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蒲津渡

鎖定
蒲津渡遺址位於山西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為唐至明朝的遺址。
蒲津渡是歷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考古發掘的蒲津渡遺址是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的遺蹟。遺址附近還發現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發掘清理出來的蒲津渡遺蹟有鐵牛四尊,各長3.3米,高1.5米,重約50~70噸。每條鐵牛旁各有一鐵人,高約1.9米,重約3噸。南側鐵牛下還發現有鐵板、鐵柱,鐵牛尾部立有鐵製的七星鐵柱7根。四大鐵牛被譽為“世界之最”,在考古學、橋樑建築、冶煉鑄造、水文地質等學科領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蒲津渡遺址對於中國古代橋樑史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中文名
蒲津渡
區    域
中國山西省
地    址
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
類    型
唐至明朝的遺址
歷史意義
歷史上的著名古渡口
相鄰景點
五老峯風景區 普救寺 解州關帝廟

蒲津渡歷史資料

黃河古渡--蒲津渡
蒲州,作為關中的側門,位居潼關背後,被人稱為“河東、河北陸道進入關中之第一鎖鑰”。於是,這座老城的存亡,命中註定與兩個因素有關:黃河,戰亂。倘沒有黃河的迂迴與阻擋,便也沒有通過黃河的鎖鑰之説。黃河之水尚且不可測,人禍之亂更是起於青萍之末,而關乎百代興亡。假如蒲州城的手掌中有一條生命線,這條線必然充滿曲折,令人不安。如今它已經合上了手掌,我們只能從一些斷簡殘片中,來窺測這條線的走向。
蒲津渡遺址鐵牛 蒲津渡遺址鐵牛
從“舜都蒲坂”到唐代中都,蒲州城似乎一直都處在政治經濟的中心,至少其地位是十分顯赫的。然而,仔細考察這座城的作用會發現,它在歷代統治者眼中的重要性,原因略有不同。
舜帝時期,從晉南黃河中游一帶的地理條件、環境、氣候發展情況看,它不僅有一望無際的平地,也有溝壑縱橫的山坳,雨量充足、氣候温和、草盛水豐、宜耕宜農,宜獵宜牧,很適宜於遠古時期人類在這裏聚集生活。他們為了生存,選擇一定的有利而又很有權威的定居點,來發號施令、指揮其部族。舜選定了蒲坂,並定其為都。可以想象,此時的蒲坂,只是一個簡單的居住羣落。
蒲津渡遺址 蒲津渡遺址
後幾經戰亂,蒲州城的地理位置開始得到重視,作為“天下要地”,城鎮建設的重點開始放在了城防建設上。據《永濟縣誌》載,現存的蒲州古城城廓(即土圍牆),大約始建於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當時為了將此地作為“巨防”之地,城牆高築達三丈八尺多,而且城外還設有一條護城河。
此後歷代修葺,以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蒲州駐軍千户張蓋對蒲州城垣的重築最為壯觀。此時城高三丈八尺,堞高七尺,開四個城門,城外,東、南、北三面,均有護城池,深一丈五尺,寬十丈,三面共六里四十五步。
從居住羣落到“關中之巨防”,蒲州城功用的轉變,在其修葺的歷史中,曾有一個明顯的體現。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九月,元兵攻河中府,金將草火訛可,因兵少,力不能守,這年的十二月把城的一半截去,截去的是後來的東關部分,留內城以守,這內城就是元以後的蒲州城,1947年後的古蒲州城遺址。
蒲津渡遺址 蒲津渡遺址
將城縮小以利據守,似乎體現了壯士斷臂的豪氣,然而,在古城的歷史中,這無疑是充滿陰影的一筆。
也許,有些古城小鎮的暢達平穩,生來就不屬於這座負山面河的蒲州城。斷臂之後,蒲州城仍為元軍所佔。清同治七年(1868年),蒲州城最後一次修葺。此後,老城漸漸被泥沙所沒,走向荒涼。惟土牆殘存。
城的榮辱,源自黃河與戰亂。橋的存在,則直接連通了黃河與戰亂。從某種程度上説,“關中鎖鑰”的命運,直接繫於一橋之上。
古蒲津橋,有1900多年的歷史。時間雖久,卻始終是動盪的浮橋。這與黃河本身的性質有關:河水年年上漲,且經常改道,只能採用浮橋形式。與一些建築優美、具有觀賞價值的石橋木橋相比,蒲津橋只能在歷史的風煙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建橋史、鑄造史和冶金史上位於當時世界第一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4張)
這些鐵器羣坐落在一塊石板地上,最深處距今地表6.5米。在靠當時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豎釘的柏木樁,壘砌石條間灌注有鐵錠,又以米漿白灰泥粘合縫隙,十分牢固。可以明確地看出這道石堤系分兩次砌築。鐵器羣總計四尊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一組七星柱。還發現一座四米見方的磚屋遺址,門坎向東,當是管理渡口之所在。發掘中還發現了唐開元通寶、宋天聖元寶、元豐元寶、金正隆元寶等十餘枚銅錢。一眼望去,最明顯的,自然是氣勢雄渾的四尊鐵牛……
當年出土的鐵牛,牛身通體油光發亮,彷彿新打磨過一般。然而,鐵牛的位置處於當地地平線以下,由於地下水位的影響以及保護經驗的缺乏,開元鐵牛很快就鏽跡斑斑,面目全非。同時出土的四尊鐵人的表面更是層層剝離。

蒲津渡著名景點

蒲津渡鸛雀樓

永濟鸛雀樓 永濟鸛雀樓
今天,戰爭和古老的蒲州城已經遠去了。就在蒲州鸛雀樓凐廢的不遠處,矗立起一座新的鸛雀樓。詩人王之渙曾經就在鸛雀樓上,吟出了傳頌千古名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蒲津渡鐵牛鐵人

黃河蒲津渡遺址,身穿翻領衣服的鐵人 黃河蒲津渡遺址,身穿翻領衣服的鐵人
唐代《西廂記》故事發生在山西永濟市。這裏的唐代黃河蒲津渡遺址,有4組鐵牛與鐵人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有的鐵人身穿翻領衣服,而這種式樣的衣服只在北朝和隋唐胡人俑身上見過,這是比較典型的粟特人的衣服。 [3] 
 究其原因,粟特人善於經商,因此絲路上形成了很多粟特人聚落。山西與絲綢之路的聯繫由來已久,就是當時的黃河中路幷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居住着很多粟特人,至少是流動人口眾多,所以在黃河大渡口上採用藝術形式鑄造出這樣多民族的形象。 [3] 

蒲津渡相鄰景點

蒲津渡遺址 蒲津渡遺址
五老峯風景區、普救寺、解州關帝廟、萬固寺、常平關帝廟、芮城永樂宮、黃河大禹渡、開元鐵牛與蒲津渡遺址、池神廟、春秋樓、司馬光墓、秋風樓、青龍寺、合河遺址、東嶽廟、西侯度遺址、白胎寺、王官谷、棲巖寺塔、碧落碑、聖壽寺舍利塔、福勝寺、柳氏民居、古城新絳、山西風陵渡、稷王廟、禹門口、飛雲樓、薛仁貴寒窯、絳守居園池、夏縣温泉、泛舟禪師塔、歷史古都夏縣、臨猗雙塔、堆雲洞、文廟、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鸛雀樓、運城鹽池、中國“宰相村”、東下馮遺址、蒲津渡、蒲州故城遺址、馬村磚雕墓、太陰寺、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鶯鶯塔、青龍寺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