,第十一世祖李仲因居官清廉、政績顯著而受朝廷器重,官位連升七級,村人為紀念此事,特地修建了這七級石階。古時候到了進士坦後,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步行通過七級台階。
【蒼坡溪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牌樓式樣的門叫車門,也就是村子的大門。你看看這個匾上的四個字:“蒼坡溪門”,這四個字是由温州已故書法家蔡心谷先生所題,一般來説是明顯的筆誤,但在永嘉方言裏“車”與“溪”同音,蒼坡人還以為自家風水好,是由於前面的溪門水好之故,所以就寫成溪門了。蒼坡溪門可是大有講究的。這個門始建於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全由木料構築而成,以大斗、小鬥、託梁、挑檐建造,六層斗拱沒有用一枚釘子,屋頂為重檐懸山式結構,顯得端莊古樸。這道大門和日本“國寶級建築”奈良東大寺的南大門如出一轍,不過那座“國寶級建築”大門的建造時間比蒼坡溪門晚了12年。這個門看起來很奇特,有人説他像龍,兩邊的大燈籠就是龍眼,後面的街就是龍身,前面的那個池塘就是龍珠;也有人説他像老虎,石拱橋是老虎的背,而車門是虎頭,兩盞大燈籠是虎眼。到底像什麼,就要憑各位的想象了。像“龍”也好,如“虎”也罷,但寓意其實都一樣:蒼坡村是一個卧虎藏龍的地方。
這個車門,是一種“等級”的象徵。在封建時代,這種代表着權利與身份的大門是不可以隨隨便便想建造就建造的,只有當這裏出現一定級別的官員後,才能由皇帝下詔賜建。按現在的話來説,是很牛的。門樓的下面就是剛才給大家介紹的“七級石階”,地面上這頂用四塊青石鋪嵌而成的宋代一品官帽——太師帽,用意在於讓經過這裏的人時時想到“太師之路要自己去走”,鼓勵人們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功成名就。上方門樓上有一副對聯:“溪山攬勝懷先哲,門第添輝望後昆。”這對聯即描繪了此處風景優美,又説明了祖輩業績輝煌,也寄望後輩發奮讀書入仕光耀門楣。為表示敬重,凡是經過這裏的人要懂得過車門的規矩,文官必須下轎,武官一定下馬。
【西池東池】
跨進溪門,我們便打開了蒼坡村的歷史書頁,這書頁便是左右兩邊的兩個池塘,左邊的一頁是西池,右邊的一頁是東池。這兩個池塘從一誕生起就不只是普通的點化生活美化環境的池塘:那西池的一頁,記載的是半耕半讀的生活理想;那東邊的一頁,記載的是對高尚精神美好品德的傳頌和對神明的敬祀。
接下來就請大家和我一起來翻閲這兩頁感人的史書吧。
【古柏】
現在我們正走在東池南頭的寨牆上。
在古時,過這個門檻也是有講究的,要遵循男左女右的禮法。
這兩棵古柏,不僅是蒼坡村重視綠化的歷史見證,也滲透出古村的文化氣息。800多年前的宋朝蒼坡寨主李西齋親手種下這兩棵樹,並留下了護樹佳話,被傳頌至今。他栽下這柏樹後,為使古柏不受破壞,就立下禁約説:“凡拴於柏樹之牛,立殺不赦。”有一天他家的長工貪圖方便,將耕牛系在這柏樹上,他當場就將牛殺了。從此村中就不再出現損壞這些古柏的現象了。可見,有了好的“官”風,才會有好的民風,所以這兩株柏樹雖然歷經800多年,仍生機盎然。
剛才停車場邊的紀念碑上鐫刻着的由書畫家夏蕙瑛女士寫成、副總理吳邦國先生題寫的詩中的“古柏古”,説的就是這兩棵古柏。
【望兄亭】各位朋友,這座造型別致的小亭子,就是很出名的“望兄亭”,初建於1128年。站在亭子裏往村外東南方向眺望,對面就是蒼坡的“同胞村”方巷村了。方巷村頭也有一座造型和“望兄亭”一摸一樣的亭子,名叫“送弟閣”,兩個亭子隔着阡陌縱橫的田野遙遙相望。
這兩個遙遙相望的亭子數百年來向人們訴説着一段兄弟情深的感人故事:當年李氏第七世祖李秋山和弟弟李嘉木分家後遷居到方巷村,弟弟李嘉木常常一早就站在寨牆上向東南遠望,等待哥哥踏着田間鵝卵石小徑走來,“會桃李之芳園,敍天倫之樂事”。兄弟兩個感情很好,每每必促膝長談到深夜,分別時總要想送到村口。常常哥哥離開回家時,弟弟就送哥哥到方巷村頭,弟弟回來時哥哥又要送弟弟回來,就這樣弟弟送哥哥到家,哥哥又送弟弟到村口,弟弟又送哥哥,哥哥又送弟弟,真是温州俚語講的“張郎送李郎,一夜送到大天光。”於是兄弟倆商定在蒼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座亭閣,在亭子裏掛上燈籠。每當探望分手後,見到對方亭中燈籠亮燈,就知道對方已平安到家,兄弟倆才各自安然收燈回家歇息。
望兄亭的精緻在楠溪江沿岸的古亭中是少有的,特別是披檐,曲形的弧度放足,檐角飛翹,十分輕柔。兩處亭閣四面開敞、八面來風,遙遙相對,情誼綿綿。曾經有台灣同胞來此旅遊,為“望兄亭”的故事所感動,觸景生情,回想台灣大陸隔海相望,不禁兩淚漣漣,真是“雙亭隔水頻相望,兩地同源本弟兄”。
夏蕙瑛詩中的“誰又點燈去,遠山明月生”兩句,説的就是望兄亭美麗感人的故事。
【仁濟廟】這座三面環水的帶有宮廷風格的古建築就是著名的“仁濟廟”。單看這座建築周邊的環境,你已覺得特別舒適,有靈氣。這亭三面臨水,臨水座廊建有美人靠,夏天在此乘涼,那是愜意無限的。
仁濟廟檐角微翹,屋檐面稍呈弧形,屋脊線條平緩卻充滿張力,像是要展翅起飛,舒展大方,特別優美,避免了一般廟宇建築通常所透射出來的肅穆。有意思的是,廟中供奉的不是菩薩,也不是本族始祖,而是一個叫作周處的人。據《世説新語》載,周處在年輕時橫行鄉里,為鄉鄰們切齒痛恨,視其為“三害”之一,與猛虎毒蛇相提並論,後來經人指點改邪歸正,棄惡從善,為鄉里除害,戰死沙場。於是這周處就成了人們教育青年改惡從善的楷模。蒼坡人在廟裏不供奉菩薩,不祭祀先祖,而設非本族姓氏的周處神位來祭祀參拜,可見他們有着為教育子孫後代而拋棄姓氏偏見的不同一般的胸懷。也有人説這裏供奉的是“平水聖王”周凱。晉永康年間,浙南洪水為患,平陽人力搏洪水而死,鄉民奉他為平水聖王。不管仁濟廟裏奉祀的是周處,還是周凱,他們都是為民而死,都應該值得紀念。
讓我們過橋步入廟堂。你看這廟中的天井還是水池,這種水院式建築在楠溪江也是少見的,因為這裏供奉着以前治水成神的平水聖王。同時,在農耕時代,靠天吃飯,水成為生產的重要元素。平水聖王在這裏掌管着水,這裏就風調雨順了。
現在仁濟廟已被闢為“楠溪江民俗館”,擺放着楠溪人民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器具,比如古老的翻水車、水桶、水杓等等;廟的左廊裏擺放着磨盤、織布機、紡紗機等;右廊中擺放着千斤石、石鎖、石水缸、石香爐、梨耙的器具。其中千斤石、石鎖是蒼坡人用來練工夫的,最大的一塊標明為320斤。蒼坡古村的人不僅耕讀傳家,同樣沒有放棄練武的習慣,早在北宋時就出過武進士李邦。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説不定你也是大力士呢。
【李氏大宗祠】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李氏大宗祠了。李氏大宗祠是蒼坡村的禮教中心,也是宗族聚會、重大族事慶典的地方。在我國傳統的農業時代,宗祠照管着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兩件主要的事:一是聚親睦族;二是科甲連登。自第一世李岑建村至今已42世,直接從蒼坡分遷出去的村落達一百十幾個,人口近二十萬。從前,每到圓譜、祭祖時,那些分遷出去的人們紛紛到這裏來相聚,場面非常壯觀,通過圓譜、祭祖等宗族活動,加強族人和睦團結;平時也經常在這裏決定族中重大事件,解決族人糾紛。古時候,凡參加三試“金榜題名”的族人均要披紅戴花到此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在司儀的唱引下,行三跪九叩大禮,祭拜列祖列宗。歷史上蒼坡村人才輩出,科舉中第者眾多,在當今,仍有聞名人才,如中科院院士李大鵬祖籍就是蒼坡村。
這是大戲台,平時是村民文化娛樂的場所,每到祭祀先祖、重大節日之時,這裏熱鬧非凡,經常連夜演戲,台下人頭攢動。這面大鼓叫祠堂鼓,是重要的禮器,是不可輕易敲響的,一敲則全村集合。
大家抬頭看李氏宗祠的牌匾,上面的“氏”字多了一點,有人質疑這是筆誤。其實按村人的説法,是因為村中還有幾個非李姓氏的人家,這一點表示接納相容外姓人的意思,這多出來的一點是特地添寫的。不管這“氏”字是否筆誤,但村人的説法透射出的民風是很值得人們讚賞的。
【水月堂】朋友們,這處建在水池中央的建築,叫“水月堂”,初建於北宋(公元1124年),是一座紀念堂。北宋徽宗蒼坡八祖李霞溪在朝任迪功郎,他哥哥李錦溪在朝任成忠郎,兄弟友好,情深意切。李錦溪在宣和二年隨童貫出征遼國,不幸戰死沙場,為國捐軀。李霞溪知悉哥哥死後,心碎腸斷,不能繼續在汴京當官,就辭職歸穩蒼坡,就在東池北頭水中央建造了這座水月堂,住在裏面,日夜思念兄長,“寄興殤詠,以終老焉”。
“水月堂”被古建築專家譽為楠溪江古建築中的經典。你看它屋脊靈動,四面有檐,而且還是重檐設計,本來是一般的坡屋面就自然異變成歇山頂,因而顯得特別生動。
走過這條石橋就到水月堂的庭院裏了。這庭院的南牆是鏤空花牆,由三組花樣組成。正是這不同的花樣,使南牆顯得內涵豐富而靈動,是一處院牆之中的經典傑作。這堵牆採用園林建築中常用的構景手法“漏景”建成,但與一般花牆的裏外通透不一樣,你站在這個院中,通過花牆上的空洞可以看到外面的亭台池樹、遠山近水,而外面的人卻不見一絲院內情景。也許這就是南牆成為經典之作的原因吧。
現在我們來參觀水月堂的中堂建築吧。中堂上方懸掛着“吉州園”匾額,這三個字清秀飄逸又不發遒勁有力。“吉州園”得名於蒼坡十一世太祖李樵隱,他曾教授於江西吉州,很有聲望,晚年歸隱蒼坡後,為鄉里辦了許多善事,大家都稱頌他。蒼坡三十三世李世鋪為了紀念李樵隱,於是重修中堂,取名吉州園,意為吉州教育場所。
吉州園北面的院牆就是水月堂的北牆,牆上開有兩扇窗户,北牆的文化魅力就在這兩扇窗户上。窗户上的圖案造型很特別,都為“井”字和“八卦”圖形相間構成,
【佈局特點】
【筆墨紙硯】現在我們往這邊走,前面我們提到過蒼坡古村的整體佈局是按照五行八卦和文房四寶設計的。眾所周知,文房四寶是指筆墨硯紙,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探訪這文房四寶吧。你們看看,有沒有找出來呢?下面讓我為大家一一揭曉吧。
我們腳下所站的這條筆直的古街,是村子的主街,在這裏就叫筆街,正對着西邊的三個尖尖的山峯—筆架山,這支大筆就擱在筆架上了。筆街全長360米,象徵周天360度,是古人對“天人合一”觀念的一種物化,有人行此路,人生完美的寄意。你看這好好的路邊,無緣無故地放着這麼三個長條石,還有妨礙行人的嫌疑。你千萬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這就是文房四寶裏的墨錠,這條一頭有斜面的,就是已磨過的墨錠。這一根最大長4.5米,寬0.5米,厚0.3米,這麼大一錠墨,足夠好多人寫,幾代也寫不完。所以蒼坡文運不衰,讀書人代出不窮。你看旁邊這一條石,原是從一宗祠裏搬來的,供人們進出踩踏的長壽石。上面這邊鑿了61個半長方眼,表示花甲的1.5倍,達到高壽的寓意。據説凡是踩踏過的人都會活到150歲的,各位朋友不妨上去走走。這方池子在村子的西側,叫西池,呈長方形,東西長80米,南北寬35米。方方正正,狀如硯台,所以也就是硯池了。筆墨硯都有了,哪紙呢?筆街是蒼坡的主街,街北都是佈局嚴謹整齊的民居大宅,宅外又有方正的圍牆,圍牆外就縱橫的街巷相連,區分清楚,層次分明。猶如一幅方格子的大紙。這樣四寶齊全,文雅之氣就四處飄流了。大家都知道,所謂耕讀就是農耕時代人們的生活理想與現狀,讀以榮身,耕以致富。蒼坡人努力於耕讀,很多人實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取得秀才、舉人、進士功名的人在不少數,有楠溪江流域最早的文進士、武進士,十一世出過一門兩進士呢。
【民宅】
【古民居】我們再往前走,看看筆街兩側的古民居,這些民居佈局整齊嚴謹,各自都以卵石砌築的方形圍牆包圍組成獨立的庭院。我們可以走進去看看,你會發現這些古宅都是開敞親和的,這樣的生活環境是現在我們住都市套房所沒有,同時我們生活方式也不是這樣了,你覺得怎麼樣呢?
【古井】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筆街的中段,大家看看這裏有一口古老的水井,水清冽,味甜爽,水温常年不變。蒼坡人會自豪地告訴你,這水是從後面1000米高山蒼山尖上流來的。這水好喝,煮飯特別香,釀酒更是甘醇香冽。你看看,知道這井外還有三眼小方池,是什麼用的麼?是用來蓄積井中溢出的清泉,到了這三個小池中,就有了不同的用法,順序依次是:洗食物,洗衣服、洗馬桶。大家不要擔心他們會相互滲透,更不會倒流,這就是硯池的獨特之處。在我們把愛惜水資源、保護生態這些話掛在嘴上的今天,看看蒼坡古村中人早在八九百年前就這麼作了,我們是應該要深思的!
【古石板橋】請大家隨我往回走。這是我們剛才參觀過的李氏大宗,前面又是一座墩實的古石板橋,你説這是兩座橋還是一座啊?左側是高些的拱橋,右側是低些的平橋?這村裏的先人是不是太麻煩了啊?嘿嘿!這橋還真大有文章。這橋名為丁香橋,走過的人身份不同,走法也不同,不是隨便走的,亂走是會有麻煩的。平橋是老百姓走的,挑擔賣漿的農人販夫走卒從下走,讀書人紳士向上行;男人在上行,女人從下走,女人一生只在出嫁與娶入時可從拱橋上經過。還有貴客來時可從上行過拱橋,以示禮遇。今天,各位朋友都是蒼坡古村的貴客,所以請大家務必從上行過拱橋哦!否則,被村中的長屠看見了會指責我不懂規矩的,下次就有不讓再進寨門的可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