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文炳

鎖定
董文炳(1217年-1278年),字彥明, [2]  元世祖忽必烈稱其為“董大哥”, [3]  藁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人,元初將領。 [2] 
董文炳初襲父職,任藁城令。憲宗三年(1253年),隨忽必烈徵大理。憲宗九年(1259年),董文炳從忽必烈南下伐宋,以英勇善戰著稱。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二月,參加討李璮叛亂,平定山東。任萬户統軍副使。世祖中統十年(1269年),任行參知政事。 [2]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軍大舉伐宋,董文炳率軍連續攻克安慶、當塗、採石(均屬今安徽)。旋駐鎮江(今屬江蘇)。焦山(今江蘇鎮江市東北)一戰,大敗宋水師,俘甲士萬餘人,獲戰船數百艘,迫宋將張世傑東遁於海。同年十月,董文炳率軍東出江走海路趨臨安(今浙江杭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董文炳下臨安,以功拜中書左丞。遂率軍取台州,下温州(均屬今浙江)。又南進福建,續降漳州、泉州、建寧、劭武(均屬今福建)諸郡縣。至元十四年(1277年),調大都(今北京),任僉書樞密院事,中書左丞。次年,董文炳卒於官。 [2] 
別    名
董大哥
彥明
所處時代
金末元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藁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
出生日期
1217年
逝世日期
1278年
主要成就
隨世祖忽必烈征戰
本    名
董文炳
官    職
僉書樞密院事
諡    號
忠獻

董文炳簡介

董文炳(1218~1278),字彥明,董俊長子。16歲喪父,自幼聰慧,善於記泳,伊若成人。蒙古太宗七年(1235),因父董俊功德授藁城縣令。
時遇旱災蝗害,官府征斂日暴,文炳出私谷數千石賑濟災民;前任縣令因軍費乏用,向富豪借貸,利息逐年加倍。文炳説:“民困矣,吾為令,義不忍視也,吾當為代償(《元史·董文炳傳》)。
”遂以自家田產,折價還貸;他還統計丈量境內閒散土地,均給貧苦人家耕種,使流離者安於耕稼;朝廷頒令調查户口,以增賦役,文炳令縣民聚口而居,因此田賦差役大減。
時府上索要無厭,文炳拒之。有人讒言中害文炳,他説:“吾終不能剝民求利也!”隨即棄官而去。

董文炳人物經歷

董文炳出身名門

董文炳是大將董俊的長子。十六歲時喪父,少年老成。1235年,十七歲以父蔭任藁城令,雖年紀尚輕,但明於聽斷,以恩濟威,為屬下折服。當時正值括編户籍,凡敢隱實者誅,籍沒其家,他竟使民聚口而居,減少户數,減輕了賦役負擔。不久,因抵制府官索求無厭,棄官而去。

董文炳受到賞識

1253年秋,董文炳率部下四十六人趕赴大理從徵,備嘗艱辛,受到忽必烈的表彰。從此追隨忽必烈,“有任使皆稱旨,由是日親貴用事”(《元史·董文炳傳》)。
1259年,隨忽必烈中路軍伐宋,他率弟文用、文忠及敢死士兵在陽邏堡搶渡長江。1260年,忽必烈即位,他受命宣慰燕南諸道,第二年擢任山東東路宣撫使。忽必烈組建侍衞親軍,他被任命為侍衞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
1262年,參與平定李璮之亂,圍困濟南時招得李璮愛將田都統縋城投降;接着任山東東路經略,率親軍靖平山東亂局。後來,忽必烈剝奪世侯權力,唯董氏不予觸動。

董文炳屢立戰功

至元三年(1266),董文炳代史氏兩萬户為鄧州光化行軍萬户、河南等路統軍副使,奏準始頒將校俸錢。七年,改任山東路統軍副使。九年,遷樞密院判官,行院事於淮西,築正陽兩城(今安徽潁上東南、霍丘東北),夾淮相望,作搗宋腹心之勢。十年,拜參知政事。這年,元軍大舉伐宋,他先在正陽擋住宋將夏貴的猛攻,九月自正陽南下安慶(治今安徽潛山)。十一年正月,他與伯顏在安慶會師,迫使宋守將范文虎歸降,又隨大軍順江而下,攻克當塗、採石。在十二年(1275)三月打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後,他進駐鎮江。在鎮江戰役中,他又大敗張世傑、孫虎臣的水軍,獲戰船七百艘,宋軍力從此窮蹙。
這年十月,元軍分三路進趨臨安(今浙江杭州),董文炳居於左路。他下江陰(今屬江蘇),招張暄,順江出海,進取澉浦,第二年(1276)正月已佔有鹽官(今屬浙江)。這時伯顏中軍已抵臨安城北,張世傑企圖使宋帝逃往海上,但董文炳軍繞出臨安城南,堵住了宋帝的入海之路。不久,宋帝趙顯遣使上表投降。二月,董文炳等人進入臨安城,“罷宋官府,散其諸軍,封庫藏,收禮樂器及諸圖籍,取皇帝諸璽符上之丞相”。三月,伯顏班師,詔令董文炳留守治事,他讓李盤將宋史及註記五千餘冊北送國史院。 [1] 
伯顏奏稱,平宋時,懷徠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七月,以董文炳為中書左丞。這時,他與阿剌罕經略浙、閩,並恪遵敕令,“所過禁士馬無敢履田麥”,一路攻取台州、温州、漳州、泉州、建寧、邵武等地。泉州蒲壽庚降,他以蒲氏素主市舶,宜重其事權,解所佩金虎符相予。此事雖有專擅之罪,但事後忽必烈不僅免予追究,而且再賜他金虎符。 十四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見董文炳,派他到大都視事,“中書省、樞密院事無大小,諮即而行”。董文炳留其子士選在上都宿衞,本人即赴大都,但不到中書省辦公,唯以平素威望抑制阿合馬的專權用事。他説:“主上所託者,在根本之重,非文移之細。且吾少徇則濟奸,不徇則致讒,讒行則身危,而深失付託本意。吾是以預其大政,而略其細務也。”

董文炳鞠躬盡瘁

十五年夏,董文炳已有病,但仍加任僉書樞密院事。不久他病篤而卒。後贈平章政事,諡忠獻。子士元、士選,均有事功。

董文炳史料記載

字彥明,俊之長子也。父歿時年始十六,率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賢行,治家嚴,篤於教子。文炳師侍其先生,警敏善記誦,自幼儼如成人。歲乙未,以父任為藁城令。同列皆父時人,輕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憚。文炳明於聽斷,以恩濟威。未幾,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視,里人亦大化服。縣貧,重以旱蝗,而征斂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數千石與縣,縣得以寬民。前令因軍興乏用,稱貸於人,而貸家取息歲倍,縣以民蠶麥償之。文炳曰:“民困矣,吾為令,義不忍視也,吾當為代償。”乃以田廬若干畝計直與貸家,復籍縣閒田與貧民為業,使耕之。
於是流離漸還,數年間,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隱實者誅,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為户數。眾以為不可,文炳曰:“為民獲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樂為者,文炳曰:“後當德我。”由是賦斂大減,民皆富完。旁縣民有訟不得直者,皆詣文炳求決。文炳嘗上謁大府,旁縣人聚觀之,曰:“吾亟聞董令,董令顧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時府索無厭,文炳抑不予。或讒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終不能剝民求利也。”即棄官去。
受命世祖在潛籓,癸丑秋,受命憲宗徵南詔。文炳率義士四十六騎從行,人馬道死殆盡,及至吐番,止兩人能從。兩人者挾文炳徒行,躑躅道路,取死馬肉續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厲,期必至軍。會使者過,遇文炳,還言其狀。時文炳弟文忠先從世祖軍,世祖即命文忠解尚廄五馬載糗糧迎文炳。既至,世祖壯其忠,且閔其勞,賜賚甚厚。有任使皆稱旨,由是日親貴用事。
寨,己未秋,世祖伐宋,至淮西台山寨,命文炳往取之。文炳馳至寨下,諭以禍福,不應,文炳脱胄呼曰:“吾所以不極兵威者,欲活汝眾也,不速下,令屠寨矣。”守者懼,遂降。九月,師次陽羅堡。宋兵築堡於岸,陳船江中,軍容甚盛。文炳請於世祖曰:“長江天險,宋所恃以為國,勢必死守,不奪其氣不可,臣請嘗之。”即與敢死士數十百人當其前,率弟文用、文忠,載艨艟鼓棹疾趨,叫呼畢奮。鋒既交,文炳麾眾趨岸搏之,宋師大敗。命文用輕舟報捷,世祖方駐香爐峯,因策馬下山問戰勝狀,則扶鞍起立,豎鞭仰指曰:“天也!”且命他師毋解甲,明日將圍城。既渡江,會憲宗崩。閏十一月,班師。
年,庚申,世祖即位於上都,是為中統元年,命文炳宣慰燕南諸道。還奏曰:“人久馳縱,一旦遽束以法,不可。危疑者尚多,宜赦天下,與之更始。”世祖從之,反側者遂安。二年,擢山東東路宣撫使。方就道,會立侍衞親軍,帝曰:“親軍非文炳難任。”即遙授侍衞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
嶂罹三年,李璮反濟南。璮劇賊,善用兵。文炳會諸軍圍之,璮不得遁。久之,賊勢日蹙,文炳曰:“窮寇可以計擒。”乃抵城下,呼璮將田都帥者曰:“反者璮耳,餘來即吾人,毋自取死也。”田縋城降。田,璮之愛將,既降,眾遂亂,禽璮以獻。璮兵有浙、漣兩軍二萬餘人,勇而善戰,主將怒其與賊,配諸軍,使陰殺之。文炳當殺二千人,言於主將曰:“彼為璮所脅耳,殺之恐乖天子仁聖之意。向天子伐南詔,或妄殺人,雖大將亦罪之,是不宜殺也。”主將從之。然他殺之者已眾,皆大悔。
,率璮伏誅,山東猶未靖,乃以文炳為山東東路經略使,率親軍以行。出金銀符五十,有功者聽與之。閏九月,文炳至益都,留兵於外,從數騎衣冠而入。居府,不設警衞,召璮故將吏立之庭,曰:“璮狂賊,詿誤汝等。璮已誅死,汝皆為王民。天子至仁聖,遣經略使撫汝,當相安毋懼。經略使得便宜除擬將吏,汝等勉取金銀符,經略使不敢格上命不予有功者。”所部大悦,山東以安。
狹酵至元三年,帝懲李璮之亂,欲潛銷方鎮之橫,以文炳代史氏兩萬户為鄧州光化行軍萬户、河南等路統軍副使。到官,造戰艦五百艘,習水戰,預謀取宋方略,凡厄塞要害皆列柵築堡,為備禦計。帝嘗召文炳密謀,欲大發河北民丁。文炳曰:“河南密邇宋境,人習江淮地利,宜使河北耕以供軍,河南戰以闢地。俟宋平,則河北長隸兵籍,河南削籍為民。如是為便。又將校素無俸給,連年用兵,至有身為大校出無馬乘者。臣即所部千户私役兵士四人,百户二人,聽其僱役,稍食其力。”帝皆從之,始頒將校俸錢,以秩為差。主運。七年,改山東路統軍副使,治沂州。沂與宋接境,鎮兵仰內郡餉運。有詔和糴本部,文炳命收州縣所移文。眾諫以違詔,文炳曰:“但止之。”乃遣使入奏,略曰:“敵人接壤,知吾虛實,一不可;邊民供頓甚勞,重苦此役,二不可;困吾民以懼來者,三不可。”帝大悟,罷之。九年,遷樞密院判官,行院事於淮西。築正陽兩城,兩城夾淮相望,以綴襄陽及搗宋腹心。知攻,十年,拜參知政事。夏,霖雨,水漲,宋淮西制置使夏貴帥舟師十萬來攻,矢石雨下,文炳登城御之。一夕,貴去復來,飛矢貫文炳左臂,着脅。文炳拔矢授左右,發四十餘矢。箙中矢盡,顧左右索矢,又十餘發,矢不繼,力亦困,不能張滿,遂悶絕幾殆。明日,水入外郭,文炳麾士卒卻避,貴乘之,壓軍而陣。文炳病創甚,子士選請代戰,文炳壯而遣之,復自起束創,手劍督戰。士選以戈擊貴將僕,不死,獲之以獻。貴遂去,不敢復來。
是歲,大舉兵伐宋,丞相伯顏自襄陽東下,與宋人戰陽羅堡。文炳以九月發正陽,十一年正月,會伯顏於安慶。安慶守將范文虎以城降。文炳請於伯顏曰:“大軍既疲於陽羅堡,吾兵當前行。”伯顏許之。宋都督賈似道來御,師陳於蕪湖,似道棄師走。次當塗,文炳復言於伯顏曰:“採石當江之南,和州對峙,不取,必有後顧。”遂進攻之,降知州事王喜。
三月,有詔以時向暑熱,命伯顏軍駐建康,文炳軍駐鎮江。時揚州、真州堅守不下,常州、蘇州既降復叛。張世傑、孫虎臣約真、揚兵誓死戰,真、揚兵戰每敗,不敢出。世傑等陳大艦萬艘,碇焦山下江中,勁卒居前。文炳身犯之,載士選別船。弟之子士表請從,文炳顧曰:“吾弟僅汝一子,脱吾與士選不返,士元、士秀猶足殺敵,吾不忍汝往也。”士表固請,乃許。文炳乘輪船,建大將旗鼓,士選、士表船翼之,大呼突陣,諸將繼進,飛矢蔽日。戰酣,短兵相接,宋兵亦殊死戰,聲震天地,橫屍委仗,江水為之不流。自寅至午,宋師大敗,世傑走,文炳追及於夾灘。世傑收潰卒復戰,又破之,遂東走於海。文炳船小,不可入海,夜乃還。俘甲士萬餘人,悉縱不殺,獲戰船七百艘,宋力自此遂窮。
而進十月,諸軍分三道而進,文炳居左,由江並海趨臨安。先是,江陰軍僉判李世修欲降不果,文炳檄諭之,世修以城來附,令權本軍安撫使。所過民不知兵,凡獲生口,悉縱遣之,無敢匿者,威信前布,皆望旗而服。張瑄有眾數千,負海為橫,文炳命招討使王世強及士選往降之。士選單舸至瑄所,諭以威德,瑄降,得海舶五百。十三年春正月,次鹽官。鹽官,臨安劇縣,俟救至,招之再返不下。將佐請屠之,文炳曰:“縣去臨安不百里,聲勢相及,臨安約降已有成言,吾輕殺一人,則害大計,況屠一縣耶?”於是遣人入城諭意,縣降。遂會伯顏於臨安城北。張世傑欲以其主逃之海,文炳繞出臨安城南,戍浙江亭。世傑計不行,乃竊宋主弟吉王鸑、廣王昺南走,而宋主鳷遂降。
,散伯顏命文炳入城,罷宋官府,散其諸軍,封庫藏,收禮樂器及諸圖籍。文炳取宋主諸璽符上於伯顏。伯顏以宋主入覲,有詔留事一委文炳。禁戢豪猾,撫慰士女,宋民不知易主。時翰林學士李盤奉詔招宋士至臨安,文炳謂之曰:“國可滅,史不可沒。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餘年,其太史所記具在史館,宜悉收以備典禮。”乃得宋史及諸註記五千餘冊,歸之國史院。宋宗室福王與芮赴京師,遍以重寶致諸貴人,文炳獨卻不受。及官錄與芮家,具籍受寶者,惟文炳無名。伯顏入朝奏曰:“臣等奉天威平宋,宋既已平,懷徠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帝曰:“文炳吾舊臣,忠勤朕所素知。”乃拜資德大夫、中書左丞。
為宋時張世傑奉吉王鸑據台州,而閩中亦為宋守。敕文炳進兵,所過禁士馬無敢履踐田麥,曰:“在倉者吾既食之,在野者汝又踐之,新邑之民何以續命?”是以南人感之,不忍以兵相向。次台州,世傑遁。諸將先俘州民,文炳下令曰:“台人首效順於我,我不暇有,故世傑據之,其民何罪?敢有不縱所俘者,以軍法論!”得免者數萬口。至温州,温州未下,令曰:“毋取子女,毋掠民有。”眾曰:“諾。”其守將火城中逃,文炳亟命滅火,追擒其將,數其殘民之罪,斬以徇。逾嶺,閩人扶老來迎,漳、泉、建寧、邵武諸郡皆送款來附。凡得州若干、縣若干、户口若干。閩人感文炳德最深,廟而祀之。古攏十四年,帝在上都,適北邊有警,欲親將北伐。正月,急召文炳。四月,文炳至自臨安。比至,帝日問來期。及至,即召入。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無所效力,請事北邊。”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豎子盜兵,朕自撫定。山以南,國之根本也,盡以託卿。卒有不虞,便宜處置以聞。中書省、樞密院事無大小,諮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文炳避謝,不許,因奏曰:“臣在臨安時,阿里伯奉詔檢括宋諸藏貨寶,追索沒匿甚細,人實苦之。宋人未洽吾德,遽苦之以財,恐非安懷之道。”即詔罷之。又曰:“昔者泉州蒲壽庚以城降,壽庚素主市舶,謂宜重其事權,使為我扞海寇,誘諸蠻臣服,因解所佩金虎符佩壽庚矣,惟陛下恕其專擅之罪。”帝大嘉之,更賜金虎符。燕勞畢,即聽陛辭。文炳求見皇太子,帝許之,復敕太子曰:“董文炳所任甚重,見畢即遣行。”既見,慰諭懇至。文炳留士選宿衞,即日就道,凡在上都三日。
下矸至大都,更日至中書、樞密,不署中書案。平章政事阿合馬方恃寵用事,生殺任情,惟畏文炳,奸狀為之少斂。嘗執筆請曰:“相公官為左丞,當署省案。”請至再四,不肯署。皇太子聞之,謂宮臣竹忽納曰:“董文炳深慮,非爾曹所知。”後或私問其故,文炳曰:“主上所付託者,在根本之重,非文移之細。且吾少徇則濟奸,不徇則致讒。讒行則身危,而深失付託本意。吾是以預其大政,而略其細務也。”
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請解機務,詔曰:“大都署熾,非病者宜,卿可來此,固當愈。”文炳至上都,奏曰:“臣病不足領機務,西北高寒,筋骸舒暢,當復自愈,請盡力北邊。”帝曰:“卿固忠孝,是不足行也。樞密事重,以卿僉書樞密院事,中書左丞如故。”文炳辭,不許,遂拜。八月天壽節,禮成賜宴,帝命坐文炳上坐,諭宗室大臣曰:“董文炳,功臣也,理當坐是。”每尚食,上食輒輟賜文炳。是夜,文炳疾復作,敕賜御醫日來診視。九月十三日,疾篤,洗沐而坐,召文忠等曰:“吾以先人死王事,恨不為國死邊,今至此,命也。願董氏世有男能騎馬者,勉力報國,則吾死瞑目矣。”言畢,就枕卒。帝聞,悼痛良久,命文忠護喪葬藁城,令所過有司以禮弔祭,贈金紫光祿大夫、平章政事,諡忠獻。子士元、士選。
炳曰士元,一名不花,字長卿,文炳長子也。自襁褓喪母,祖母李氏愛之,謂文炳曰:“俟兒能言,即令讀書。”數歲,從名儒受學。及長,善騎射。憲宗徵蜀,士元年二十三,從叔父文蔚率鄧州一軍西行。師次釣魚山,宋人堅壁拒守。士元請代文蔚攻之,以所部鋭卒先登,力戰良久,以它軍不繼而還。憲宗壯之,賜以金帛。中統初,文蔚入典禁兵,士元以世家子選供奉內班,從車駕巡狩北方,嘗預武定山之役。帝知其忠勤可任以事。會文蔚病卒,無子,命士元襲為千夫長。出師南征襄、漢,分禁兵戍淮上。士元在軍中修敕武備,號令肅然。
湛丞相伯顏克江南,宋兵保兩淮未下,士元數與戰,拔淮安堡,以功遷武節將軍。從太師博魯歡攻揚州,駐師灣頭堡。時方大暑,博魯歡病還京師,以行省阿里代領諸軍。揚州守將姜才乘隙來攻。阿里素不習兵,率輕騎數百出堡,士元與別將哈剌禿以百騎從之。日已暮,宋兵至者萬餘,士元謂左右曰:“大丈夫報國,政在今日,勿懼也。”方整陣欲戰,阿里趣令左旋,已乃遁去。士元與哈剌禿以部兵赴敵死戰,鼓譟震地,泥淖馬不能馳,乃棄馬步戰,至四更,敵眾始退。及旦,阿里來視戰地,見士元卧泥中,身被十七槍,甲裳盡赤,肩舁至營而絕,年四十二。哈剌禿亦戰死。
江淮既平,伯顏入朝,言於帝曰:“淮海之役,所損者二將而已。”帝問其人,以士元與哈剌禿對。帝曰:“不花健捷過人,晝戰必能制敵,夜戰而死,甚可惜也。”至大元年,贈鎮國上將軍、僉書樞密院事,諡節愍。後加贈推誠效節功臣、資德大夫、中書左丞、護軍,追封趙郡公,改諡忠愍。
次子士選字舜卿,文炳次子也。幼從文炳居兵間,晝治武事,夜讀書不輟。文炳總師與宋兵戰金山,士選戰甚力,大敗之,追至海而還。及降張瑄等,丞相伯顏臨陣觀之,壯其驍勇,遣使問之,始知為文炳子。奏功,佩金符,為管軍總管。戰數有功。宋降,從文炳入宋宮,取宋主降表及收其文書圖籍,靜重識大體,秋毫無所取,軍中稱之。宋平,班師,詔置侍衞親軍諸衞,以士選為前衞指揮使,號令明正,得士大夫心。未幾,以其職讓其弟士秀。帝嘉其意,命士秀將前衞,而以士選同僉行樞密院事於湖廣,久之召還。
家族關係:父親:董俊
兄弟: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進、文忠、文義。
兒子:董士元、董士選
參考資料
  • 1.    《元史董文炳傳》:時翰林學士李盤奉詔招宋士至臨安,文炳謂之曰:“國可滅,史不可沒。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餘年,其太史所記具在史館,宜悉收以備典禮。”乃得宋史及諸註記五千餘冊,歸之國史院。
  • 2.    吳如蒿著;陳策才,張光彩,趙功德等副主編.中華軍事人物大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第128-129頁
  • 3.    朱祖延,張金煌主編;湖北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纂,中華掌故類編,古文今譯,第5輯[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01.第203-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