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古族馬文化

鎖定
蒙古族堪稱馬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興衰一直與蒙古族榮辱水乳交融,蒙古族馬文化與能征善戰的蒙古民族一同載入史冊
中文名
蒙古族馬文化
本    意
指動物民俗中的一類
引申意
馴馬人和騎馬人的民俗

蒙古族馬文化介紹

蒙古族馬文化 蒙古族馬文化
蒙古馬與蒙古民族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
馬成為人類的交通運輸工具之後,極大的提高了古代人的遷徙能力。 對“馬文化”概念的界定,各國民俗學者們認為,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動物民俗中的一類,即本意;二是指馴馬人和騎馬人的民俗,即引申意。後者探討與馬有關的人類社會行為。這一引申意的馬文化概念,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以不同文化方式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諸環節。
這種民族傳統文化和人類自然環境因素影響人類生活習慣的例子很多。因此,我們不能説人類征服了大自然,而只是人類適應了大自然。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敍述蒙古族馬文化在北方遊牧民族生活中的滲透過程。

蒙古族馬文化馬的物質文化

從歷史的角度看,亞洲人發明馬的物質屬性以來,馬被人類重視的原因,首先是馬最初成為遊牧民族所依賴的交通運輸工具;其次是馬變為遊牧民族狩獵的快速撲獵工具;其三是馬的速度被跳躍到政治、經濟、軍事、戰爭和民族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領域中發揮主要作用。經過這個轉變,關於人類對馬的物質發明,就大範圍的迅速發展起來了。這些發明,體現了遊牧民族用馬觀念和方式的縱向歷史變化過程。
世世代代在草原上過遊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生活用具等均反映了馬背生活。因此世人把蒙古民族稱作馬背上的民族。久而久之馬文化就變成民族文化。比如,遊牧生活所需的蒙古袍、蒙古靴子等民族服裝;馬鞍、套馬杆等馬具就是典型的馬背文化之組成部分。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當中馬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有了馬才能夠了解遼闊的大草原的內涵,才能夠準確挑選出下一次遊牧的理想草場;有了馬才能使在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分散居住的遊牧民得以相互來往和交流。蒙古袍和蒙古靴子最適合在寒冷的冬天騎馬奔跑,騎馬時蒙古袍能蓋住整個腿部擋風遮寒,並對馬減少風所帶來的阻力和負擔。在草原野外過夜時,馬鞍是最適用的用具,把鞍墊(蒙古語為Tohoom)墊在底下,枕鞍架就可以安心的睡覺,既不着涼,又不受風(鞍架兩邊的高出部分可以擋風)。套馬杆除套馬之外,還有很多間接作用。草原上見到插在地上的套馬杆就表明年輕美麗的姑娘和健壯善良的小夥子在那裏談戀愛,草原上的人們見到了這種情景就繞道而行。
蒙古族馬文化 蒙古族馬文化
酸馬奶是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天然綠色保健品。亦是招待貴客的一種營養豐富香甜可口的消暑良飲。蒙古族人民長期飲用酸馬奶,在酸馬奶製作、醫藥作用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酸馬奶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肺和健胃等功效。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的時候,是釀製奶酒和酸馬奶的季節。勤勞勇敢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每日攪拌數千次,數小時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酸馬奶。這時舉行馬奶節,親戚朋友都歡聚在一起,共飲馬奶,長輩們説着祝福詞,是草原人們賀豐收、相互交流的時光。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遊牧實踐中發現了酸馬奶的許多獨特之處和醫療保健作用,創立了蒙古醫學的“酸馬奶療法”。蒙醫典籍中記:“酸馬奶是味酸、甘、澀;酸能開胃、助消化、祛温、行氣;甘能健身補虛、疏通食道、治傷、接骨和解毒,並增強五官生理功能;澀可治血熱、化淤血、消肥胖、祛腐生皮和潤滑皮膚”。

蒙古族馬文化馬的民間信仰

有史以來,人類日常生活、商貿、戰爭中,馬一直成為忠誠的伴侶,尤其是蒙古族牧民把駿馬當作最忠實的伴當。蒙古族人民非常喜愛馬,甚至當做最崇拜的偶像之一“神駿”。因此,在草原人們的心目中馬是一個神聖的動物。老牧民們都説馬是有靈性的動物,一定要好生善待。對那些不愛護自己的馬,亂打亂騎亂使用的人,長輩們要嚴厲的訓斥,同時傳教怎樣調教生個子馬的技巧。尤其是那些有特徵的駿馬,譬如一根雜毛都沒有的純白馬、有特殊花紋毛色的馬都受到主人的愛護和重視。同時,當地的牧民們都認為馬是蒼天派來的使者,它象徵着草原更加美麗富饒、象徵着牧民善良純潔的心情,祝福牧民的生活更加繁榮富強。所以,這種特徵的馬從小就不能套套馬杆、不架馬鞍、更不能騎乘,把它當作當地草原的聖物駿馬(蒙古語意為Onggon Mori)。這充分説明,蒙古族崇拜駿馬的文化形態以及蒙古族把馬當作神聖的精神之物的文化內涵。因此,蒙古族用馬奶當作聖潔、辟邪之物。譬如,老母親用勺子把酸馬奶向天灑散,祝福遠出的孩子和親戚朋友一路平安。
蒙古族馬文化 蒙古族馬文化
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每年一次舉行慶賀牧業大豐收的傳統盛會——那達慕大會,其中必有的一個項目就是賽馬。據史料記載,在草原上舉行賽馬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娛樂活動,而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草原遊牧生活,馬的訓養給草原牧民的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譬如,草原五畜中馬跑得最快,一天就能跑到人徒步走路10天的路程,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和放牧時節省勞動力等。在草原放馬的過程中,套馬是一項難度比較大的技術。所以,牧民們找最快的馬訓練成套馬專用馬。因此,草原上的牧人們都希望得到幾匹跑得最快的馬,這樣放馬人聚到一起時比一比誰的馬跑得最快。
北方遊牧民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流行世界各地。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為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
蒙古族馬文化 蒙古族馬文化

蒙古族馬文化馬的造型藝術

民間信仰、民間文學和民間文藝都屬於民眾創造的無形文化。現在,民俗學界把民間造型藝術分成十二生肖動物系列、吉祥動物系列、生活系列三類。在北方遊牧民族生活中關於馬的民間造型藝術很多。
在蒙古族居住地區廣泛流行的畫《無畏》中馬在暴風雨中站在懸崖邊上大無畏表情。該繪畫描繪在草原上的惡劣環境條件下,遊牧人民勇敢的面對生活,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面貌。同時,也表明遊牧人民的聰明智慧性格。那木蘇瑞的《八駿圖》是在綠色的大草原上8匹金黃色駿馬安靜地生息,該畫是盼望安靜幸福的草原遊牧生活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