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山縣

(山東蒙山縣)

鎖定
1945年10月31日,中共魯中區區委、魯中行署決定撤銷泰南三地委及其行署,將其所轄費北縣與沂蒙行署所轄費東縣合併,成立蒙山縣,歸屬沂蒙專區所轄。 [1]  縣人民政府先駐上冶(今屬費縣),後駐西荊埠。 [2] 
1952年3月,蒙山縣撤銷,其西部仲裏、保太、固城卞橋4個區(面積613.92平方公里)劃入平邑縣 [2]  東部的上冶、白埠、薛莊、諸滿、汪溝5個區併入費縣。至此,蒙山縣歷史結束。 [3] 
中文名
蒙山縣
下轄地區
718個村莊
面    積
1099802畝
人口數量
389062人

蒙山縣建制沿革

蒙山行政區劃 蒙山行政區劃
1945年10月31日, 山東省政府《關於調整各級政府行政機構及縣以下行政區劃的指示》下達後,中共魯中區委、魯中行署決定撤銷泰南三地委、行署,將其所轄的費北縣與沂蒙行署所轄費東縣合併,成立蒙山縣,歸屬沂蒙專區所轄。原屬費東縣的青石、盆泉兩個區劃歸沂南縣 [3]  ;原費北縣所轄大莊、團埠兩個區劃歸蒙陰縣;同時撤銷泰寧縣,其所轄的仲裏區,劃歸蒙山縣管轄。 [1] 
1946年2月,蒙山縣已經轄仲裏、保太、固城、卞橋、上冶、白埠、薛莊、諸滿、汪溝等9個區。蒙山縣委、縣政府駐上冶、埠口一帶。 [1]  蒙山縣先後隸屬魯中二地委(沂蒙地委)、魯中南二專署、沂水地委。 [3] 
1946年4月,蒙山縣開展反奸訴苦運動。同年12月,全面開展土地複查。 [3] 
1947年9月,全面開展土改複查工作。同年,在保太區孟家武陽村成立了蒙山縣第一個互助組。 [3] 
1949年9月,蒙山縣共有718個村莊,93046户,389062人,1099802畝土地。共有分區委9個,黨支部370個,黨員6480人。其中農村支部357個,農村黨員6028人,分佈在598個村。 [3] 
1951年10月20日,蒙山縣155個鄉,716個村,全部結束土地改革,頒發了土地證書。 [3] 
1952年3月,蒙山縣撤銷,將西部的仲裏、保太、固城、卞橋4個區併入平邑縣,東部的上冶、白埠、薛莊、諸滿、汪溝5個區併入費縣。至此,蒙山縣歷史結束。 [3] 

蒙山縣政府機構

縣政府
民政科、財糧科、實業(建設)科、文 教科、司法科、公安局、戰時郵局;縣參議會由唐紹典任參議長、李伯瑾任副參議長。
縣委、縣政府領導
縣委書記劉次恭,縣長馬鴻祥,統戰部長李伯瑾,武委會主任時俊,組織部長張揚, 宣傳部長陳東阜,民運部長兼各救會長魏化之,農救會長楊誠,職工會長劉曰江,青救會長趙衝,婦救會長鄢峯。 [1] 
歷任縣委書記、縣長
劉次恭、劉夏峯、趙長利、董林漢、楊夢蒲、孫志瑗先後任蒙山縣縣委書記,馬鴻祥、趙長利先後任蒙山縣縣長。 [3] 

蒙山縣歷史進程

蒙山縣為魯中區的最南端,而平邑縣魯南區的北部。魯南是山東的南大門,是國民黨軍北上解放區“收復失地”的重要門户,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魯南地區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與國民黨軍隊北犯解放區展開了一系列的戰役、戰鬥。蒙山、平邑兩縣軍民投入了轟轟烈烈地支前和保衞勝利果實的鬥爭。 [1] 
支援津浦鐵路線前線作戰
為了保衞山東解放區,阻止國民黨軍隊北犯搶佔大城市及交通要道,根據中央軍委指示,主力部隊在地方武裝和人民羣眾的配合下,於1945年10月中旬在徐州、濟南間發起了津浦鐵路中段戰役,歷時3個月,殲國民黨軍28000餘人,控制了津浦鐵路中段200公 裏。此次戰役,解放軍首先打擊的是為國民黨正規部隊開路的偽軍吳化文部和北犯的日軍,攻克了鄒縣城及附近據點;繼之進行界河伏擊戰和進攻臨城、夏鎮之間柏 山戰鬥;最後向韓(莊)滕(縣)段及臨(城)棗(莊)線的國民黨軍和日偽據點展開全面進攻。在戰役發起前,平邑、蒙山兩縣組織了民兵子弟兵團參戰遠征隊1000多 人,分赴津浦鐵路兗州至鄒縣段、兗州至磁窯段,和其他縣的民兵一起扒鐵軌,進行鐵路大破襲。在鐵路的破襲中,總的要求是,路溝填平,路基挖出一半,鐵軌枕 木運空,車站橋樑全部摧毀。兩縣民兵以區中隊為單位,每根枕木旁安排二至三人,由鐵軌一側一字排開,先拆掉連接和固定鐵軌的夾板,然後一聲號令,大家用撬棍同時用力,一下就把鐵軌連同枕木一起掀到路基下邊。用這種辦法,各區將隊伍連在一起,在短時間內就能使十幾公里長的鐵路來個大翻身,而且很難在短期內修 復。經十幾天的努力,平邑、蒙山兩縣和其他縣的民兵共同破壞津浦路130餘公里,將津浦鐵路攔腰斬成數段,中斷了交通,迫使國民黨軍和日偽軍徒步運動,造成敵人補給困難,為魯南、魯中軍區和新四軍等主力部隊在運動中殲滅國民黨軍創造了條件。
平邑縣六區民兵一箇中隊到滋陽執行戰勤任務,和兗州城偽軍吳化文部的“黑殺團”遭遇,展開肉搏戰,打死“黑殺團”特務9名,打傷4人。戰鬥中,平邑六區武裝委員、民兵隊長鬍兆東和民兵嶽敬後、張俊林、郭興舉等4人壯烈犧牲。民兵中隊完成支前任務返回家鄉後,平邑六區召開了6000多人蔘加的追悼大會。區指導員、縣政府民政科長和民兵戰鬥模範、支前模範先後發言。共同表達了以實際行動紀念烈士、全力支前和保家保田、保衞解放區的決心。
1945年11月24日,費縣(原費南縣)縣委召開羣眾大會進行反內戰大動員,號召全縣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線。並組織人力14970人,出動小車2005輛、手推車54輛、地排車25輛、牛2400頭、騾子10頭,擔任前線運輸任務。有12個民兵中隊,計1440多人蔘戰(其中有3個民兵中隊協助解放軍作戰,9箇中隊看押俘虜),繳獲機槍1挺,步槍5支,匣槍3支,迫擊炮彈20餘發。
1945年12月6日,平邑一區民兵中隊到曲阜邊沿區配合當地武裝堅持鬥爭,在58天的支前工作中,配合地方武裝兩次打退搶糧的偽軍,截獲偽軍搶掠的糧食50多小推車,打死偽軍3人。另外,他們還派出1個分隊,分5個工作組,進到一個村子,配合當地村幹部發動羣眾,用8天的時間,向地主講理算賬,追回土地4頃。58天支前工作完成後,魯南第一軍分區獎勵給他們錦旗一面。費縣(原費南縣)、温河、趙鎛三縣民兵奔赴在攻打吳化文部的戰役中,看押俘虜4000餘人。在鄒縣戰役中,費縣(原費南縣)與鄒縣民兵又接受了看押俘虜2500多人的任務。費縣(原費南縣)子弟兵團1000多人,參加了殲滅吳化文主力部隊之戰場的打掃任務,獲得捷克式輕機槍1挺,機槍零件一部分,步槍5支,匣槍2支,手榴彈500多枚,子彈200餘發,各種炮彈21發,糧食500公斤。另外,還填平封鎖溝500米,摧毀碉堡1座。
[1] 
支援東北解放區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明確指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要求晉冀魯豫軍區竭力阻滯國民黨部隊北上,並準備將3萬兵力在11月之前調到冀東和進入東北。根據中央和山東分局指示,魯中區的主力第三師,新組建的警備三旅,共13000餘人及一部分機關工作人員,先後奔赴東北。費北縣為此作出較大的貢獻:早在1944年7月,費北縣獨立營副營長帶1個連升級編入八路軍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特務連,後整編入警備三旅;11月,費北獨立營二連升級編入軍分區九團八連;1945年9月,費北縣獨立營(含5個連),升級編入八路軍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特務營,整編為警備第三旅第九團,於11月下旬奔赴東北新區。同時,魯中區黨委抽調幹部,隨軍支援東北。費北縣委組織部長時克,代理縣長王依羣,以及鄭芝、武勇(女)、錢興門等人,參加魯中幹部大隊,由泰南地委書記劉萊夫和于傑、張烈帶隊,由部隊護送去了東北。
1945年10月10日,泰南三地委、行署撤銷,費北縣委劃歸沂蒙地委領導。費北與費東着手籌備合建蒙山縣。根據沂蒙地委指示,蒙山縣一邊籌建,一邊進行動參。費北、費東動員2968名青年踴躍參軍,組成蒙山子弟兵團,縣委書記劉次恭兼任團政委,子弟兵團除少量留山東外,其餘全部編入主力部隊。他們滿懷着解放區人民的期望,跟隨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挺進東北。
從原來的費北縣到後來的蒙山縣,升級到主力部隊的地方武裝和隨軍支援東北的地方幹部,為解放東北,建立與鞏固東北根據地作出了突出貢獻。 [1] 
開展反奸訴苦 減租增資和反特鬥爭
抗 戰勝利後,解放軍收復了大片的國土。解放區的人民羣眾,過去在日偽的“掃蕩”、“蠶食”、“封鎖”中,受盡了漢奸和惡霸的欺凌與奴役。解放後,各階層羣眾 強烈要求鋤奸反霸、翻身復仇、改善政治和經濟地位,奪回被掠奪霸佔的土地財產。針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決定,在新解放區開展反奸清算,進行減租減息和增資 運動。為了搞好反奸清算運動,1945年8月15日,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公佈了《山東省懲治戰爭罪犯及漢奸暫行條例》,山東省政府公佈了《山東省漢奸自首自新暫時條例》、《山東省處理漢奸財產暫行辦法》等法令,對漢奸等一切“破壞民族解放事業者”作出了明確的懲治和處理規定。9月30日至10月13日,山東省第二屆各救會、農救會、婦救會及第三屆青救會在臨沂召開聯席會議,佈置在解放區迅速發動羣眾,進行反奸訴苦、清算惡霸和把羣眾武裝起來,為保衞勝利果實而鬥爭的工作任務。會後,各解放區的反奸訴苦、清算惡霸運動逐步展開。
蒙山、平邑兩縣根據會議精神,採 取各種措施,引導羣眾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反奸訴苦和清算惡霸運動之中。各區、村首先對羣眾進行思想教育,啓發他們的階級覺悟,使人民羣眾真正認識到:以往由 於受封建勢力的壓迫和剝削,遇到好年景,辛苦一年,落得個“出牛馬力、吃豬狗食”的景況;如果碰到年景不好,借了陳糧還新糧,年年借糧,年年還糧。無論怎 樣努力,一輩子沒有好日子過,還延續到下一代當牛做馬。不是封建勢力養活農民,而是農民養活了封建勢力。農民受苦的根源,是受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只要 大家一條心,組織起來推翻封建勢力,建立村民主政權,才能真正當家作主。
反 奸訴苦和清算惡霸運動,鬥爭的對象是漢奸及封建勢力,鬥爭的方式是批鬥和公審,對作惡多端的漢奸和封建地主,給予嚴厲打擊,並沒收其財產分給貧苦農民。經 過廣泛深入地組織發動,廣大羣眾壓抑多年的仇恨怒火猛烈地爆發出來,有的主動向政府檢舉,有的將漢奸捆綁起來要求政府法辦。各村都召開批鬥大會,將漢奸惡 霸押到公開場所,清算他們的罪行。許多羣眾穿着破襖單褲,頂着凜冽寒風,從早到晚參加控訴大會,爭相上台發言,控訴漢奸惡霸把持村政、霸佔土地、高租剝 削、橫徵暴斂的罪惡;揭露他們投靠日軍,賣國求榮,欺壓百姓,迫害良民的罪行。
1945年10月,費北、費縣(原費南縣)、温河、費東4縣10000多人,在地方鎮東新安村召開公審大會,揭發、控訴、審判偽軍費縣警備大隊長陳懷緒。陳懷緒,外號陳四眼子,舊鄉長,1938年 賣國投日,為日軍侵佔地方鎮和費縣城效犬馬之勞。他先在日軍地方鎮據點任偽軍費縣第一區保安大隊長,為日軍效忠立功之後,提升為偽軍費縣警備大隊長。他帶 領日軍多次進攻“掃蕩”抗日根據地,燒殺擄掠,姦淫婦女,罪惡累累。他在地方鎮時,將中共地下工作者王寶恆逮捕,用烙鐵烙胸、坐老虎凳、子彈別肋骨、灌辣 椒水後再用腳踩腹部將辣椒水從腹腔經鼻口溢出等酷刑,最後連開3槍將王寶恆打死。經查明,被他直接殘害致死的有3人。在公審大會上,被害者家屬義憤填膺,字字血、聲聲淚,控訴了陳懷緒的殘暴罪行。温河縣縣長王林秋宣佈判處陳懷緒死刑,立即執行槍決。
1946年6月, 費北縣委、縣政府在柏林集市上召開控訴、審判大會,鬥爭漢奸隊長孫寶營。會前,憤怒的羣眾一邊敲鑼打鼓,一邊拿着木棍、鐵掀、鋤頭助威。有的婦女則帶着錐 子、剪刀,期盼着靠近漢奸報仇。民兵綁押着孫寶營繞集市遊行。孫寶營戴着用草蓆做成的又高又尖的帽子,乾癟的身子,耷拉着腦袋,面如土色,往日趾高氣揚的 架式蕩然無存。審判大會上,人們爭先恐後地上台控訴。經過近兩個小時的控訴,會議主持人代表人民政府宣佈判處孫寶營死刑,立即執行。縣內其他地方也在鎮駐 地或集市上召開控訴和審判大會,處決了一批罪大惡極的漢奸和作惡多端、民憤極大的惡霸。同時,對那些擁護人民政府的法規、政策,坦白自己的罪行,真心悔 過,主動獻出利用各種手段霸佔的土地、房產等財物的和對實行減租減息的地主和部分當過偽軍的人,給予寬大處理。
反奸訴苦鬥爭,鎮壓了偽組織等封建勢力,振奮了羣眾的鬥志,促進了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
新 解放區的反奸訴苦和減租減息運動,起初由於各村莊的情況不同,個別村莊封建勢力盤根錯節,在較長時間裏,反奸訴苦和雙減工作難以開展。平邑、蒙山兩縣的中 共縣、區組織向這些村莊派出工作隊,廣泛宣傳和動員羣眾,把苦大仇深、覺悟提高較快、熱情高的積極分子組成數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先訴苦,及時召開有準備 的能解決問題的小組長聯席會議,把影響村內工作的主要問題找出來,形成統一的認識和意見,然後分頭行動,落實聯席會議精神,待時機成熟,再在村內進行聯合 鬥爭,逐漸打開了落後村的局面。聯合鬥爭之後,待羣眾發動起來,再提出新的鬥爭目標,號召羣眾組織起來,加入農會等羣眾組織,通過整理各羣眾團體,樹立起 基本羣眾的優勢。然後進行減租減息,使“雙減”較為順利地進行。
在 反奸訴苦、減租減息的鬥爭中,湧現出一批積極分子。他們苦大仇深,階級立場堅定,擁護共產黨的政策,在鬥爭中受到羣眾擁戴。在村級政權建設中,經羣眾選舉 把鬥爭中的積極分子選進村級班子。民主村政權的建立,徹底推翻了偽政權,達到了在經濟上削弱、政治上摧毀封建勢力統治的目的。
反奸訴苦和清算惡霸運動推動了蒙山、平邑兩縣的減租減息、增資運動。多數區、村的減租減息運動是在反奸訴苦和清算惡霸運動的基礎上進行的,也有部分區、村的減租減息運動與反奸訴苦和清算惡霸運動同時進行或穿插進行。
據統計,蒙山縣在這次運動中,鬥爭次數3104次,翻身農民羣眾共獲得土地19503畝,房屋1069間,油坊7座,糧食461957公斤,耕牛(驢)324頭,豬447頭,羊307只。此間,有20萬羣眾參加了各種組織,發展黨員700名。
平邑、蒙山兩縣的“雙減”工作基本做到了自解放之日起,無論公私租佃土地,一律按原租額減少25%執行。本季未交租者,實行二五交租;已交租者,按25%退 租。佃户欠租而無力交納者,少交或免交。地租以外的額外負擔均予取消。抗戰勝利前的債務,因利率高還沒有還清的,可減半還息。利息比本金大時,就不再交利 息,還本金即可。所交利息已超過本金的,多餘部分按還本計算;所交利息等於本金二倍的,不再交本息,算作兩方結清。抗戰勝利後的債務,期約在一年之內的, 月息最高不超過3%,並且不得利上滾利,每次付的利 息累加起來不得超過本金。不論借錢還錢、借錢還糧,還是借糧還糧、借糧還錢,折換後,都不得超過政府的規定。增加僱工工資,一般應按照各地生活狀況,以能 夠除解決自己生活外,再養活一至一個半人為標準。對於政府減租減息和增加工資的法令,如有故意違抗,或藉故拖延、欺騙愚弄,或挑撥造謠者,由農會或工會徑 向地主、債主、僱主理論,並向政府檢舉或指控,當地政府酌情處理。小井子村董老漢,堅決擁護減租減息和增資政策,除自己積極參加減租減息會議外,還動員一 些年紀較大的窮哥們迅速覺悟起來,在批鬥會上與地主講理。經過11次講理鬥爭,全村減租2900公斤,減息600元,增資摺合糧食2300公斤,全村98户窮人得到實惠。平邑鎮有4個酒店、2個菜店、2個雜貨店,共有店員89人。店員們長期處在日偽與封建勢力的剝削壓迫下,生活艱難。解放後他們要求增資的勁頭很大,在反奸訴苦和減租減息運動中,鬥爭了曾收買偽警察鎮壓他們罷工的偽保長,迫使偽保長拿出錢給民兵買了2支槍和一些子彈。僱員們得到增資後,又幫助附近的農會開展減租減息運動。
減租減息、增資政策的實行,改善了羣眾生活,激發了新解放區人民保衞勝利果實、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和支援前線的熱情。 [1] 
反特鬥爭
抗 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一面北犯山東解放區,一面派遣特務打入解放區內,勾結網羅那些不甘心失敗的漢奸、惡霸、匪特、土豪劣紳和偽頑家屬等反動殘餘分 子,擴展反動勢力,企圖負隅頑抗,對基層政權進行顛覆活動。他們結成小股,行蹤不定,公然進行破壞、襲擊、捕殺、暗殺活動,對廣大黨員、幹部、羣眾和黨政 機關構成極大的威脅。他們或暗中刺探情報、竊取文件、或伺機搗亂、破壞社會秩序,配合國民黨軍的北犯。
為 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通過特務活動破壞解放區的陰謀,平邑、蒙山兩縣縣委根據上級指示,在境內配合土改,開展了“保衞解放區,反對國民黨進攻”的運動。採取 的具體措施:一、實行區以下民兵聯防制度。根據各區村莊數量的多少,按區域範圍設立四五個數量不等的聯防隊,以利村與村之間的聯合行動;二、村幹部掌握槍 杆子,切實領導民兵,有情況能隨時調動民兵行動,預防特務對村幹部的綁架暗殺;三、嚴格崗哨、盤查行人。白天由婦女、兒童團、姊妹團負責站崗放哨,夜間由 民兵、自衞團負責,嚴格盤查行人的路條、通行證及證明文件,防止特務混入解放區內;四、村公安員配合民兵,教育過去為非作歹的壞分子要老老實實。在村內不 定期的查户口,不準村民收留來路不明的人;五、發動羣眾揭發謠言、追根溯源,堵住壞分子的嘴。
1945年10月,國民黨派遣軍某部旅長、原日偽蒙山區剿共司令馬奉剛,被委任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一集團軍獨立第一師師長”,潛入沂蒙山區,妄圖依託蒙山發動軍事暴動。馬奉剛在寧陽、泗水、嶧縣、滕縣、蒙山、蒙陰、平邑、沂南等縣的部分地區,秘密網羅組織特務武裝3個大隊,奪取民兵武器,襲擊黨政機關,捕殺基層幹部。1946年7月初,他們在平邑縣北馬莊、小官路村組織暴亂。在當地人民羣眾和地方武裝的密切配合下,平邑縣公安局逮捕了特務武裝大隊長李士奎、陶貴安等20餘人。8月間,特務武裝又在流莊、荒裏等村搶劫民兵槍支。9月初,中共蒙山縣委周密部署,將特務頭子馬奉剛、吳佃文逮捕,隨後在上冶集上處決。12月11日, 山東省人民政府發佈嘉獎令表彰破獲蒙山匪特案的有功人員。嘉獎令指出:“該案所以能勝利結案,主要是我黨政軍民的重視,密切配合,並在每個中心任務中貫徹 了反特教育,開展了羣眾性的鬥爭,實行了鎮壓和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嘉獎令還指出:“這是蒙山等縣羣眾及幹部努力的成就,特別是蒙山縣縣長馬鴻祥、縣委書 記劉次恭、公安局長薛鋭等同志執行任務堅決,迅速細緻地工作,不辭勞苦、立功殊多,特予明令表揚。”命令還要求各地向他們學習,以消滅敵特,鞏固後方,配 合前方作戰的實際行動,奪取自衞戰爭的勝利。
國民黨兗州特務機關委任的“泗、費、蒙地下軍師長牛懷義”,自1946年6月起,曾以“山東費縣還鄉團”名義在四開山一帶活動,在四區(今平邑縣臨澗鎮)網羅土匪、惡霸地主、流氓等60餘人,在二區(流峪)、五區(鄭城)、六區(白彥)拉攏了40餘人,並企圖繼續擴大力量,準備暴亂。11月11日,平邑縣組織民兵500多人,和公安、武裝幹部一起,清剿四開山,將牛懷義等9人逮捕。
1946年5月,蒙山縣薛莊區沙溝峪一帶反動道會門“黃沙會”,糾集幾十名暴徒,包圍民兵隊部,並打死打傷縣公安人員數人。經蒙山縣大隊和公安局武裝圍剿,擊斃道首11人,活捉數十人,迅速平息了反革命暴亂 [1] 
開展參軍、練兵和生產運動
1945年9月,中共山東分局召開羣眾工作會議,總結了山東解放區減租減息運動的經驗與教訓,研究部署1945年冬、1946年春開展反奸清算和減租減息工作。會議決定,在減租減息已經結束的老解放區,以發展生產為中心,同時注意鞏固好減租減息、反惡霸運動中取得的勝利果實,鞏固黨在羣眾中的威信。11月,中共中央在《1946年解放區工作方針》中指出:充分發動羣眾,壯大人民力量,是保衞和鞏固解放區的根本方針。我們面前還有許多困難,必須在一切工作佈置中作持久打算,力戒僥倖成功心理。必須把粉碎敵人新的進攻作為解放區的中心任務,必須把練兵、減租和發展生產三件工作做好,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支援戰爭,使我們立於不敗之地。根據上級指示,費北、費縣等縣委、縣政府以反奸訴苦和貫徹減租減息政策為動力開展了參軍、練兵和大生產運動
日軍投降後,解放區的各項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人民羣眾保衞、鞏固和擴大勝利成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徹底消滅日偽殘餘勢力,進一步擴大解放區,反擊國民黨軍進攻,沂蒙解放區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參軍運動。早在1945年春節期間,中共費縣縣委就認真貫徹上級指示精神,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深入發動羣眾參軍支前。全縣有3000多人報名參軍,魯南軍區三團收下1000餘人。3月,在“參加主力準備反攻”的號召下,出現了參軍熱潮,區、鄉、村之間展開參軍競賽,全縣誌願參軍者達4000多人,其中,1000餘人參加了主力部隊;9月,全縣又有700多名青年參軍;11月,費縣(原費南縣)、蒙山兩縣接受擴軍3000人的任務,僅10天,就有7000多名青年光榮參軍;12月,費縣(原費南縣)又有2968名青年應徵入伍,其中黨員353人。1946年3月,蒙山縣仲裏區青年400多人蔘軍,40人蔘加區中隊。6月,平邑縣有41個民兵中隊組成子弟兵團支援前線。7月3日,平邑縣有38名已復員的榮譽軍人,為反對國民黨挑起的內戰,重返前線,縣委、縣政府召開歡送會,熱情歡送他們。9月25日,中共平邑縣委召開區幹部會議,動員全縣人民開展反內戰運動。會後,450名青年參軍。10月16日,平邑縣大隊一連150人,主動要求升級到主力部隊。25日,縣大隊二連110人踴躍參加主力部隊。11月,蒙山縣在“自己的大門自己看,自己的隊伍自己幹”的號召下,掀起參軍高潮,僅30天,就有3470名青年參軍上前線。12月,蒙山縣有1539名青年參軍,另有歸隊人員656人。由於參軍人數多,沂蒙地委指示蒙山縣以獨立營為基礎,擴建成5個連建制的團,共600餘人。12月中旬,白彥縣在擴軍運動中,僅半個月,就發展武裝360人。1947年12月22日, 《魯南時報》第一版報道了《白彥擴軍經驗》的文章。文章總結其經驗:一是從上到下打通幹部的思想。縣委召開分區委書記會議,又召開全縣脱產幹部大會進行集 體動員。針對擴軍運動中的各種思想問題進行了説服教育。二是建立擴軍組織發動立功競賽。鄉一般都成立了擴軍組織,白彥區每鄉成立了2個擴軍組織。縣裏成立評功委員會,制定了立功條例,號召全體幹部擴軍立功。三是普遍進行時局教育。山陰區每村都召開了村民會2至3次,馮卯區召開集市會4次。在全縣形成熱潮後,動員青年參軍參戰保家保田。1947年1月,中共平邑縣委部署春節期間做好三件事:一是擁軍優屬;二是動員參軍;三是支援前線。在春節前後7天中,全縣誌願報名參軍者962人。1948年11月,平邑縣擴大縣區武裝,發展新戰士353人,動員歸隊463人。1949年1月,蒙山縣又動員青年200多人蔘軍入伍。9月,蒙山縣再次動員青年300人蔘軍,補充到主力部隊。
自抗戰爭勝利至全面內戰爆發之前,國民黨不斷製造軍事摩擦,一邊積極準備內戰,一邊表示願意同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中國共產黨針對國民黨的內戰陰謀,發出《1946年解放區的工作方針》,指出:“站在自衞立場上,盡一切努力粉碎國民黨的進攻,仍是解放區的中心任務。”強調要抓緊減租、練兵和生產等項工作。要把練兵“看成決定勝負的關鍵之一”。遵照上述指示,1946年2月20日,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在臨沂召開軍政幹部會議,佈置百日整軍計劃。從此,沂蒙軍隊掀起了以政治訓練為主的練兵熱潮。練兵運動是在老解放區早已完成減租減息、新 解放區正在進行反奸訴苦、減租減息,人民羣眾衷心擁護共產黨、擁護人民軍隊,反對內戰、保衞勝利果實的基礎上進行的。從一開始的組建野戰兵團,到將編余部 隊歸地方,整個過程貫穿着政治訓練和軍事教育。政治訓練方面主要是進行形勢和任務教育,針 對部分幹部戰士在新形勢下如何理解黨關於爭取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如何理解革命鬥爭的長期性、曲折性、艱苦性等問題,學習文件,聯繫實際,開展了“和平是 從哪裏來的”和人民軍隊本質是什麼的大討論。通過學習,廣大幹部戰士各抒己見,擺事實,辯是非,進一步認識到蔣介石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在任何情況 下決不會改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質,從而克服了“停戰”、“天下太平”等麻痹思想,增強了戰鬥意識,堅定了保衞勝利成果的決心和信心。軍事教育方面:在幹部 中,主要解決由游擊戰到運動戰,由敵後抗戰到對付國民黨發動的內戰,由小規模作戰到大兵團作戰三個戰略思想和作戰形式的轉變,提高各級幹部的戰略戰術、思 想水平和組織指揮能力;在戰士中,突出了以投彈、射擊、刺殺、爆破為主的戰術訓練和夜戰訓練,提高了戰士的軍事戰術水平。訓練中,廣大指戰員自覺地組成各 種練兵互助小組,以老帶新,湧現出許多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模範人物和先進典型,通過對他們的褒獎,更好地調動了部隊的練兵積極性。經過百日大練兵, 廣大指戰員澄清了思想,堅定了信念,增強了鬥志,部隊的整體觀念、軍事技術、戰術水平得到了加強和提高,整個部隊面貌煥然一新。
1946年春天,蒙山、費縣(4月 份後改為平邑縣)兩縣開展了農業生產運動。運動中,縣委、縣政府重視做好乾部、羣眾的思想工作,強調要克服“和平了,羣眾情緒提高了,不用佈置生產也 行”、“還用咱説嗎?人家早晚種上了”、“慌不了,慢慢幹”的懶惰、麻痹思想,提出要從戰略的高度和關心羣眾生活的觀念來重視農業生產,並對生產中的具體 要求作出安排。通過發動,各區從解決羣眾的各種困難入手,以村莊為單位,組織羣眾成立了各種變工隊,組織了農、副、商各業合作社來配合農業生產,使生產開 展得紮實有效。很多村莊把耕牛集中到一起,統一耕種。青壯年是生產中的骨幹;青年婦女擔任紡線、送飯、送牛草、刨地邊;老人負責修理農具、種菜、喂牛、看 孩子;兒童則擔任拾柴、餵雞、搞小商業、小副業等。
在生產過程中,還體現了照顧抗日軍屬的政策:多數村莊都規定,給富農、富裕中農犁田,每犁田一畝,户主給犁地人記工,給牛草約20公斤;給中農犁地一畝,户主給犁地人記工,給牛草約15公斤;給貧農犁地一畝,户主給犁地人記工,給牛草約10公斤;給富農、富裕中農中的抗日軍屬犁地,按上列給中農犁地記工辦法執行;給中農中的抗日軍屬犁地,按上列給貧農犁地計工辦法計算;給貧農中的抗日軍屬犁地,户主可自願喂牛一次,不給犁地人記工。
解放區的羣眾在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同時,還對魯南軍區後勤機關和工廠給予了大力支持。早在1943年9月,魯南軍區後勤處鞋廠140餘人,在徐子文科長的帶領下,移住天寶山區的卜老莊。當時借用民房70餘間,自建廠房3間,設有2台做鞋機,承擔製作皮鞋、布鞋和皮帶的任務,供應魯南軍區各部隊用。
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使解放區的農副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進攻打下了一定的物資基礎。 [1] 
貫徹《五四指示》 進行土地改革
解放戰爭初期,蒙山、平邑兩縣的減租減息工作又在新解放區全面展開,在反奸清算、“雙減”鬥爭中組織起來的農民,迫切要求政府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解決土地問題。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經濟的根本問題是土地問題。清末以來,大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併趨勢加劇,平邑境內尤為突出。境內主要平原肥沃之地多為孫鶴齡、孫寶珠等大大小小數十家地主佔有。在山區和丘陵地帶,也分佈着為數不少的地主、富農。當時佔農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農,卻擁有近50%以上的土地,而佔農村人口90%以上的貧農、僱農和中農,僅有不到50%的 土地。地主階級利用土地這一生產資料,通過地租等形式殘酷剝削農民,過着不勞而食的寄生生活。地主階級把持着區、鄉、村政權,有的世襲繼承。他們既佔有着 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又掌控農村統治大權。像白彥的大地主孫鶴齡,在掌握區政權時,不向縣政府請示,就可以隨便殺戮農民。在20世紀20年代,兵匪搶劫,連年旱災,境內十室九空,老百姓逃荒要飯,流落他鄉。地主趁機兼併土地,一塊3公 斤左右的花生餅,就能換上一畝上好的土地。當時民謠説:“窮人頭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錢高、苛捐雜税如牛毛”。封建制度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已使廣大農民 處於難以生存的邊緣,幾千年的封建生產關係,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廣大農民世代勞作,精打細算,而無地、少地的卻越來越多。
抗日戰爭勝利後,隨着減租減息運動的深入發展,各地農民對於解決土地問題的要求日益迫切。1946年5月,國民黨全面進攻解放區的方針已定,人民羣眾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為順應農民的迫切要求,完成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中共中央於5月4日發佈了《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決定將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五 四指示》的基本內容,是要堅決地支持和引導廣大農民羣眾,採取各種適當方法,使地主階級剝削農民而佔有的土地轉移到農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農參加運 動,決不可侵犯中農土地;一般不變動富農土地,對富農和地主有所區別;不可將農村中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辦法,運用於城市中反對工商業資產階級的鬥爭。
為 了鞏固全國統一戰線和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社會力量,減少變革農村土地關係的阻力,《五四指示》還規定了進行土地改革的多項具體政策和方法。主要有:解決土 地問題的方式不是無條件地沒收一切地主的土地,而是除沒收和分配極少數大漢奸的土地之外,主要通過清算、減租減息和獻地等方法,使農民從地主手中獲得土 地;“對於抗日軍人及抗日干部的家屬之屬於豪紳地主成分者,對於在抗日期間,無論在解放區或在日偽統治區,與我們合作而不反共的開明紳士及其他人等,在運 動中應謹慎處理,適當照顧”,“給他們多留下一些土地”;“對於中小地主的生活應給以相當照顧”,要給漢奸、豪紳、惡霸留下能維持生活所必須的土地。
《五四指示》下達後,魯南區黨委決定老解放區趙鎛、平邑、麓水等縣爭取在秋收前完成土改。7月, 蒙山縣委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學習貫徹中央《五四指示》,結合總結反奸訴苦的經驗,研究部署土改任務。平邑縣委、縣政府進一步發動羣眾,逐步深入開展土 地制度的改革運動。該運動從反奸訴苦、退租退息入手,把大地主、大惡霸、大漢奸的土地拿過來,交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在工作步驟上,先搞試點,摸索經驗,再 逐步展開。工作中,緊緊依靠貧農、僱農,堅決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對待富農和中小地主,與漢奸豪紳和惡霸區分開。對於前者,政策上可寬些,一般保留高於中農 的土地;對於後者則要嚴些,以利分化地主,孤立反動派。對於地主中的軍屬和開明士紳,按當地情況給以照顧。把逃跑的地主召回,給以生活出路,動員他們參加 生產勞動;生活困難者,給以幫助,以減少反動分子。無論老區和新區,無論土地問題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均廢除舊地契約,訂立新的契約,併到政府辦理登記手 續,以便安定農民情緒,減少土地糾紛。
平邑、蒙山兩縣縣委,根據上級的指示,土改工作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由點到面全面鋪開進行,派出工作隊進村幫助進行土改。具體步驟大致為四個階段:第一階 段,從宣傳教育着手,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第二階段,對羣眾繼續進行“誰養活誰”的階級教育,在打通幹部和羣眾思想的基礎上,再組織 發動羣眾同地主開展鬥爭;第三階段,主要進行賬目清算,處理鬥爭果實,分配土地;第四階段,進行土地複查。工作隊進村後,用中央《五四指示》精神發動農 民,取得很好的效果,很快打開了局面。通過與大地主進行鬥爭,將收回的土地分給了貧僱農。
土 地改革是在算賬對比中進行的,它是一場根除封建剝削基礎上的階級鬥爭。地主階級不願放棄封建剝削,老老實實地被剝奪政治、經濟特權。有的偷偷分散財產、隱 瞞土地、房屋,宰殺耕畜,破壞農具;有的不敢公開對抗,便偽裝開明,表面擁護土改,向農民交槍、交地契,但心懷仇恨,妄圖反攻倒算;有的用美女、金錢腐蝕 收買貧僱農和村幹部,陰謀得逞後,即歪曲土改政策,打擊貧僱農積極分子,進行階級報復。
1946年9月1日, 中共中央華東局下達《關於徹底實現土地改革的指示》(簡稱《九一指示》),指示要求各地在年底以前全部或大部完成土地改革。其主要內容是:第一,通過沒 收、清算、獻田等辦法,實現“耕者有其田”;第二,對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方法、分配土地的步驟等作了規定;第三,強調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確定工作 的先後順序。根據《九一指示》,10月10日,山東省政府頒佈了《實行土地改革的佈告》,對土地的沒收、分配、確定地權等均作了具體的規定。25日, 山東省政府公佈了《山東省土地改革暫行條例》。平邑、蒙山兩縣縣委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分別就土地改革工作作了全面分析,決定進一步發動羣眾,全面開展土 改複查運動。根據土改工作的進展情況,分類排隊,將全縣村莊分為四類,加強領導。改變了過去土改工作中不深不透的作法。加強階級教育,使廣大農民提高了覺 悟,明白受苦受難的根源,知道是農民養肥了地主,“土地回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把覺悟了的農民,動員自願加入農會、農民隊,掌握基層政權。農民有了自己 的組織和隊伍,就向地主展開説理鬥爭,並根據其罪惡大小分別處理。針對有的地主破壞土改的陰謀,開展了抓逃亡地主、查分散財物、挖黑地,揭發地主拉攏收買 幹部陰謀的鬥爭。
蒙 山縣採取了“抽肥補瘦、抽多補少”的原則,把在“雙減”中給地主多留的土地,地主轉移的黑地和富農過多的土地全部拿出,動員在“雙減”清算中獲得土地較多 的僱農、佃農讓出部分土地,一併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平邑縣、蒙山縣通過講理、清算、仲裁、獻田的方式,經半年多的鬥爭,於1946年底初步完成了土改。廣大貧苦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耕畜、農具、衣物和錢財,載歌載舞,慶賀土地還家。他們高興地唱道:“千年的鐵樹開了花,農民的土地回了家,如今翻身得解放,打倒漢奸和惡霸。”
平邑縣通過土改複查,全縣41700個農户,分得土地的有8500户,佔總户數的20%,佔貧僱農户數的50%以上,貧苦農民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1.2萬畝,查出各種土地3700畝,除留出部分作為學田、復員田外,農民共分土地1.3萬畝。其中僱農3425人,分得土地3983畝;貧農4896人,分得土地8167畝;中農3521人,分得土地793畝。
在這一階段的土改運動中,由於正確貫徹執行了《五四指示》和《九一指示》,許多地主富農在土改政策規定下,主動獻田,並積極參加生產和支前。榮獲“陳毅擔架隊”稱號的平邑一區擔架隊的354人中,有20%的 隊員是主動報名參加的地主富農。他們在前線冒着槍林彈雨搶救傷員,爭取立功。其中,八埠莊地主“劉善人”,在宿北戰役中,連續從火線上救出兩名傷員,被評 為搶救模範,縣區領導表揚了他,新四軍首長給他戴大紅花,《魯南時報》、《大眾日報》還登載了題為《訪劉善人》的文章,表彰他的英勇事蹟。
1946年底,平邑縣通過講理、清算、仲裁、獻田的方式,進行土地複查後,於1947年1月總結土改複查工作,發現還有土改沒進行的空白村, 提出:按照土改複查精神,開展空白村工作,徹底“割尾巴”。並針對空白村的情況,提出了4條 指示:一、對封建勢力掌權的空白村,要開展反覆闢鬥爭,發動羣眾,打垮封建統治,再去解決土地問題,要發動羣眾搞“後台老闆”,不搞“替死鬼”;二、對 “中央道”、“聖賢道”等迷信思想統治的空白村,要進行反封建迷信的思想教育,使羣眾覺悟起來,擺脱迷信思想的桎梏,跟共產黨走;三、對投機分子掌握村 政,貪污、腐化、壓迫羣眾的空白村,要發動羣眾起來算賬訴苦,堅決用羣眾的力量清除這些投機分子,提拔根子正,能為羣眾辦事的積極分子為村幹部。但要注意 千萬不要單純的撤職懲辦,應切實發動起羣眾,再進行村幹部的撤換;四、對有的幹部翻身後忘本、變質、貪污、壓制羣眾的空白村,主要是發動羣眾批評幫助,教 育其自覺地向羣眾反省、退地,不斷教育改造,並提拔新的積極分子充實村級領導班子。縣委指示下達後,各級黨組織普遍進行了檢查對照,繼續貫徹土改複查的指 示,對空白村莊進行重點幫助,促進了土改複查工作的進展。
1947年2月21日,華東局發出《關於目前土地改革、土改複查並突擊春耕的指示》,指出了有些地方土改不徹底,必須深入開展土地複查工作,並對土改政策作了若干規定。在這期間,國民黨全面進攻後又發起重點進攻。平邑、蒙山兩縣縣委組織部分幹部和烈軍屬、村幹部等積極分子於4月撤往渤海區。隨國民黨跟進的還鄉團開始復辟倒算,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基層幹部和農村積極分子,境內被殺1000人之多。這一時期,土地複查指示難以貫徹。7月7日, 華東局又發出《關於山東土改複查的新指示》(又稱《七七指示》),要求將地主的土地及其全部財產清算出來,交農會統一分配。要求各縣檢查前段工作,在黨內 進行階級教育,把地主的全部財產拿出來掃地出門,與貧僱農“換防”。此時,平邑、蒙山兩縣較大的村莊,像保太、仲裏、武安、銅石、平邑、白彥等分別駐有王 洪九部和還鄉團共數千人,再加上反動自衞團和進行隱蔽活動的保公所經常騷擾破壞,致使大片地區處於遊擊狀態,嚴重影響了土改複查工作的進行。對此,兩縣縣 委針對時局,將幹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對還鄉團等反動勢力進行鬥爭,一部分組成土改工作組進行土改複查。
隨 繼,《中國土地法大綱》頒佈。《中國土地法大綱》,對土改運動起着重要指導作用,具有重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意義。但是大綱規定將一切土地平均分配的辦法,導 致侵犯中農利益。儘管如此,《中國土地法大綱》仍然是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公開舉起的一面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旗幟。它極大地推進了解放區的土地制度改 革運動,並在國民黨統治區產生了廣泛的政治影響。
9月下旬,蒙山縣舉辦僱農、貧農訓練班,選拔了8550名貧僱農積極分子,分批分期進行訓練。訓練結束後,這些骨幹分子回村發動羣眾進行土改複查。
這 一階段土改複查取得一些成果,但由於階級鬥爭尖鋭化、複雜化的特定局面,出現了貧僱農“坐大堂”現象。人民羣眾受復仇心理的支配,產生了一些過火的行為。 一是侵犯了部分中農利益;二是違反了黨的民族工商業政策;三是對地主富農、地主中的大中小和惡霸非惡霸不加區別,一律掃地出門,有的地方甚至一度發生了亂 打亂殺現象;四是大反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富農路線”,打擊傷害了一批黨政軍領導幹部。
1947年11月,華東局在五蓮縣召開會議,發出《關於暫停土改及禁止亂殺的指示》,嚴告各地一律停止土改,禁止亂打、亂搶、亂殺,規定錯殺人者應予償命。平邑、蒙山兩縣縣委立即貫徹這一決定,停止了土改複查。
在 停止土改複查後,反倒算的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在收復區和新的邊沿區,各級黨組織都集中一段時間,發動羣眾開展了反倒算鬥爭。每收復一個村莊,先宣佈國民黨 軍佔領期間的各種罪行,宣佈過去的土改是合理合法有效的,再把國民黨軍佔領期間惡霸地主、“還鄉團”從羣眾手中搶奪的財物退還給農民。
毛澤東主席發現土改“左”傾錯誤後,於1947年12月在陝北米脂縣召開會議,指出絕對不允許重複歷史上所犯過的“左”的錯誤。之後,在毛主席主持下,下發了一系列土改、整黨指示,大力糾正黨內的“左”傾思想。平邑、蒙山兩縣縣委貫徹上級指示,糾正錯誤,落實政策,到1950年底,境內基本上完成了土改工作。
土地制度改革運動,從根本上摧垮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徹底消除了農民遭受壓迫和剝削的根源,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長期遭受地主階級殘酷剝削和壓迫的窮苦農民大眾獲得了土地所有權,從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
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進一步激發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使自衞戰爭成為更具廣泛羣眾基礎的人民解放戰爭。 [1] 
創建高級民校培訓黨員幹部
1944年11月,費北、費縣(原費南縣)境內日軍被八路軍和地方武裝擊敗潰逃後,出現了暫時的和平局勢。一些黨員產生了“勝利了,該歇歇腳了”的麻痹思想;經過八個月羣眾運動和減租減息運動,黨組織自1940年第一次大發展後,迎來了第二次發展高潮,大批積極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因此,中共費縣縣委決定成立費縣高級民校,對農村黨員幹部進行集中學習整頓,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以利開展解放區的全面建設。
1945年2月,高級民校成立,縣長馬健兼任校長,縣委秘書季永祥任副校長。建校後,先後在蒲蘆、廣泉、樂平莊舉辦了3期培訓班,每期學習15天,培訓村支部書記、村長、黨員幹部100餘人。
1946年初,調整了民校的領導班子,縣委組織部長劉砥石任民校校長,縣人民武裝部政治股長張樹友任副校長兼指導員和學員黨支部書記,彭志雲任民校隊長,苗傳珍負責民校的婦女工作。此時,民校由流動辦校,遷到平邑鎮小平邑(今平邑鎮六村)固定下來,也培訓了3期學員,每期培訓300餘人,學習時間為2至3個月。全體學員編為一個大隊,以區為單位編為中隊,中隊以下分片編為小隊。民校條件十分簡陋,學員住在老百姓家,以小隊為單位集體就餐,伙食標準較低。
民 校學習的主要內容有《黨的基本知識》、《黨章》、《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和《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等。縣委書記木森、縣長馬健、組織部長劉砥石、縣參議長趙 仲三等,除出席每期的開學典禮外,還分別授課,宣講共產黨的主張、解放區軍民的任務和目標,並對學員進行紀律、保密和革命氣節教育。學員大多不識字,主要 靠聽課記憶,課後分組討論,將不清楚的問題集中反映給校方,有關人員再一一解答,達到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的目的。
學習一段時間後,進行了整風教育。整風的方法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重點是克服幹部的小農意識和小資產階級思想,增強黨性,轉變幹部的工作作風。
廣大基層幹部,特別是新黨員,通過系統地學習,提高了對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認識,決心結業後,做好各項工作,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把人民羣眾發動起來,開創解放區工作的新局面。 [1] 
加強全民教育
平邑、蒙山兩縣縣委,在對區、村幹部進行培訓的同時,在農村成立了村學。村學由村學委員會管理。村學委員會由全體村民選舉產生。主要課程是政治課、識字課和 常識課。政治課一般由受過縣民校培訓的幹部任教師;識字課和常識課在脱產的小學教師的指導下,由村內的“小先生”任教師。教學方法是啓發討論、提出疑難、 解決問題、典型介紹等。學員的組織形式是,成年人上冬學,兒童上全日制或半日制學校,青年婦女去識字班。在各種學習組織的基礎上,成立了讀書會、讀報會、 通訊小組,個別村還成立了劇團。參加哪種學習組織,由羣眾自願選擇,目的是把羣眾組織起來,帶領他們學習,提高能力。
為使教育活動長期堅持下去,縣和區不定期的舉辦羣眾教師訓練班。5月26日,平邑縣文教科舉辦教師訓練班,30名教師接受了3個月的培訓,成為冬學活動的師資骨幹。此外,以聯防區為單位,建立冬學教師學習制度,每個教育階段結束轉入下個教育內容之前,羣眾教師便集中在一起通研教材,先學習、演練,再回去執教。
從1945年冬至1947年冬,連續3年的冬學,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政治教育方面,廣大羣眾提高了覺悟,發出了“地到手,飯到口,參軍保家不放手;前方軍隊打蔣軍,後方才能刨蔣根”的肺腑之言。在識字方面,一般學員能夠使用300至600個常用字。在常識教育方面,主要以生產、生活、衞生常識為主,注意從羣眾需要出發,組織教材,學以致用。
境內的村幹部和羣眾對文化翻身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學生不用交學費,經費由村內解決。有的村莊雖然經濟困難,也要辦學,如平邑縣八區東陽店子村開辦小學,村幹部和羣眾討論解決經費困難的對策,集中8輛小車到東海運了幾趟鹽,解決了辦小學的經費困難。
村校強調文化教育與中心工作相結合,學習形式靈活多樣。當時境內大生產、支前運動十分繁忙,把文化、政治學習和生產、支前進行了很好地結合,生產中的勞動互 助組、婦女紡線組等,就是一個學習小組,有固定的組長,一面勞動,一面學習;臨時組織支前的一支擔架隊、一個運輸組就是一個學習小組,選舉臨時學習小組 長,利用支前空隙時間靈活學習;姊妹團、兒童團員兩個人站崗,在人員搭配時,一個識字多的,一個識字少的,以便於隨站崗隨學習,做到站崗、學習兩不誤。
平邑八區大東陽村民辦小學成立後,姊妹團60個人裏就有30多人要求參加長期班學習,但是惟一的困難是上學耽誤紡線,家長不同意。村學委員會討論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每天過午早放學,讓她們回家紡線。民辦小學辦了一個有32名姊妹團成員參加的女生班,將這個班分成3個組,組與組、人與人還進行挑戰競賽。她們放學後紡一兩半線,做到學習、紡線兩不誤。羣眾都説:“既不耽誤紡線,又識了字,這樣真好!”
1945年以前,平邑、蒙山縣有小學217處,教師224人,至1946年1月,小學和教師分別增加到234處、248人,學生也增加700多人。
平邑、蒙山兩縣縣委在抓好黨內思想建設的同時,還注意抓好宣傳報道工作。各區都成立了工農通訊中心,要求村村成立通訊組。截至1946年7月,平邑縣有工農通訊報道員400人。
通訊組和通訊員的主要任務是把解放區建設中開展的各項活動,典型人物和先進經驗,以及對各項活動的批評建議寫出來,向《魯南時報》投稿,同時負責村內黑板報 稿件的編撰。通訊員除部分小學教師兼任外,更多的是冬學、夜校中的學習積極分子和部分村幹部。他們以戰鬥的姿態從事通訊工作。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提 高,許多報道境內活動的稿件經常見諸於《魯南時報》和《大眾日報》。
1946年7月1日,《魯南時報》創刊6週年。在全魯南通訊組、通訊員中發起了“創模”運動。模範通訊員的條件是:每月寫稿5篇以上,每月與分社聯繫至少2次,耐心帶動和幫助別人寫稿,按期訂出計劃並佈置到鄰村的通訊組幫助工作等。經全縣自下而上的選舉,最後報魯南區黨委宣傳部審批,全魯南評選出模範通訊員11人, 其中有平邑縣的邱如一、孫寶璽;積極通訊員80人,其中有平邑縣的廉子真、朱天平、黃瑞卿、姚廣均、葛玉太、嶽振倫、王開立、黃仕謙、辛召等9人;積極通訊組4個,其中有平邑縣的南岔通訊組,田家莊通訊組。
有條件的大村莊還成立了村劇團。村劇團不演舊戲,扭秧歌,唱歌謠,不化裝,無行頭,便衣素身,因陋就簡自編自演唱新戲。凡有重大活動或逢年過節,村裏劇團就唱戲慶祝。有時村與村劇團也開展劇團大競賽。1947年1月11日,平邑鎮舉行7個村的劇團大競賽,解放區一派歡慶景象。 [1] 
婦女解放 ,推動了解放區各項事業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蒙陽大地的廣大婦女就組織了婦救會,參加各項抗日活動。解放戰爭開始,她們又組織了姊妹團,辦起了“識字班”,走出家門,走入社會,搞土 改,站崗放哨;在男勞力參軍支前,人力缺乏的情況下,走向大田,幹起了男勞力應該乾的活。在參加社會各種活動的實踐中,她們提高了覺悟,解放了思想,衝破 了封建制度精神枷鎖的桎梏,廣大年輕女子,放足、剪長辮子,成了婦女解放運動中的自覺行動。1947年春節前,平邑縣二區北申莊姊妹團開會時表示:咱婦女要解放,不能再封建了,過去不剪長辮子是因為怕日本鬼子,現在抗戰勝利了,我們不僅把腳放了,還要把長辮子剪去,既衞生乾淨,又便於生產,省功夫。會後就有35個女青年剪掉長辮子。
在國民黨向解放區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時期,廣大婦女又承擔起了後方支前的勤務工作。磨麪粉、烙煎餅、做軍鞋,支援前線。參軍任務佈置後,妻送郎、母送子、姐送弟,參軍保家鄉。
男 勞力參軍到前線作戰,婦女在後方既生產又支前。婦救會、姊妹團,為過路大軍和民工燒水、做飯,鋪路架橋。孟良崮戰役時,解放軍四縱從地方鎮一帶過浚河,河 水沒膝深,天氣寒冷。為保證部隊快速過河,卞橋區區長唐嘉倫受命組織羣眾搭橋。當時男勞力都上了前線支前,唐嘉倫、宋起善、高廷廣和區婦女主任張錫亭組織 了東固、西固60多名婦女用木板在紅石嶺涉水搭橋。特別令人感動的是東固村的楊玉壽把給老人準備的棺材,也卸開搭了橋。500米長的木橋搭好後,在唐嘉倫的帶領下,這些娘子軍們又幫助部隊把炮兵營的24門炮,從水中抬到了北岸(因橋承受不了炮的重量,故從水中抬運)。在這座橋上,四縱過了一夜一上午,準時趕到了孟良崮投入戰鬥。婦女們磨面、碾米、做軍鞋,救護照料傷病員,常常夜以繼日地工作。據北溝、徐莊、龍峪等幾個較小的村莊統計,婦女做鞋1.5萬雙,烙煎餅19萬公斤,碾米6萬公斤,磨面2700公斤,送柴80萬公斤。這只是蒙陽大地婦女支援前線作貢獻的一個縮影,婦女們頂起了解放區的“半邊天”。
平邑、蒙山兩縣縣委站在翻身農民的立場上,代表廣大農民的利益,緊緊依靠羣眾,喚起解放區男女老少同心幹。“家家有地種,人人要生產,個個要支前,比比誰模範”,成為當時境內廣大人民羣眾共同行動的標準和口號。 [1] 

蒙山縣遭受天災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和解放初期,蒙山縣還多次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和災荒。1948年5月26日,魯中區黨委通報災情,蒙山縣部分村莊樹頭、野菜、草種、柿子花、松柏籽、槐芽等幾乎全部被災民吃光。1949年3月9日,蒙山縣委向沂蒙二地委彙報災情:蒙山縣浚河兩岸災荒特別嚴重,已有數村全部要飯,要飯人數佔全村人口一半以上的村莊有十幾個,總計有萬人以上,加上魯南地區災民約有1.5萬人捱餓。同年7月,蒙山縣災荒調查,據466個村統計,要飯者達4743户,計10960人,斷糧的6970户,計15249人。同年12月,斷糧逃荒的達1292户,10450人。上級和蒙山縣委縣政府想盡千方百計組織救災和恢復生產工作。 [3] 

蒙山縣貢獻評價

蒙山縣只存在了短短6年,但由於其當時處在解放戰爭至解放之初的特殊歷史時期和蒙山的獨特位置,蒙山縣人民為沂蒙山區的解放和初期建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1946年6月,國民黨糾集主要兵力向我山東解放區大舉進攻,解放區軍民奮起抗擊。蒙山縣人民在上級黨委和蒙山縣委的領導下,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據不完全統計,在解放戰爭中,蒙山縣共組織小車6000餘輛,向前線運送糧食數百萬斤,組織擔架1000餘副,支前民兵和民工6萬餘人次,奔赴戰場,參加了支援魯南、萊蕪、兗州、孟良崮、濟南、淮海等戰役,按服務期折661566個 工日,數以千計的民兵和民工在前線立功受獎。蒙山縣子弟兵團也隨軍戰鬥服務一年多,參加了兗州、濟南、淮海、渡江,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等戰役,為人民解 放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同時,蒙山縣還組織強有力的地方武裝,堅持蒙山地區的鬥爭。組織後方的老幼、婦女,碾米磨面,幫助駐軍醫院洗衣服、看傷員, 站崗放哨,動員一切力量為戰地服務,僅為支援渡江戰役就趕做軍鞋4.5萬雙。據資料統計,僅至1948年9月底,蒙山縣在解放戰爭中參軍11730餘人,參政1774人,1000餘人為革命捐驅,蒙山縣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