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蒲立本

鎖定
蒲立本(1922年8月7日—2013年4月13日,享年90歲),男,本名Edwin George Pulleyblank,加拿大艾伯達州(Alberta)人 [1] 
蒲立本曾用中國史料證明匈奴語和阿爾泰語互不相容的幾項特徵,因此提出匈奴語不屬於阿爾泰語系,而可能與葉尼塞區域的幾種語言有關的假説。
中文名
蒲立本
外文名
Edwin George Pulleyblank
民    族
日耳曼
出生日期
1922年8月7日
逝世日期
2013年4月13日(享年90歲)
畢業院校
倫敦大學
職    業
學者
主要成就
語言學
出生地
加拿大,艾伯達,卡爾加里
語    種
英語

蒲立本人物生平

蒲立本1942年畢業於艾伯塔大學,主修希臘文和拉丁文經典。參與太平洋戰爭期間情報工作時接觸日本語,私下也在渥太華的卡爾頓學院學習漢語。
1946年到倫敦大學攻讀中國語言和歷史。
1951獲哲學博士學位,論文《安祿山的家世和早年生活》,然後到日本東京和京都的圖書館進修至1952年
1953年評上劍橋大學漢語教授職位。
1955年出版著作《安祿山叛亂的背景》。在《亞非學院院刊》、《通報》和《大亞細亞》發表唐代歷史論文,兼及中亞歷史。
1959年因“受早年對印歐比較語言學興趣的啓發”和“對更好的古典漢語教材的需要”,開始研究漢語的歷史語言學。
他從語法入手,1960年在《大亞細亞》發表《早期漢語語法研究(一)》。隨後轉到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構擬,發表《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1962)、《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二)》(1962)、《上古漢語和緬文元音系統的詮釋》(1963)。
1966年到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出任教授,1968年出任亞洲研究繫系主任。在《大亞細亞》發表《晚期中古漢語》(1970)、《晚期中古漢語(二)》(1971)。
1973年在《中國語言學報》創刊號發表《關於漢語詞族的一些新假設》、在《亞非學院院刊》發表《關於上古漢語-s的更多證據及其消失的時間》。
1974年卸下系主任職位。在《華裔學志》發表《上古漢語的韻尾輔音》(1977-78)。
1987年成為榮譽退休教授。

蒲立本社會兼職

歷年出任的其他職位包括:1980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1993年成為意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所通訊會員、加拿大亞洲研究學會會長(1971-74)、美國東方學會會長(1990-91)、美國東方學會西部支部會長(1992-93)、國際漢語語言學學會主席(1995-96)。

蒲立本人物著作

1980年後出版的專書有《中古漢語:歷史語音學的研究》(1984)、《早期中古漢語、晚期中古漢語、早期官話構擬發音的詞彙》(1991)、《一份以中亞婆羅米文書寫的漢語文獻:晚期中古漢語和于闐語發音的新證據》(1993合著)、《古典漢語語法綱要》(199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