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葡萄理論

鎖定
葡萄理論(TheGrapesTheory),乃是台灣醫學界丶專業助人領域裏的臨牀工作者,憑藉多年解離症個案及其他心理疾病之評估與治療經驗所提出來的。葡萄理論,作為一個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多年來已在台灣以及國際的醫學丶臨牀心理學界之學術會議正式發表的,演繹心靈智慧與內在世界之實況。葡萄理論主要源於臨牀工作者治療解離性人格疾患和邊緣性人格疾患等所得之經驗和啓發,用以解釋潛意識世界丶內在人格之運作,以及一些心理疾病之病理現象。同時,根據〈迎接生命的多元性:從「葡萄理論」説起〉,葡萄理論不僅解釋了心理病理學(psychopathology)之現象,也適用於解釋一般健全的丶較平順的人之心理現象。
中文名
葡萄理論
外文名
The GrapesTheory
起    源
台灣醫學界
所屬領域
人格心理學
理論核心
人由多元意識組成
應    用
解釋心理病理學

葡萄理論理論內容

根據葡萄理論,人原本就是由多元意識所組成,人的本質就是多元的生命。
一般人的童年較平順,沒有痛苦得不能承受的創傷經歷,儼如一串整合的葡萄,我們就覺得是「一個我」。其實每一顆小小的葡萄,就是我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都是複雜而多元的,因為我們都有很多顆小小的葡萄。一般人的小葡萄互相連繫着,緊緊的形成一串的葡萄,每顆小葡萄負責不同的分工,有着不同的想法丶情緒和行為的人格特質的功能。由於這是一串緊緊的丶完整的葡萄,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彷佛是一致的,有着連貫的記憶丶情緒丶行為丶信念和認知等等,外在意識無法更換成獨立的小葡萄對外互動。也就是説,我們一般人的葡萄是一致而整合的,所以覺得只有一個「我」,然而每顆小葡萄都盡忠職守丶默默地負責着自己的工作,只是不為人所知而已。
一個人的外在意識(也稱表意識)負責較多的理性思考,而潛在意識(即潛意識)則負責較多感性情緒。除了自己所察覺到的這個外在意識的「我」之外,其他默默工作丶不被人察覺到的小葡萄其實都是我們的副人格(sub-personalities)丶分身(alters)呢!每個人都有內在意識,都有內在人格,只是葡萄沒掉落而已。
因此,葡萄理論認為,我們一定要看清「人原本就是多元」的真相,一定要開始懂得尊重內在智慧,虛心請教就能夠開啓內在智慧,自然就會有所頓悟,有所得着,豁然開朗!

葡萄理論催眠治療的例子

在催眠治療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懷着謙虛恭敬之心,請教內在智慧,運用內在資源,其中的現像都充分反映葡萄理論,作為有力的客觀證據。
例如,當事主面對到一些問題,卻不知如何解決,甚至連原因都未必知道的時候,治療師可能會帶着事主經歷一個旅程,藉「內在指導」(innerguidance),去尋找自己的心靈指導,希望內在智慧去給予答案。也有些情況下,事主因為小時候的一些不愉快經歷,而受到困擾,治療師就有可能帶領事主去接觸自己的「內在小孩」(innerchild),以成長了的智慧去重新看看當時的某個情境,並與當時(小時候)的自己互動,甚或邀請內在小孩回到屬於他的地方,繼續成長。
其實,無論是心靈指導,抑或是內在小孩,都是我們的內在人格,都是我們的小葡萄,一直盡責地默默耕耘。
散落的葡萄:多重人格的情況與治療

葡萄理論葡萄理論對多重人格的解釋

根據葡萄理論,受着創傷(trauma)丶解離(dissociation)困擾的人,就正如經歷風吹雨打後,一串葡萄中,有些小葡萄散落丶掉下了。這些人,童年時由於外在創傷或壓力事件所導致的痛苦難以承受,負面的情緒和能量多得不能再多,某些小葡萄掉下來了,所以才被看成另一個「我」。一般而言,掉下來的葡萄愈多,獨自對外的「我」就會愈多。這些掉下來的小葡萄,便具有獨立的意識,被我們稱為「人格」。患多重人格(即解離性人格疾患,簡稱DID)的人,就是葡萄散落了丶再沒法組合成一串完整葡萄的人了。每個人都是有多元意識的,每顆葡萄都是我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而如果葡萄掉了,就會被稱為人格。人解離了就是解離了,葡萄掉下了就是掉下了,再無法塞回一串葡萄之中,因為人本身就是多元意識所組成一個「我」的,DID只是某些小葡萄掉下來而已。

葡萄理論從葡萄理論看DID的治療方法

「治療」DID的方法,一般分為「協作」(cooperation)和「人格融合」(integration)兩個方向,一般臨牀工作者以為,只有將所有人格融合起來,再沒有一個獨立丶分割出來的「我」時,治療才算成功。然而,根據葡萄理論和最新的醫學發現,這是錯誤的。
事實上,所謂的人格融合(或稱人格整合)根本上就不是將所有人格「結合」為一個,更不是要令掉下來的小葡萄消失。臨牀發現,人解離了,一串葡萄散落了,只有一部份得以融合,其他絕大部份是不可能將小葡萄塞回去。只要內在人格愈趨和諧合作,就可以形成新的並存意識(co-conscious),再沒有記憶斷層丶遺失時間等問題之困擾。如果我們不懂生命本質,不知道人本身就是多元的,就很難想像integration之真義。誠如葡萄理論所解釋,散落了的葡萄,會被視為多個「我」,他們會形成新的意識連結網絡,完全不是我們想像的再度整合成一串未掉之前的葡萄。
從葡萄理論之角度,治療DID方法應該以尊重內在智慧為本,以內在和諧為目標。因此,治療者真正需要做的應該是,教導外在意識感恩丶照顧內在意識丶能量調節丶分享記憶和情感丶建立更好的連線網絡,人格和諧合作,並尊重生命是多元的本質!事實上,無論是cooperation或是integration,目標都在於內在和諧,沒有cooperation根本不可能有integration。
當外在意識(主人格)成熟了,懂得照顧內在意識了,而一些掉下的葡萄(人格)得到妥善照顧,擺脱創傷經歷的陰霾,認清自己所負責的分工,就會變回「人格特質」,而不必再單獨對外了。可是,這並不代表這些小葡萄消失了(他們是不可能消失的),也不代表他們重新形成一串原來的葡萄了。只要遇見熟悉的人,他們感到安心,仍然有可能賞面出來「現身」的。其他時間,一般日子裏,他們就會默默地負責自己的工作,他們自己也會決定何時出來丶何時在裏面丶需不需要獨立對外。
每顆小葡萄(每個人格)都很盡責地肩負起在這個生命中的任務,所有行為和反應都只是以直接的方式去保護和協助這個生命。對於一些未經歷integration的DID朋友,小葡萄(內在小孩丶子人格)都可能未走出陰影,未學會功能轉型,因此那些直接的保護行為有時會幫倒忙,成為了症狀。舉個例子,一個人格因為事主曾被某人傷害,就奮力阻止事主再次接觸那人,可能以跳出來獨自對外丶嚇驚事主或令事主頭痛使他不敢再去找那人等方法。不過,這並不代表小葡萄有心傷害這個生命(事主),只是他們以未成熟的丶卻是最直接的方式去試圖保護事主而已。儘管他們有時會幫倒忙,然而,每顆葡萄都有其任務,都是想這個生命(事主)好的。治療者的工作不是打壓丶懲罰或消滅他們,而是協調外在意識去照顧他們,保護他們不再受傷,甚至面對丶討論生命中發生過什麼,走出創傷。
所以説,葡萄理論重新演繹了DID的心理世界,既然人本身就是多元的,「其他人格消失了才是醫好」的想法自然是錯誤的。

葡萄理論葡萄理論對其他心理疾病之解釋

葡萄理論不僅用來解釋DID(雖然是從DID的臨牀經驗而得出的),不僅用來解釋一般人的身-心-靈健康模式,還可以解釋很多不同的心理疾病。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丶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或躁鬱症(bipolardisorder),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內心矛盾丶極端情緒變化等等,從葡萄理論看生命本質,都是不同人格之間的拉扯和衝突,只是我們不懂「人原來就是多元的」而已。對於諸如OCD丶BPD等幾個情況,他們的葡萄可能已經很鬆散而尚未掉下,或者有些小葡萄甚至已掉下來。與一般的DID相比,BPD只是多了些「恨意已滿」的小葡萄,所以看來較多報復行為而已。至於有些人情緒極端變化,都只是由於不同葡萄之間的衝撞丶拉扯和更換而已。

葡萄理論啓發與反思

不僅葡萄理論,精神分析學和催眠的技術長久以來豐富的臨牀研究,再再證明人是多元的生命,人格結構是複雜而多元的,而潛意識的智慧更是我們應當尊重的。
當我們有所困惑的時候,不妨靜下來,傾聽一下自己內心的意思吧。可能是一個夢境丶可能是一些聲音,或者一個直覺丶一個想法,總之內在智慧一定時刻都在支持我們的。
然而,社會人最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人不僅不尊重自己的內在智慧丶不懂得人是多元的生命,甚至不尊重其他人,肆意傷害別人,以一己之私而使人受苦,造成受害者一生的傷痕。很多葡萄之所以散落,就是由於童年(黃金六年)的虐待丶侵犯丶疏忽照顧丶分離等重大創傷之壓力事件所造成。因此,從葡萄理論的出發,我們應該期待每個人都可以懷着以人為本之心,對所有生命都要多一份同理心,這樣才能共創一個和諧安康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