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害(拼音:hài)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害”的本義一般認為是災禍。由本義引申指禍害、殘殺。還引申指有害的。“害”字還引申指發生疾病。又假借指心理產生的恐懼不安的情緒。
中文名
拼    音
hài
部    首
五    筆
PDHK [3] 
倉    頡
JQJR [3] 
鄭    碼
WDCJ [3] 
筆    順
點、點、橫鈎、橫、橫、橫、豎、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2097) [1] 
平水韻
去聲九泰 [4] 
注音字母
ㄏㄞˋ
總筆畫
3+7
四角碼
3060₅ [3]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5BB3 [3] 
異體字
𠕛、𡧱、𤇵、𡨟
造字法
形聲字(存疑)
結    構
合體字,上中下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説文解字》:“害,傷也。從宀,從口。宀、口,言從家起也。丯(jiè)聲。”依《説文》,“害”是形聲字。從周代金文來看,《説文》的解釋並不正確。字原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圖A表意,一是圖B。可能是表音的。該如何解釋,尚不清楚。
一種説法認為,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不但與外人是這樣,即使在家庭內部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爭鬥,故害字從宀表示屋。由於道德低下、性情暴戾,或受到利益的驅使,有些人開口罵人,出言傷人,故害字從口。爭鬥到不可調和時便打起架來,勢不兩立,甚至鬧出人命。“丯”即械字的象事初文,義為戴上鐐。害字從丯,並以為聲。害字從宀、從口、從丯,丯亦聲,義為傷害,其結構包含了傷害發生的地點、人物、原因和可悲的結局。 [5] 
另一説認為。圖A像房梁和支柱突出的房屋形,大概是暴風過後,房蓋被掀掉,只剩下支架。若真是這樣,“害”的本義應是災禍,而不是《説文》所説的傷害。 [2] 
也有人認為金文字形的“害”並不是屋子的形象,它與“金”的字形有點像。“害”的中線部分經常被寫成中斷而分兩部分。可能表達型範與模型沒套好以致鑄件走樣,或澆注而冷卻之後,模範已被剔壞而取出鑄物的樣子,故而形成中斷的現象、這樣也可以理解“全”字,原來是表現鑄型尚完好,沒有被剔壞的狀態。 [6] 
“害”字發展到戰國,上部變化較大。篆文上部變為房屋形“宀”,中部為丯。隸書二例,一例丯聲變作“土”;一例“丯”變作“龶”。楷書承自隸書第二例,“龶”變作“豐”而定體。 [2] 
“害”古今常用的意義是傷害,使用範圍很寬,不僅僅指有形的傷害。如肚子出了毛病叫“害肚”,做事喪盡天良,殘忍暴虐叫“傷天害理”,也都是傷害之義。婦女因懷孕而食慾異常叫“害口”或“害喜”。這或許因為妊娠反應也是一種病的緣故。口語中常説的“害臊”“害羞”不過是一種怕難為情的心態表現,“害怕”則表示對某些人事境遇的不安或發慌、恐怖心理。可能羞、臊、怕都是一種不安情緒,不能算正常狀態,所以才用了這個表示病態的害字。 [1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hài
動詞
損傷;招致禍患。
impair;injure;
damage;harm
《國語·楚語上》:“子實不睿聖,於倚相何害。”
曹禺《日出》第一幕:“我沒有故意害過人,我沒有把人家吃的飯硬搶到自己的碗裏。”
損害;傷害;迫害;傷天害理
侵犯;殺害。
kill;murder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
謀害;遇害;謀財害命
〈文言〉使受損害;懲罰。

《韓非子·三守》:“憎人不獨害也,待非而後害之。”

〈文言〉妨礙。
hinder
《尚書·旅獒》:“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

〈文言〉妒忌。
envy
《漢書·張禹傳》:“根由是害禹寵,數毀惡之。”

〈文言〉畏懼,怕。
fear
《史記·魏世家》:“魏相田需死,楚害張儀、犀首、薛公。”

〈文言〉破費。

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一摺:“[二旦雲]做什麼要害伯孃?”

得;患;染(多用於疾病)。
suffer from
朱子語類》卷一三八:“叔祖奉使在北方十五年已上,生冷無所不食,全不害。”
金白嶼《玉芙蓉·四時閨怨》曲:“春風歲歲來,春病年年害。”
害夏
產生某種不適之感或不安的情緒。


害羞;害臊
名詞
禍患;災禍(與“利”“益”)相對。
disaster;
calamity
《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韓愈《原道》:“古之時,人之害多矣。”
災害;禍害;公害
形容詞
有害的。
harmful;
destructive

害鳥;害蟲
代詞
〈文言〉通“”。疑問代詞。什麼;什麼時候。

《詩經·周南·葛覃》:“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副詞
〈文言〉通“曷”。為什麼;怎麼。

《尚書·大誥》:“王害不違卜?”

動詞
〈文言〉通“曷”。阻止。

《淮南子·覽冥訓》:“餘任天下,誰敢害吾意者!”


參考資料: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宀部】胡蓋切(hài)
傷也。從宀從口。宀、口,言從家起也。丯聲。 [10] 

説文解字注

“傷也”注:人部曰:傷,創也。刀部曰:創,傷也。詩書多假害為曷,故《周南》毛傳曰:害、何也。俗本改為曷,何也,非是。今人分別害去,曷入。古無去入之分也。
“從宀口,言從家起也”注:會意。言為亂階,而言每起於袵席。
“丯聲”注:胡蓋切,十五部。 [11] 

廣韻

胡蓋切,去泰匣 ‖害聲祭1部(hài)金文非丯聲,似𥎆初文加古聲,㝬通胡
害,傷也。胡蓋切。四。 [12]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害;部外筆畫:7
《唐韻》何蓋切。《集韻》《正韻》下蓋切。《韻會》合蓋切,並孩去聲。《説文》:傷也。從宀從口。言從家起也。丯聲。徐曰:禍嘗起於家,生於忽微,故害從宀。《增韻》:利,害之對。
又殘也,禍也。《易·謙卦》:鬼神害盈而福謙。《繫辭》:損以遠害,益以興利。
又《周語》: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又妨也。《左傳·桓六年》: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又要害。《戰國策》: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弗如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北收要害之郡。
又忌也。《史記·燕世家》:燕昭王使樂毅約趙楚伐齊,諸侯害齊湣王驕暴,皆許之。注:害猶言患之也。又《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又《集韻》《類篇》並何割切,音曷。何也。《爾雅·釋言》:盍也。注:盍,何不也。或作害,與曷盍通。《詩·周南》:害澣害否。注:害,何也。《書·大誥》:王害不違卜。注:害作曷。
又葉古詣切,音系。《詩·邶風》:願言思子,不瑕有害。葉上逝。
又賈誼《旱雲賦》:畎畝枯槁而失澤兮,壞石相聚而為害。葉下涕。《前漢·眭兩夏侯京翼李敍傳》:疑殆匪闕,違眾忤世。淺為悔尤,深作敦害。
俗作害。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中部是“豐”,豎筆兩端都出頭。
【寫法】“宀”扁、寬,“豐”大、窄。“宀”,居上居中,點在豎中線。“豐”在田字格中心部位,第二橫最短,在橫中線,豎在豎中線;“口”,居下居中,上寬下窄。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ɑd
王力系統
ɣ
at
周法高系統
ɡ
ar
李方桂系統
g
adh
西漢



東漢





ad


a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ɑi
北魏後期北齊

ɑi
齊梁陳北周隋

ɑ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ɑi
擬音/王力系統

ɣ
ɑi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ɑi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ɑi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âi

參考資料: [15-16]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四泰

開口呼
全濁
胡蓋切
ɣɑi
集韻
去聲
十四泰

開口呼
全濁
下蓋切
ɣɑi
入聲
十二曷

開口呼
全濁
何葛切
ɣɑt
禮部韻略


去聲





下蓋切



入聲





何葛切

增韻


去聲





下蓋切



入聲





何葛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xai
中州音韻


去聲
皆來





杭蓋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六泰


全濁
下蓋切
ɣai

入聲
三曷


全濁
何葛切
ɣot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九栽宰載







參考資料: [17] 

方言音韻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xai
51
去聲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xa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xa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xᴇ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55
去聲

官話(晉語)
太原
xa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ɦɛ
223
陽去

吳語
上海
ɦᴇ
113
陽去

吳語
温州
ɦe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xai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長沙
xai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ɣue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hei
11
去聲

客家話
梅縣
hɔ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hɔi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hɔi
54
陽去

閩語
廈門
hai
33
陽去

閩語
潮州
hai
11
陽去

閩語
福州
xai
242
陽去

閩語
建甌
xuɛ
44
陽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7]  、《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6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4.    平水韻 九泰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03]
  • 5.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151
  • 6.    許進雄著.文字小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02.:276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5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08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9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00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03]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80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24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21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6]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6]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3]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53
  • 19.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98-19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