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永傳説

鎖定
董永傳説,是中國流傳的四大民間傳説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董永傳説,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相傳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與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織成十匹錦緞,將董永三年工期改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塵,降旨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訣別,一年後七仙女送子下凡……兩千年來,“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説的原生結構雖無改變,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內涵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 [1]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台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聯合申報的董永傳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Ⅰ-9。 [2]  2008年6月7日,江蘇省金壇市(金壇區)、山東省博興縣聯合申報的董永傳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9]  2011年5月23日,江蘇省丹陽市申報的董永傳説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中文名
董永傳説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申報地區
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台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江蘇省金壇市(金壇區)、山東省博興縣、江蘇省丹陽市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項目編號
Ⅰ-9

董永傳説歷史淵源

總體
董永傳説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此後三國曹植的《靈芝篇》和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也都有相關記載。幹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而在中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3] 
賣身葬父 賣身葬父
董永傳説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不斷與各地的民眾生活相結合。由於民眾情感的滲透和口碑的附會,產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傳説,留下相沿而成的風俗及與董永身世有關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遺蹟。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台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僅有與董永相關的遺蹟,而且地方誌中也多有記載,都稱董永是當地人,如山東博興有董家莊、董永墓;山西萬榮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額,民間還織造“合婚布”;河南省武陟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舉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廟會活動;江蘇省東台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輿勝覽》即記載這裏為“孝子董永故居”等。多地流傳、不斷附會的“滾雪球”現象是傳説故事常有的特點。 [1] 
江蘇丹陽
在江蘇省丹陽市相傳董永是丹陽延陵人氏,家境貧寒,侍親至孝,因老父亡故無棺木下葬而賣身為奴。他的孝行感動了玉帝的小女兒——七仙女。於是七仙女私自下凡,在槐蔭樹下與董永結為夫婦。男耕女織,互敬互愛,共同償還了債務。不料,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後,派天兵天將把七仙女捉迴天庭,從此,這對天上人間的愛侶被生生拆散。後來,七仙女在天上產子送達人間,董永撫養長大。子盼母心切,在望仙橋跪盼母親,跪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母子相會。望仙橋上留下了一對深深的小膝印。
元至順《鎮江志》記載:漢董永墓在丹陽延陵,有碑記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墳。明嘉靖顧覺宇唱本《織錦記》載:“董永字延年,潤州(今鎮江市)丹陽人。”明萬曆年間青陽腔唱本《槐蔭記》載:“董永原籍為丹陽縣人。”清光緒《丹陽縣誌》記載:丹陽延陵南有望仙橋(1958年區劃調整後,望仙橋劃至金壇市,緊鄰丹陽延陵)、董永墓。漢董永傭力養親,親歿,就主人貸錢一萬緡營葬,道逢一婦,求為妻,與偕主家,織縑三百匹以償主。一月而畢。辭永曰:“我織女,緣君至孝,帝令助君償價。”言旋凌空去。後人名其地曰“董陂”,橋曰“望仙”。“文革”前,董永墓在丹陽境內延陵的董閣莊,董永廟在丹陽珥陵的董甲。“文革”中遭到毀壞。以《織錦記》、《槐蔭記》為藍本的黃梅戲《天仙配》唱遍大江南北,“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的唱詞更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地方戲、電視劇等文藝形式搬演董永傳説,使董永傳説獲得了新的生命活力。 [4] 
由丹陽延陵鎮出鎮往南約500多米,有一座“望仙橋”。這就是傳説中董永和他的兒子先後在這裏仰望天空、企盼七仙女迴歸人間的地方。據説,橋面石板上原來還有兩個膝蓋印,是董永兒子跪盼母親時留下的。而附近還有一座南北方向的小平橋,則被稱為“小望仙橋”。在1333年完稿的《至順鎮江志》上,就有這座橋的記載:橋“在延陵鎮南,俗傳漢董永孝行感於天帝,令織女為永妻,織帛償所負,畢,凌空而去,時人在橋上望之,故名。其地為董陂,有董墓在焉”。在橋墩南側臨水處還保留着一塊《重修望仙橋記》的石碑,上面記載重修時間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而據橋墩下另一塊石碑及望仙橋三字旁邊的年月記錄,這座橋在解放後的50多年中,至少又重修過兩次。
橋兩端有一些民居,這是一個自然村,村名就叫望仙橋村。在望仙橋村的西面不遠處,還有一個村子,名叫董溪村,據説村上並沒有姓董的人家,但卻是傳説中董永的故里。
據説董溪村一帶原來還有董永墓、董永廟,但都因年代久遠,湮沒了。這在《至順鎮江志》中也可找到佐證。這部志書在卷十二“古蹟”中就記有“漢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記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墳”。
延陵鎮向西北方向走,穿過丹徒的上會鎮,便是丹徒的上黨鎮。上黨鎮有個槐蔭村(原名生圩村,因出現神奇的老槐樹而改名),便是傳説中董永賣身幫工並與七仙女成婚的地方。村上姓傅的人家很多,傳説中董永幫工的主人傅員外,便是他們某一上代的祖先。董永在丹陽家中將父親安葬後,便來到傅員外家上工。他還沒有走到槐蔭村,經過一個名叫蓬萊村的地方時,便遇到了扮成村姑的七仙女。
蓬萊常指為仙境,此處即喻意七仙女不是凡人。而蓬萊村已經變化成為兩個相鄰的村落,一個叫蓬橋,一個叫萊村,都在上黨鎮境內。在槐蔭村裏還有仙女橋、七仙塘、上天台以及老槐樹等相關傳説中的遺蹟。另外還有為紀念董永七仙女由村民自發修建的槐蔭廟、七仙女塑像等。
由此可以得知,至少在700年前,也即宋末元初的時候,董永傳説就在鎮江這一帶落户了。 [5] 
江蘇金壇
江蘇省金壇直溪鎮境內有董永村(原名“董裏”),光緒《金壇縣誌》多處記載了孝子董永、七仙女及其子鶴生的傳説內容。在當地與該傳説相關的遺存、遺蹟和實物多達四十多處(件)。直溪鎮的董永村有董永廟,廟內牆壁繪有“二十四孝圖”。村東頭的方形跨河石橋名“望仙橋”,傳説系因董永偕子董鶴生於七夕在此橋上望迎生母而得名;距當地老槐樹東南約兩公里的傅家村相傳為當年董永賣身還債之處。
董永村西十餘里的茅山頂宮立有碑文:“在家不孝雙父母,何必靈山朝世尊。”最早讚頌董永事蹟的《孝子圖傳贊》的作者、漢代文學家劉向和《搜神記》的作者、晉代學者幹寶此前都曾遊覽茅山或在此寄居。金壇歷代名賢詠歎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詩詞也很多。當地不同版本的“董永與七仙女”傳説故事多達數十種,且在不同程度上各有演繹發揮。 [6] 
山東博興
山東董永傳説主要流傳在山東省博興縣境內。董永傳説在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圖)》、三國曹植的《靈芝篇》、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都有記載。山東省嘉祥縣東漢武氏墓羣石刻中就有董永鹿車載父、田間勞作的情景,並有“董永,千乘人也(今山東省博興縣)”的文字記載。 [6] 

董永傳説文化特徵

董永傳説內容架構

傳説中的董永為東漢人,勤勞樸素、誠實純真,家貧,父死無力埋葬,甘願賣身到地主家當長工以盡人倫之禮。七仙女是玉帝之女,她雖然身為仙女,但嚮往人間的自由生活,同情董永遭遇,愛慕董永人品。她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不顧自己身分尊貴,不惜觸犯天規天條來到人間,甘願與董永一起過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與董永結為夫妻後,七仙女親自為董永織錦償債贖身。兩人過了一段男耕女織、快活自由的生活。但好景不長,玉帝得知此事後雷霆震怒,派天兵天將下界將七仙女捉迴天庭。七仙女在天庭強烈控訴仙界生活的單調枯燥,對玉帝的蠻橫無理非常不滿,寧願墮入生死輪迴當普通凡人也不願繼續呆在仙界享受長生不老,表現出強烈的鬥爭意志和反抗精神。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播,其人物、事件、地點、時間,基本是固定的。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在歷史中也有着真實的人物原型。但是其中的某些情節又是具有傳奇性的,比如七仙女憑藉自身的法力十日之內織出了三百匹絹。這一情節除了通過誇張、幻想等藝術手法完成以外,還受到了中國仙道思想的影響。七仙女的法力與其説是因為玉帝之女的身份,不如説是民眾將勤勞的民間勞動婦女形象賦予了七仙女。 [7] 

董永傳説文學特色

董永傳説,歷史悠久,比較早又比較完整的記載,要算東晉幹寶所著的《搜神記》了。雖然在《搜神記》中,這則傳説只有181個字,但故事情節已經比較完備,且極具戲劇性;思想傾向符合農民的胃口,且寄寓着他們的理想,故而在農村許多地方都有流傳。丹陽、丹徒董永傳説的由來,自然不會跳出這個範圍。但在口耳相傳中,又形成它自己的特色。 [5] 
1.脈絡清楚的本土傾向
特種郵票 特種郵票
丹陽、丹徒的董永傳説已經和當地的地形、地名、村落、姓氏等要素結合在一起了。董永出生於董溪村,望仙橋就在董溪村的附近,槐蔭村邊一個小土丘成了上天台,七仙塘就是靠在一起的七個小池塘,槐蔭村眾多姓傅的都是傅員外家族的後代,槐蔭村還把附近的蓬橋村、萊村也帶進了故事,説七仙女是在那裏出現的。農民們講起這些事,指指點點,有聲有色,宛如董永傳説就發生在前一天,令人陡生親切感和真實感。這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傳説一旦和當地的特徵相結合,就會牢牢地紮下根去。 [5] 
2.各有側重的細節渲染
董永傳説 董永傳説
丹陽、丹徒兩地的董永傳説,雖然主要情節是一致的,但在流傳中形成了不同的側重點。丹陽延陵偏重於七仙女迴天庭及其以後的情節,而丹徒上黨則對七仙女下凡以後如何與董永相遇、相戀、織錦還負等描繪較多。總起來看,凡是細化了的,聽起來令人感到合理,而不太合情理的地方,往往只點到為止,不去作過多的渲染。例如,丹陽延陵傳説中對老槐樹及其有關情節就沒有作過多的鋪陳。當地農民也只是説在另外一個村上有一棵已經中空的老槐樹就是傳説中的老槐樹,可它與董永上工的路線或上工的地方並不一致。而丹徒上黨對老槐樹則形容得天花亂墜。一是老槐樹有實指,就在槐蔭村上;二是與槐蔭村的村名有直接的關係;三是還有一座槐蔭廟,廟中沒有其他神像,只有一件神物——一段老槐樹。丹陽則對七仙女在天牢裏生子送回給董永,兒子後來上學遭同學欺負(另一異文為不愛勞動,以乞討為生),哭着要找母親等描繪細緻;而在槐蔭村裏卻無此傳説。老人們在口述時,都説董永是丹陽人,有的口述者甚至概括地説:董永在槐蔭村,前後只有100天,七仙女織好300匹錦緞,幫董永還清了債務,他們就離開槐蔭村了。
這種側重點不同的現象,是在口頭流傳中形成的。凡是可以和實物實地結合的,就描述得詳細;凡是無證可據或有據不準的,就一帶而過,它完全憑口述人自己的經驗、判斷水平而定,久而久之,不同的地方就形成了不同的側重點。
延陵與上黨相距並不遠,如果人們把兩地的董永傳説看成是一個整體,也未嘗不可(也有人認為,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按照延陵董溪村→上黨蓬萊村→上黨槐蔭村→延陵董溪村這樣一條董永活動路線連貫起來,就同“白蛇傳”傳説中杭州→蘇州→鎮江→杭州的活動路線一樣,倒是值得研究的一種現象。 [5] 
3.均有主幹的體外延伸
兩地在流傳中,在董永傳説這個主幹以外,各生出一些旁枝側葉。它們無損於主幹故事的流傳,有時反而會起到一種烘托的作用,使主幹故事更顯得豐滿、厚實,更加可信,人情味更濃。槐蔭村在董永故事的流傳中,延伸到董永幫工所在的傅員外家,説傅員外叫傅華,家有一座小樓,是七仙女織錦的地方,名叫織錦樓;傅員外雖然為人很刻薄,但對母親很孝順,為其母親造了一座千佛樓。董永孝父、傅員外孝母,表示孝行是社會提倡的美德。
而延陵的董永傳説則延伸到董永與七仙女生的兒子。他因為是無孃的孤兒,上學時常遭小同伴的欺負,便哭鬧着要媽媽。這時便有一位教書先生叫鬼谷子的告訴他一個見媽媽的方法。可他在望仙橋上跪求七七四十九天後,七仙女並未出現。於是鬼谷子又教他在黎明時分在橋上跪等綠衣女子(即七仙女),終於被他等到了。關於董永的兒子,還有一則異文,説他不像他父親董永那樣勤勞,不會種莊稼,董永死後,靠乞討為生,有一天因乞討無着,在董永墳前哭泣,這時鬼谷子出現,教他七月七日(一説九月九日)凌晨在望仙橋上等,有七個女子經過,最後一個就是他媽媽七仙女。
這不同異文的結局卻又差不多,即董永兒子從她媽媽那裏得到了七粒米,但對媽媽的囑託卻置之腦後,將七粒米一起放在鍋裏煮了。結果飯從鍋裏漲出來,漲得房子都撐破了。他只得爬到房頂上去吃,把肚子撐圓了,只能一邊吃一邊喊。據説在望仙橋上只要大喊一聲,便會聽到遠處房頂上的回聲,那就是董永兒子的聲音。
這段小故事有點像寓言,它似乎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即做人要勤勞,如果懶,連神仙也幫不上忙。但這段小故事的後續身份,讓我們看到了董永傳説的影響力和吸附力。 [5] 

董永傳説傳承保護

董永傳説傳承價值

董永傳説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不斷與各地的民眾生活相結合。由於民眾情感的滲透和口碑的附會,產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傳説,留下相沿而成的風俗及與董永身世有關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遺蹟。董永傳説藴含的歷史、文學資料對研究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特別是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價值。董永傳説的教化功能對當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3] 

董永傳説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萬榮縣文化館東台市文化館武陟縣董永文化服務中心、孝感市羣眾藝術館(孝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博興縣文化館常州市金壇區文化館丹陽市文化館獲得“董永傳説”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董永傳説被文化和旅遊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評估合格。 [13] 

董永傳説社會影響

自西漢始,董永與七仙女美麗愛情傳説即在東台西溪廣為流傳,據考證,現與之有關的地名遺存多達50多處(鶴落侖、董家垛、舍子頭、鳳凰泉、辭郎河、摹雲莊、東、西鞋兒莊、繅絲井及漢孝子董永墓和董孝賢祠等)。
歷代的典籍中,記載東台西溪”董永”與”七仙女”故事的內容數不勝數,並多有發展演變。董永行孝的動人故事被編入很多戲曲中,較早的為明代傳奇劇《織錦記》,以及黃梅戲《天仙配》。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將黃梅戲《天仙配》劇本進行了改編。戲中塑造了老實憨厚的董永、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相互幫助的仙女姐妹、刁鑽刻薄的傅員外、無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動形象,再加上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黃梅調,無不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裏。特別是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出色表演,讓”董永遇仙”這個民間傳説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七仙女”藝術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電影《天仙配》的放映,董永傳説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電影中一句“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的唱詞,更使丹陽、丹徒一帶成為民間文學愛好者和旅遊愛好者關注的地方。
20世紀以來的一百年間,董永故事一直成為擁有廣大受眾的俗文學(如説唱、戲曲)以及後起的影視文學創作追逐的題材,出現了電影黃梅戲《天仙配》等影響廣遠的作品。 [5] 

董永傳説文化軼事

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裏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説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11] 
天仙來源
山西學者董大中在對董永故事進行考證後認為,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屬藝術虛構,“天仙”原為當地一名民間女子“田仙”。“故事靠人傳,田仙變天仙。”文學評論家、中國趙樹理文學研究會會長董大中認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中的織女天仙,不是從天上降臨到人間的神女,而是由當地一名勤勞、善良的民間女子演變而成。”《董永新論》中詳細記載了他的發現,該發現主要依據是《萬榮縣志》中收有一篇《董永的傳説》,該文記載,在董永家附近田家窯村有個莊户人家姓田,田家有位姑娘叫田仙,自幼聰明伶俐,天資過人,人不僅長得美麗動人,而且做得一手好活計。她織的布光滑、平整、細密、柔軟,常常被選為朝廷貢物。人們都説她是天女下凡。後田仙被董永的孝心所感動,主動嫁給董永。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