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葫蘆蘇鐵

鎖定
葫蘆蘇鐵(Cycas changjiangensis N. Liu)是蘇鐵科蘇鐵屬植物,因其葫蘆狀的莖幹而得名。樹幹常地下生,葫蘆形,圓柱狀或串珠形,基部膨大,高通常不超過50釐米;葉柄長10-30釐米;羽片小葉通常每邊40-70片。小孢子葉球圓錐狀柱形,長15-23釐米,直徑4-6釐米,具短柄。大孢子葉長8-13釐米,頂端不育部分寬卵圓形至扇形。種子寬倒卵狀或近球狀,直徑約2釐米,成熟時黃褐色。花粉期4-5月。種子10-11月成熟。 [1] 
分佈於中國海南西部的昌江縣。常生長於季節性乾旱的林區沙壤上或火燒跡地。 [2] 
葫蘆蘇鐵樹姿剛健挺拔,四季常青,一般生長在沿河谷的山脊和懸崖的低海拔山坡上,能在河谷巖壁的石縫中紮根,與山川日月見證了自然界的物種變遷與生生不息。由於悠久的進化歷史,它們對研究種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動植物的協同進化、地球板塊運動的歷史和古氣候的變遷等都有重要意義。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葫蘆蘇鐵
拉丁學名
Cycas changjiangensis N. Liu [11] 
別    名
葫蘆莖蘇鐵
佛肚蘇鐵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松綱
蘇鐵目
蘇鐵科
蘇鐵屬
葫蘆蘇鐵
命名者及年代
N. Liu,1998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列入CITES附錄Ⅱ、瀕危(IUCN標準) [10] 

葫蘆蘇鐵植物學史

蘇鐵就是人們通常所説的鐵樹,起源於古生代二疊紀,於中生代的三疊紀(距今2.25億年)開始繁盛,侏羅紀(距今1.9億年)進入最盛期,幾乎遍佈整個地球,與恐龍在生物界裏佔盡優勢,地史上稱為“蘇鐵恐龍時代”。 [3] 
至白堊紀(距今1.36億年)時期,由於被子植物開始繁盛,蘇鐵才逐漸走向衰落。到第四紀(距今250萬年)冰川來臨,中國北方寒流南侵,蘇鐵科植物大量滅絕,倖存下來並零星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便成為珍貴的“活化石”。中國由於青藏高原、秦嶺等的天然阻隔,在四川、雲南等地有部分蘇鐵科植物倖免於難。中國西南地區、中南半島、加勒比海和澳大利亞東北部,是現代蘇鐵科植物的主要分佈中心。 [3] 
除了針葉樹外,蘇鐵類植物是裸子植物中最豐富的羣體。現存蘇鐵是一個大類羣,是唯一保持着羽狀深裂(裂片深度超過1/2,但葉片不因缺刻而間斷)、蕨類狀葉子的裸子植物,保留了類似蕨類植物的特徵,包含蘇鐵科和澤米鐵科2科10屬約348種。對蘇鐵類植物而言,種間差異細微,不存在生殖隔離,容易形成雜交種而產生一些過渡類型,分類困難。近63%的蘇鐵種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中國僅1科1屬,即蘇鐵科蘇鐵屬,共有23種蘇鐵,均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3] 

葫蘆蘇鐵形態特徵

葫蘆蘇鐵雌球花
葫蘆蘇鐵雌球花(6張)
樹幹常地下生,葫蘆形,圓柱狀或串珠形,基部膨大,高通常不超過50釐米,且僅1/3露出地面,上部直徑約10釐米,下部直徑約15釐米,頂部幾無毛,上部殘留葉基,下部近光滑,灰色。鱗葉三角狀披針形,長4-7釐米,寬約1釐米,具長尾尖,尖端稍軟,外面密被深黃褐色絨毛。羽葉長50-130釐米,寬25-40釐米;葉柄長10-30釐米,兩側各具長約2毫米的短刺8-16枚,基部密被易落棕色絨毛;羽片小葉通常每邊40-70片,革質,線形,長10-17(-23)釐米,寬4-7(-9)毫米,先端漸狹,基部漸狹並稍下延,兩面無毛。邊緣平或略反捲,中脈兩面尤上面隆起。
小孢子葉球圓錐狀柱形,長15-23釐米,直徑4-6釐米,具短柄;柄長0.5-1.5釐米,密被黃褐色短絨毛;小孢子葉楔形至寬楔形,長約1.5-2釐米,寬約0.5-0.9釐米,先端具小尖頭,不育部分外面密被黃褐色短絨毛。大孢子葉長8-13釐米,頂端不育部分寬卵圓形至扇形,長約5釐米,寬4-8釐米,外面密被深黃褐色絨毛,內面無毛,邊緣深裂,每邊具8-15枚裂片,側裂片線狀披針形,長2-3釐米,頂裂片寬披針形,長1-2釐米,具2-3枚淺裂片;柄部長3-8釐米,密被棕色絨毛,具胚珠2-4枚,胚珠近球形,直徑約0.5釐米,頂端具小尖頭,無毛。種子寬倒卵狀或近球狀,直徑約2釐米,成熟時黃褐色。花粉期4-5月。種子10-11月成熟。 [1] 

葫蘆蘇鐵近種區別

該種與暹羅蘇鐵很相似,但該種樹幹近地下生,小葉中脈兩面尤上面顯著隆起,大孢子葉邊緣羽狀深裂,頂裂片幾不明顯;種子直徑約2釐米等徵狀而明顯不同。 [1] 

葫蘆蘇鐵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海南西部的昌江縣的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對環境要求較高,主要生存生長在海拔600-1000米的向陽山地樹林中。常生長於季節性乾旱的林區沙壤上或火燒跡地。 [2]  [5-6] 
葫蘆蘇鐵 葫蘆蘇鐵

葫蘆蘇鐵繁殖方法

物理的阻隔影響了葫蘆蘇鐵種子在自然狀態下自由吸水和萌發,因此可以讓葫蘆蘇鐵種子在外部條件不適宜萌發生長時,啓動休眠機制來應對複雜的自然環境變化並推遲萌發,從而渡過不良生境或惡劣的氣候條件,待生存環境適宜時便進入萌發狀態,來保證葫蘆蘇鐵種羣在自然條件下的生存和繁衍。使用一定的酸性溶液處理葫蘆蘇鐵的外種皮,可以提高其出芽率,也説明藉助外部酸性環境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葫蘆蘇鐵的中種皮,能夠更好地提高其出芽率。 [6] 

葫蘆蘇鐵主要價值

研究:葫蘆蘇鐵具有很高的科學、生態和觀賞價值。 [6]  蘇鐵屬植物起源古老,在研究種子植物起源與演化及古地理 、古氣候的變遷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7] 
食用:葫蘆蘇鐵軀幹的薄壁細胞含有大量澱粉可供食用,俗稱西米(Sago),因長得像棕櫚樹,英文俗稱為Sago Palm(直譯為“西米棕櫚”)。 [3] 

葫蘆蘇鐵保護現狀

葫蘆蘇鐵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 [8] 
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2013版)——Ⅱ級 [9]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 [9] 
列入《中國極小種羣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極小種羣(狹域分佈)保護物種 [9]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 [9]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Ⅰ級 [10] 

葫蘆蘇鐵物種現狀

葫蘆蘇鐵野生資源及生長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葫蘆蘇鐵種羣個體數量已經由1998年被發現時的10000株以上,2019年鋭減到約1500株,其中幼苗約500株,成年植株430株,資源量極少。 [6] 

葫蘆蘇鐵保護措施

建議就地保護應所有居羣,從生存植株較多的居羣中取種源進行遷地保護。 [7]  對葫蘆蘇鐵開展全面性的研究,例如在葫蘆蘇鐵原生地原始種質資源現狀、外部形態特徵、居羣特徵、葫蘆蘇鐵種子的萌發、種子及營養器官繁殖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 [6] 

葫蘆蘇鐵植物文化

葫蘆蘇鐵不怕火燒,就算葉子被火烤焦,莖幹受葉基保護,葉基的隱芽和樹幹基本很少受傷,之後又會萌發新葉,有的還能開花結籽,所以流傳蘇鐵能避火,又名“避火蕉”“避火樹”。 [3] 
俗話有云“鐵樹開花,啞巴説話”“鐵樹開花馬長角”,意指鐵樹開花難,常用來比喻十分罕見或極難實現的事情。但實際並非如此,尤其在熱帶地區,20年以上的蘇鐵幾乎年年都會開花,有的還具有多頭(分枝),每個頭上都能開花。蘇鐵生長緩慢,從幼苗到開花需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當人們把蘇鐵當作觀賞植物,移植到中國長江及以北地區栽培時,較低的温度會導致其終生不開花。 [3] 
參考資料
  • 1.    劉念.海南島蘇鐵一新種[J].植物分類學報,1998,(第6期):552-554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仙湖植物園國家蘇鐵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廣東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辦公室主編.常見蘇鐵類植物識別手冊[M],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03,第28頁
  • 3.    蕭野.曾經遍佈整個地球蘇鐵:“植物霸主”如今為何弱爆了[J].環境與生活,2018,(第9期):58-63
  • 4.    葫蘆蘇鐵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3-16]
  • 5.    葫蘆蘇鐵  .中國植物數據庫網[引用日期2012-09-29]
  • 6.    孫湘來,石紹章,劉志偉,李小成,陳慶.瀕危植物葫蘆蘇鐵種子繁育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第2期):117-119
  • 7.    簡曙光,吳梅,劉念.葫蘆蘇鐵遺傳多樣性的等位酶分析[J].廣西植物,2005,(第6期):566-569,561
  • 8.    Cycas changjiangensis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12-08-16]
  • 9.    Cycas changjiangensis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19-03-22]
  • 10.    國家林業局、農業部令(第4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6-05]
  • 11.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物種2000中國節點[引用日期2023-03-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