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毓華

鎖定
董毓華,曾化名王春裕、王仲華,1907年出生於湖北省蘄春縣(一説1908年)。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司令員。1939年6月,因長期疾病和奮戰勞累而病倒,終年32歲。民政部公佈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1] 
中文名
董毓華
別    名
王春裕
王仲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北
出生日期
1907年11月18日
逝世日期
1939年6月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湖北蘄春

董毓華人物生平

1907年11月18日出生於湖北省蘄春縣獅子口董衝一個教師家庭。
1924年8月考入黃岡啓黃中學,在董必武等教育和培養下,參加並領導武漢學生反對直係軍閥的賣國獨裁統治。“五卅”慘案後,發起組織“滬案後援會”,舉行抗議遊行。
1925年由董必武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北伐軍挺進武漢,他回到家鄉獅子口地區發動農民運動,建立黨組織,成立農民協會、婦女協會、學生聯合會,鬥倒土豪劣紳吳伯循,推動了這一地區農民運動蓬勃地向前發展。
1929年2月考入武昌湖北省立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漢陽十五小學教書。
1933年秋,董毓華從武漢到北平考入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成為該校黨組織主要領導人。
1935年11月,北平學生聯合會成立,董毓華被推選為主席,組織領導了震驚國內外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
1936年3月,董毓華受劉少奇委派赴上海,負責籌建全國學生救國聯合會和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向全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董毓華領導華北人民抗日武裝自衞委員會,深入冀東和津南等地組織羣眾武裝,配合華北及全國各抗日戰場,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受中共河北省委派遣,董毓華到高志遠部隊擔任黨代表,把這支民團武裝改造成為一支擁有4萬人的抗日武裝。
1938年6月,董毓華與冀東抗日聯軍領導人召開會議,決定利用八路軍挺進冀東的大好形勢,發起冀東抗日武裝大暴動。7月11日,董毓華率兵發動起義,迅速攻克了昌黎、灤縣、樂亭縣城,有力配合了全局戰鬥,使冀東抗日武裝大暴動獲得勝利。面對優勢敵人的反撲,董毓華奉命帶隊向平西轉移,並把這支隊伍改編入八路軍,任平西抗日聯軍司令。
1939年1月,任中共冀熱察區委會秘書長。同年3月,董毓華又擔任了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司令員,並作為冀熱察區代表,赴延安出席會議。
1939年6月,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董毓華,終因長期疾病和奮戰勞累而病倒,終年32歲。 [1] 

董毓華主要事蹟

董毓華烈士生平 董毓華烈士生平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盤據湖北的軍閥吳佩孚為防止學生與北伐軍裏應外合,下令各校提前放假,董毓華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回到蘄春家鄉,以教書作掩護、秘密展革命活動。
11月初,北伐軍大敗北洋軍閥孫傳芳於蘄春,董毓華抓住時機,利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有利形勢,迅即組建了中國國民黨蘄春縣獅子口區黨部,他被推選為常務委員。接着他又發起成立了區農民協會、婦女協會、學生會和兒童團等羣眾組織。他還創辦了農民夜校,把從省城帶回的《農民千字課本》,分送到農民學員於中,親自教讀講解。他以夜校為陣地、辦專刊、畫漫畫、創作和教唱革命歌曲,編演革命戲劇、把夜校辦成培訓當地農民運動骨幹的小“講習所”。接着,他又帶頭變賣家產,並勸説董姓族人拿出祖產,置辦刀矛土銃,組建一支百多人的農民自衞隊,自任隊長利和教練,為反擊敵人破壞農運,他率隊到武漢。在董必武和時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幹事陳博的支持下,捕獲了橫行鄉里、此時已逃至武漢的大土豪、大劣紳吳伯循,解回蘄春依法審判治罪,大快人心,把農民運動推向了高潮。 [2] 
1938年,從春季起,董毓華繼續奔走於冀東、天津、華北各地,進行抗日聯軍的收編、整訓工作。
6月初,董毓華和李楚離根據黨的指示,在天津召集河北省與平津各地的代表人物會議,將華北各界救國會改組為華北人民抗武裝自衞會,加入該會的有楊秀峯、楊十三、張申府、洪麟閣、高志遠,以及國民黨中央系的王若璽、閆錫山系的張志岐,李宗仁系的劉紹襄等,還有中共領導下的各救亡團體羣眾代表。
華北人民抗日武裝自衞會會成立後,為爭取國民政府承認。董毓華受黨中央指派,專程赴武漢向國民黨當局申請備案。幾經交涉,將“抗日”二字取消,准予備案。鑑於條件基本具備,北方局決發動冀東武裝抗日大起義。此時,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急派宋時輪、鄧華率領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予以配合和支援。
6月下旬。董毓華與李運昌、高志遠、洪麟閣等在豐潤縣田家灣舉行軍事會議,正式組成冀東抗日聯軍,以高志
遠為總司,董毓華為政治委員,李運昌、洪麟閣為副總司令,胡錫奎為政治部主任;決定7月16日在冀東3個縣及開灤煤礦的廣大地域同時舉行抗日大起義,由於當時八路軍第四縱隊已進抵興隆和長城內的靠山集、將軍關一帶,華北日軍驚恐萬狀,忙調大批日偽軍堵截圍攻、並收繳民團槍枝。董毓華當機斷,決定提前到7月7日由李運昌部揭開大起義的序幕,各部緊急分頭出擊,在第四縱隊的策應和支持下,所向披靡,連克薊縣、平谷、玉田、遷安、盧龍、黎、灤縣,樂亭、寶坻等22縣及其周圍絕大部分集鎮,迅速控制了北起興降、青龍,南抵渤海灣、西起潮白河,東至山海關的廣闊地域。由於起義過程中不斷有一批批羣眾參軍參戰,使冀東抗聯進一步獲得發展,計有10萬人槍,編成了39個總隊。此時正值日軍集中兵力進攻武漢,冀東人民波瀾壯闊的起義鬥爭,打擊了日本侵略者,配合了正面戰場,威震華北,成為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上一起轟動全國的重大事件。
遭受沉重打擊的日本侵略者,急從大津、東北調來大批部隊,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從9月下句起,瘋狂撲向冀東地區,10月初,第四縱隊黨委和中共河北省委、冀熱邊特委在豐潤九間房討論決定:第四縱隊主力和抗聯全部撤往平西整訓。
部隊在同敵人的迂迴拼搏中進入北部山嶽地區,一日百餘里艱辛跋涉在轉向平西的崎嶇山道上。敵人依仗機槍大炮。步步圍堵,而新人伍的農民缺乏訓練,傷亡很大。李運昌和李楚離兩部困難中衝破敵人的封鎖線而折回冀東,後勤供應邊被切斷了。指戰員穿着破的單衣,項着寒風冷雨,攀爬滾打,卻只有野草樹皮充飢!董毓華不顧自己挨凍受餓。偶爾分到一小塊馬肉。也堅執送給傷病員:夜晚行軍,他又將自己的大衣披到了嚮導身上。每到一個地方,他都通宵達旦地工作着,分析敵情,揣摩對策;有時實在撐不往,就在門板上打個盹。從來沒有脱衣睡個安穩覺。到10月下旬,董毓華終於將衝破封鎖線的1700餘名將士勝利帶進了平西根據地。 [2] 

董毓華人物紀念

他犧牲後,時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的肖克同志在輓聯上寫到:“一見傾城,推心置腹,共謀國家大計;三軍仰止,懷德頌功,同悼民族先鋒。”時任冀熱察區委宣傳部長的姚依林同志寫到:“為國家為民族鞠躬盡瘁,從同志從兄弟終生緬懷。”以此表達深切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1] 
1988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姚依林題詞稱之:“青年運動傑出領袖,抗日戰爭民族英雄。”
為紀念革命先烈董毓華, 蘄春縣毓華中學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前副總理姚依林親筆題詞,以革命先烈董毓華的名字命名。學校位於蘄春縣獅子鎮,學校東側建有董毓華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是蘄春縣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3]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著.《抗戰英烈譜》:團結出版社,2017年:146頁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華著名烈士(第18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08:第621-631頁
  • 3.    董毓華 - 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羣體  .抗日戰爭紀念網.2021-08-24[引用日期202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