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萬瑞

鎖定
董萬瑞(1941年3月-2017年2月9日),山西省翼城人,中將軍銜,原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提出《國防動員法》提案,1998年長江抗洪搶險總指揮。 [1] 
董萬瑞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文名
董萬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1年3月
逝世日期
2017年2月9日
畢業院校
解放軍軍事學院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98抗洪總指揮
曾提出《國防動員法》提案
出生地
山西省翼城縣中衞鄉董家坡
代表作品
《國防動員法》提案
性    別
軍    銜
中將

董萬瑞人物生平

1958年7月參加工作,在太原鐵路局紅專技校學習蒸汽機,任副司機;
1961年7月入伍,先後在蘭州軍區工兵團、陸軍28軍84師任戰士、班長、排長;
1965年起歷任福建省軍區獨立團副連長、連長,陸軍29軍85師連指導員、營指導員、師作訓科副科長、副團長、師參謀長等職;
1979年入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
1983年任陸軍29軍85師師長;
1985年任陸軍31集團軍93師師長;
1988年任陸軍31集團軍參謀長;
1992年任南京軍區副參謀長;
1993年任陸軍31集團軍軍長;
1996年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先後在解放軍國防大學戰役進修系、戰略研究系、理論學習班和中央黨校進修學習;
1990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97年晉升中將。
1998年8-9月,奉南京軍區命令,擔任長江抗洪部隊總指揮,率三萬多官兵,經五個多晝夜的連續奮戰,堵住了決口,被稱為‘千年一堵,人間奇蹟’是取得長江抗洪勝利的主要功臣之一。將軍的兒子董三榕,時任第31集團軍某部少尉排長,當時與父親在同一個大堤上抗洪搶險,被譽為‘父子兵’。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的高度讚譽和親切接見。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鳳凰衞視等新聞媒體都進行了專題報道。
2017年2月9日,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董萬瑞將軍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6歲。 [2] 

董萬瑞人物事蹟

董萬瑞 董萬瑞
98抗洪中董萬瑞中將和少尉兒子的故事
98抗洪九江的一幕,他是統領千軍的鐵血將軍,可是他流淚了,或許他從心底裏感激那些在堤壩上與洪水拼命的戰士們,不過此刻,他是用淚水來表達的,用淚水目送子弟兵的離去!向人民子弟兵敬禮!向我們的好將軍敬禮! 敬禮!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董萬瑞、副政委雷鳴球中將! 當天下午,九江長江大堤大決口的消息傳到了中南海。獲悉此事後,江主席親自打電話給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指示及時調遣部隊支援九江決口搶險。 南京軍區司令員陳炳德接到張副主席電話後,當即與方祖岐政委下達增兵九江的命令。同時,委派軍區副司令員董萬瑞中將帶領一個精幹的指揮小組迅即從南京乘坐軍區的值班飛機飛赴九江,到現場坐鎮指揮。 封堵決口,決戰在即。董萬瑞中將已在大堤上坐鎮指揮五天五夜,他已被太陽曬得黑如木炭,臉上脱下了一層皮。以從嚴治軍著稱的中將也有一顆慈父的心。他的兒子董三榕少尉也在抗洪隊伍中,是大名鼎鼎的“紅色尖刀連”的排長,中將父親還是在龍開河工地和陪同總政治部于永波主任看望“紅色尖刀連”官兵時,先後兩次看到又黑又瘦的少尉兒子。第二次看見比自己高一頭的兒子,將軍只説了一句:“看看你的手,你還沒有我黑。”董三榕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實,在連隊裏,他已經被戰士們稱為“酋長”,公認是全排最黑的人。董萬瑞不心疼兒子,卻心疼自己的兵。他不止一次被身邊戰士冒着生命危險堵決口的英雄事蹟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總是叫記者不要寫他,多寫寫奮戰在一線的官兵們,他説:“你要我講官兵中有多少英雄,我説不清。但我可以告訴你,他們中每一個人都是英雄,都有一串催人淚下的故事……” [3] 
1998年夏,我國江南、華南大部分地區及北方局部地區普降大暴雨到大暴雨。長江幹流及鄱陽湖洞庭湖水系,珠江、閩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相繼發生了有史以來的特大洪水。受災人數之眾,地域之廣,歷時之長,世所罕見。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英明領導和決策下,數百萬軍民眾志成城,奮起抗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華兒女用鋼鐵般的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氣吞山河的抗洪壯歌。抗洪精神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

董萬瑞影視作品

《DA師》 《DA師》
董萬瑞將軍還是軍事題材電視劇《DA師》的總顧問。《DA師》,一部反映當代軍人題材的22集電視劇,以王志文許晴、巍子等眾多明星的加盟、上億元的製作成本以及大場面的軍事演習在2002年央視一套熱播。本劇緊扣軍事鬥爭準備這個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龍頭。本劇凸現南京戰區的戰略地位和“打頭陣”的歷史責任,努力聚焦、狀摹、謳歌當代優秀軍人為國防建設所建樹的功勳和展現的丰采,正面回答如何“打得贏”這一中國人民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是中國軍隊的目標和使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