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葢,古地名。戰國齊蓋邑,置蓋縣,北齊廢。古城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北。
中文名
拼    音
gài
部    首
字    碼
U+8462
五    筆
ADYL
簡體部首

基本信息

葢的拼音: gài
注音: ㄍㄞˋ
繁體字:葢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部首:艹
筆畫:3
總筆畫:12
筆順:橫、豎、豎、橫、撇、捺、點、豎、橫折、豎、豎、橫
五行:木
UniCode:U+8462
四角號碼:44102
倉頡:TKIT
GBK編碼:C891
[1] 

基本解釋

gài ㄍㄞˋ
◎ 古同“蓋”。

漢語字典

[①][gài]
[《廣韻》古太切,去泰,見。]
[《廣韻》胡臘切,入盍,匣。]
“蓋1”的繁體字。亦作“葢1”。
(1)即苫。用白茅編成的覆蓋物。
(2)遮陽障雨的用具。指車篷或傘蓋。
(3)器物上部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4)指動物背部的甲殼。
(5)即耮。一種整地的農具。
(6)遮蓋;覆蓋。
(7)引申為概括。
(8)建造。
(9)借指房屋。
(10)崇尚。
(11)加在上面。打上印。
(12)超過;勝過。
(13)副詞。大概,大概是;恐怕。
(14)連詞。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或理由。
(15)語氣詞。多用於句首。
[②][hé]
[《廣韻》胡臘切,入盍,匣。]
“蓋2”的繁體字。
(1)通“”。何不。
(2)通“”。何。
(3)通“”。門扇。
[③][hài]
“蓋3”的繁體字。通“1”。
危害。
[④][gě]
[《廣韻》古盍切,入盍,見。]
“蓋4”的繁體字。
(1)古地名。戰國齊蓋邑,漢置蓋縣,北齊廢。古城在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北。
(2)姓。漢有蓋寬饒。見《漢書》本傳。 [2] 
[3] 

音韻參考

[粵語]:goi3koi3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正字通》同蓋。 [4]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説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説文解字』
【卷一】【艸部】葢
苫也。從艸盇聲。古太切
清代段玉裁『説文解字注』
苫也。引伸之為發端語詞。又不知者不言,論語謂之葢闕。漢書謂之丘葢。從艸。盇聲。古太切。十五部。盇在八部。此合音也。 [5] 

方言集匯

粵語:goi3,koi3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goi5[客英字典]goi5[海陸豐腔]goi5[梅縣腔]goi5
English
cover, hide, protect [5] 
gai 葢 gai 葢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