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

鎖定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是以葛洪肘後備急方》和陶弘景的《補闕肘後百一方》為主體,加上宋唐慎微《證類本草》之附方摘錄合編而成的一本醫書。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由金汴京國子監博士楊用道於 皇統四年(1144)編成刊行。《正統道藏》正一部題名葛仙翁(葛玄),實誤。 前有序五篇。稱葛洪《肘後備急方》(又名《肘後救卒方》),共八十六首,三卷 (或作四卷)。陶弘景加以補充,成《補闕肘後百一方》,共一百一首,三卷。楊用道 加上《證類本草》之附方摘錄以成此書,分為八卷,六十八篇。
中文名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
作    者
楊用道
類    別
合編書
種    類
醫學
編書時間
1144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內容簡介

此書既以葛洪《肘後備急方》和陶弘景之補遺書為主體,自不失為我國較早的醫學著作之一。不少醫例,確開我國醫學記錄之先聲。如以水漬青蒿汁治瘧疾;以狂犬腦敷 被咬者之傷口治狂犬病;對“屍瘵”(肺結核病)傳染性的描述;對“虜瘡”(烈性傳 染性天花)、“黃虜病”(急性黃疸性肝炎)、“惡脈病”(急性淋巴管炎)、“惡核 病”(急性淋巴結炎)、“瘰癘病”(頸淋巴結炎)、“熛疽”(幹、濕性壞疽)、 “乳癰”(急性乳腺炎)的病因、症狀、治療的記載等,都是醫書記載中最早的。 作為我國古代醫書,它在臨牀醫學方面,具有諸多明顯的特點:
一,廣泛運用炙法和熱熨。東晉前醫書詳於針而略於炙,此書則多用炙術,舉凡猝 死、中惡、屍蹶、霍亂、寒熱症、身面浮腫、咳嗽等,皆採用之,被譽為保存炙法最豐 富的文獻。
熱熨法即原始的物理療法,多用於心痛、心腹癥結、傷寒、虛損、乳癰、蛇螫等方 面。如治毒腫急痛,以“柳白皮酒煮,令熱,熨上,痛止”。
二,重視症狀鑑別與描述。如區別“死亡”和“屍蹶(假死)”時指出:“脈猶動”, “股間暖”,“耳中如嘯聲”者,當以“屍蹶”救之。又如“癲狂病”:“凡癲疾發則 仆地,吐涎沫,無知,強掠起,如狂”,乃癲癇,系發作性精神異常疾病;而“若或悲 泣呻吟者……非狂”,表現沉默呆痴,抑鬱不寧,則為癲症,系神經官能症的一種表現; “凡狂發,則欲走,或自高貴稱神聖”,表現喧擾不寧,動而多怒,則為精神失常之 “狂病”。從當今醫學觀點看,上述鑑別語均較正確。與此相聯繫,又重視症狀表徵的 描述。如論足氣病:“或微覺疼庳,或兩脛小滿,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時冷時 熱,皆其候也。”關於屍瘵的症狀:“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怳怳默默,不知其所若,而 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又記黃虜 病:“初唯覺四體沉沉不快,須臾眼中黃,漸至面黃及舉身皆黃……此熱毒已入內、急 治之”。重視症狀鑑別和描述,尤其是階段性的描述,在古代急性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具 有特殊意義,醫學家們認為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醫學史上光輝的成就。
三,鑑別症狀的客觀指標。如“若脛已滿,捏之沒指者”即足氣病。“舉身皆黃, 急令溺白紙,紙即如櫱染者”為黃虜病。又如記大腹水:“水病之初,先目上腫起,如 老蠶色”;“股裏冷,脛中滿,按之沒指,腹內轉側有節聲”;“須臾身體稍腫,肚盡 脹,按之隨手起,則病已成”。這是從大量臨牀觀察中總結出來的感性素材,是向實驗 醫學邁進的一個起點,可惜在爾後醫學中未得到發揚。
四,注意食飲,講究食療,以及根據煉丹實踐,重視金石類藥物的應用,也不乏其 例。如“大腹水”者忌鹽,愈後應節食勿飲酒等。又據煉丹化學反應的特性,以鹽水引 吐,清洗傷口;利用雄黃抑菌、殺蟲和解毒的作用治疥癬、癰腫,以燒礬石末裝入囊中 置腋下治狐臭等,都有相應的療效。此外,針、炙、散、湯、酒、漬、丸等綜合並用, 以及內外科急救單方,也是該書記載療病的特點之一。
此書在醫學或藥學上都有很大成就,特別是它照顧廣大下層羣眾經濟負擔能力,力求處方的簡易實效和藥物的大眾化,使之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因此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被廣泛引用於他們的醫學著作中。書中所載的許多醫理、醫方、藥方,時至今日,仍有 實用價值。此書曾傳入日本、朝鮮,對亞洲醫學也有一定影響。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發展簡史

醫有方古也,古以來著方書者,無慮數十百家,其方殆未可以數計,篇帳浩瀚,苟無良醫師,安所適從?況窮鄉遠地,有病無醫,有方無藥,其不罹夭折者幾希。丹陽葛稚川,夷考古今醫家之説,驗其方簡要易得,針灸分寸易曉,必可以救人於死者,為《肘後備急方》,使有病者得之,雖無韓伯休,家自有藥;雖無封君達,人可為醫,其以備急固宜。華陽陶弘景曰:葛之此制,利世實多,但行之既久,不無謬誤,乃著《百一方》,疏於備急之後,訛者正之,缺者補之,附以炮製、服食諸法,纖悉備具,仍區別內、外、他犯為三條,可不費討尋,開卷見病,其以備急益宜。葛、陶二君,世共知為有道之士,於學無所不貫,於術無所不通,然猶積年僅成此編。蓋一方一論,已試而後錄之,非徒釆其簡易而已,人能家置一恢,遇病得方,方必已病。如歷卞和之肆,舉皆美玉;入伯樂之廄,無非駿足,可以易而忽之邪?葛自序雲:人能起信,可免夭橫。意可見矣。自天地大變,此方湮沒幾絕,間一存者,閟以自寶,是豈制方本意?連帥烏侯,夙多疹疾,宦學之餘,留心於醫藥,前按察河南北道,得此方於平鄉郭氏,郭之婦翁,得諸汴之掖庭,變亂之際,與身存亡,未嘗輕以示人,迨今而出焉,天也。侯命工#1刻之,以趣其成,唯恐病者見方之晚也。雖然方之顯晦,而人之生死休慼系焉,出自有時,而隱痛惻怛,如是其急者,不忍人之心也,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則侯之仁斯民也,豈直一方書而已乎?方之出,乃吾仁心之發見者也。因以序見命,特書其始末,以告夫未知者。至元丙子季秋稷亭段成己題。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史料淵源

名《肘後卒救方》,隱居又名《百一方》
抱朴子丹陽葛稚川曰:餘既窮覽墳索,以著述餘暇,兼綜術數,省仲景、元化、劉戴秘要、金匱、綠秩、黃素方,近將千卷,患其混雜煩重,有求難得,故周流華夏九州之中,收拾奇異,捃拾遺逸,選而集之,便#2種類殊分,緩急易簡,凡為百卷,名日《玉函》。然非有力不能盡寫,又見周甘唐阮諸家,各作備急,既不能窮諸病狀,兼多珍貴之藥,豈貧家野居所能立辦?又使人用針,自非究習醫方,素識明堂流注者,則身中榮衞尚不知其所在,安能用針以治之哉?是使鳧雁摯擊,牛羊搏噬,無以異也。雖有其方,猶不免殘害之疾,餘今釆其要約,以為《肘後救卒》三卷,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兼之以灸,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凡人覽之,可了其所用,或不出乎垣籬之內,顧眄可具。苟能信之,庶免橫禍焉。世俗苦於貴遠賤近,是古非今,恐見此方,無黃帝、倉公、和、鵲、瑜跗之目,不能釆用,安可強乎?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相關資料

救卒中惡死方
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寢卧,奄忽而絕,皆是中死。救之方:
一方,取葱黃心刺其鼻,男左女右,入七八寸。若使目中血出,佳。扁鵲法同是,後吹耳條中#1,葛當言此雲吹鼻,故別為一法。
又方,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兩耳,極則易。又可以筒吹之,並捧其肩上,側身遠之,莫臨死人上。
又方,以葱葉刺耳,耳中、鼻中血出者莫怪,無血難治,有血是候。時當捧兩手忽放之,須臾死人自當舉手撈人,言痛乃止,男刺左鼻,女刺右鼻中,令入七八寸餘,大效。亦治自鎰死。與此扁鵲方同。
又方,以綿漬好酒中,須臾置死人鼻中,手按令汁入鼻中,並持其手足,莫令驚。
又方,視其上唇裏弦弦者,有白如黍米大,以針決去之。
又方,以小便灌其面,數回即能語。此扁鵲方法。
又方,取皂莢如大豆,吹其兩鼻中,嚏則氣通矣。
又方,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漿穴,十壯,大效矣。
又方,割雄雞頸取血,以塗其面,乾復塗,並以灰營死人一週。
又方,以管吹下部,令數人互吹之,氣通則活。
又方,破白犬以搨心上。無白犬,白鸚亦佳。
又方,取雄鴨就死人口上,斷其頭,以熱血瀝口中,並以竹筒吹其下部,極則易人,氣通下即活。
又方,取牛馬糞尚濕者,絞取汁,灌其口中,令入喉,若口已禁者,以物強發之,若不可強者,乃扣齒下。若無新者,以人溺解乾者,絞取汁。此扁鵲雲。
又方,以繩圍其死人肘腕,男左女右,畢,伸繩從背上大槌度以下,又從此灸,橫行各半繩,此法三灸各三,即起。
又方,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不者,卷其手灸下紋頭,隨年。
又方,灸鼻人中,三壯也。
又方,灸兩足大指爪甲聚毛中,七壯。此華他#2法。一雲三七壯。
又方,灸臍中,百壯也。
扁鵲法又云:斷(犭+屯)尾,取血飲之,並縛(犭+屯)以枕之,死人須臾活。
又云:半夏末如大豆,吹鼻中。
又方,搗女青#3 屑重一錢匕,開口內喉中,以水苦酒,立活。
按:此前救卒死四方並後屍蹶事,並是魏大夫傳中正一真人所説,扁鵲受長桑公子法,尋此傳出世,在葛後二十許年,無容知見,當是斯法久已在世,故或言楚王,或言趙王,兼立語次第,亦參差故也。
又張仲景諸要方,搗薤汁,以灌鼻中。
又方,割丹雄雞冠血,管吹內鼻中。
又方,以雞冠及血塗面上,灰圍四邊,立起。
又方,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以灌喉中。
又方,大豆二七枚,以雞子白並酒和,盡以吞之。
救卒死而壯熱者,礬石半斤,水一斗半,煮消以漬腳,令沒踝。
救卒死而目閉者,騎牛臨面,搗薤汁,灌之耳中,吹皂莢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張目及舌者,灸手足兩爪後,十四壯了,飲以五毒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支不收,矢便者,馬矢一升,水三鬥,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一升,温酒灌口中。洞者,稀糞也。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差。
若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者,馬矢一丸,絞取汁以吞之。無濕者,水煮取汁。
又有備急三物丸散及裴公膏,並在後備急藥條中,救卒死尤良,亦可臨時合用之。凡卒死中惡及屍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陰陽之氣,忽有乖離否中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故雖涉死、境,猶可治而生,綠氣未都竭也,當爾之時,兼有鬼神於其問,故亦可以符衞而獲濟者。
附方
扁鵲雲:中惡與卒死鬼擊亦相類,已死者,為治皆參用此方。
搗菖蒲生根,絞汁灌之,立差。屍厥之病,卒死脈猶動,聽其耳中如微語聲,股問暖是也,亦此方治之。
孫真人治卒死方,以皂角末吹鼻中。
救卒死屍蹶方
屍蹶之病,卒死而脈猶動,聽其耳中循循如嘯聲,而股間暖是也。耳中雖然嘯聲而脈動者,故當以屍蹶。救之方:
以管吹其左耳中極三度,復吹右耳三度,活。
又方,搗乾菖蒲,以一棗核大,著其舌下。又方,灸鼻人中,七壯,又灸陰囊方下去下部一寸,百壯。若婦人,灸兩乳中問。又云:爪刺人中良久,又針人中至齒,立起。
此亦全是魏大夫傳中扁鵲法,即趙太子之患。又張仲景雲:屍一蹶,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然而死也。
以菖蒲屑內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又云扁鵲法,治楚王效。
又方,剔左角發,方二寸,燒末,以酒灌令入喉,立起也。
又方,以繩圍其臂腕,男左女右,繩從大椎上度,下行脊上,灸繩頭,五十壯,活。此是扁鵲秘法。
又方,熨其兩脅下,取灶中墨如彈丸,漿水和飲之。須臾三四,以管吹耳中,令三四人更互吹之。又,小管吹鼻孔,樑上塵如豆,著中吹之,令入差。
又方,白馬尾二七莖,白馬前腳目一枚,合燒之,以苦酒丸如小豆,開口吞二丸,須臾服一丸。
又方,針百會,當鼻中,入髮際五寸,針入三分,補之。針足大指甲下肉側去甲三分,又針足中指甲上各三分,大指之內去端韭葉。又針手少陰鋭骨之端各一分。
又方,灸羶中穴二十八壯。
救卒客忤死方
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多於道門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衝心胸。不即治,亦殺人。救之方:
灸鼻人中三十壯,令切鼻柱下也。以水漬梗米,取汁一二升,飲之。口已禁者,以物強發之。
又方,搗墨,水和服一錢匕。
又方,以銅器若瓦器,貯熱湯,器著腹上。轉冷者,撤去衣,器親肉。大冷者,易以熱湯。取愈則止。
又方,以三重衣著腹上,銅器著衣上,稍稍少許茅於器中燒之,茅盡益之,勿頓多也,取愈乃止。
又方,以繩橫度其人口,以度其臍去四面各一處,灸各三壯,令四火俱起,差。
又方,橫度口中折之,令上頭著心下,灸下頭五壯。
又方,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服。口噤者,折齒下之。
扁鵲治忤有救卒符並服盥湯法,恐非庸世所能,故不載。而此病即今人所謂中惡者,與卒死鬼擊亦相類,為治皆參取而用之已死者。
搗生菖蒲根,絞取汁,含之立差。
卒忤停屍不能言者,桔梗燒二枚,末之,服。
又方,末細辛、桂,分等,內口中。
又方,雞冠血和真朱,丸如小豆,內口中,與三四枚,差。若卒口噤不開者,末生附子,置管中,吹內舌下,即差矣。
又方,人血和真朱,如梧桐子大二丸,折齒納喉中,令下。
華佗,卒中惡短氣欲死,灸足兩母指上甲後聚毛中,各十四壯,即愈。未差,又灸十四壯。前救卒死方,三七壯,已有其法。
又張仲景諸要方,麻黃四兩,杏人七十枚,甘草一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令嚥之,通治諸感忤。
又方,韭根一把,烏梅二十個,茱萸半斤,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櫛內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得三升,與飲之。
又方,桂一兩,生薑三兩,梔子十四枚,豉五合,搗,以酒三升,攪,微煮之,味出去滓,頓服取差。
飛屍走馬湯:巴豆二枚,杏人二枚,合綿纏,椎令碎,著熱湯二閤中,指捻令汁出,便與飲之,炊間頓下飲,差。小量之,通治諸飛屍鬼擊。
又有諸丸散,並在備急藥中。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謂客氣犯人也。此蓋惡氣,治之多愈,雖是氣來鬼鬼毒厲之氣,忽逢觸之其衰歇,故不能如自然惡氣治之。入身而侵克藏府經絡,差後猶宜更為治,以消其餘勢。不爾,亟終為患,令有時輒發。
附方
《外台秘要》:治卒客忤停屍不能言,細辛、桂心等分,內口中。
又方,燒桔梗二兩,末,米飲服,仍吞麝香如大豆許,佳。
《廣利方》:治卒中客忤垂死,麝香一錢,重研,和醋二合,服之即差。
治卒得鬼擊方
鬼擊之病,得之無漸卒著,如人力#4刺狀,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治之方:
灸鼻下人中一壯,立愈。不差,可加數壯。
又方,升麻、獨活、牡桂分等,末,酒服方寸匕,立愈。
又方,灸臍下一寸二壯。
又方,灸臍上一寸七壯,及兩踵白肉際,取差。
又方,熟艾如鴨子大三枚,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之。
又方,鹽一升,水二升,和攪飲之,並以冷水噀之,勿令即得吐,須臾吐,即差。
又方,以粉一撮,著水中攪,飲之。
又方,以淳酒,吹內兩鼻中。
又方,斷白犬一頭,取熱犬血一升,飲之。
又方,割雞冠血以瀝口中,令一嚥,仍破此雞以搨心下,冷乃棄之於道邊,得烏雞彌佗#5妙。
又方,牛子矢一升,酒三升,煮服之。大牛亦可用之。
又方,刀鞘三寸,燒末,水飲之。
又方,燒鼠矢,末服,如黍米,不能飲之,以少水知#6內口中。
又有諸丸散,並在備急藥條中,今巫實見人忽有被鬼神所擺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觸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負所貽,輕者因而獲免,重者多見死亡,猶如燕簡輩事,非為虛也,必應死,亦不可,要自不得不救爾。
附方
《古今錄驗》:療妖魅貓鬼病人不肯言鬼方,鹿角屑搗散,以水服方寸匕,即言實也。
治卒魘寐不寤方第五
卧忽不寤,勿以火照,火照之殺人,但痛齧其踵及足拇指甲際,而多唾其面即活。又治之方:
末皂角,管吹兩鼻中,即起,三四日猶可吹。又,以毛刺鼻孔中,男左女右,展轉進之。
又方,以蘆管吹兩耳,並取病人發二七莖,作繩納鼻孔中,割雄雞冠取血,以管吹入咽喉中,大效。
又方,末灶下黃土,管吹入鼻中。末雄黃並桂,吹鼻中,並佳。
又方,取井底泥,塗目畢,令人垂頭於井中,呼其姓名,即便起也。
又方,取韭搗以汁,吹鼻孔。冬月可掘取根,取汁灌於口中。
又方,以鹽湯飲之,多少約在意。
又方,以其人置地,利刀畫地,從肩起,男左女右,令周面以刀鋒刻#7病人鼻,令入一分,急持勿動,其人當鬼神語求哀,乃問:阿誰,何故來?當自乞去,乃以指滅向所畫地,當肩頭數寸,令得去,不可不具請問之也。
又方,以瓦甑覆病人面上,使人疾打破甑,則寤。
又方,以牛蹄或馬蹄,臨魘人上,亦可治卒死。青牛尤佳。
又方,搗雄黃,細篩,管吹納兩鼻中。桂亦佳。
又方,萬蒲末,吹兩鼻中,又末內舌下。
又方,以甑帶左索縛其肘後,男左女右,用餘稍急絞之,又以麻縛腳,乃請問其故,約敕解之,令一人坐頭守,一人於户內呼病人姓名,坐人應曰:諾在。便蘇。
卒魘不覺,灸足下大指聚毛中,二十一壯。
人喜魘及惡夢者,取火死灰,著履中,合枕。
又方,帶雄黃,男左女右。
又方,灸兩足大指上聚毛中,灸二十壯。
又方,用真麝香一子,於頭邊。
又方,以虎頭枕尤佳。
闢魘寐方,取雄黃如棗核,系左腋下,令人終身不魘寐。
又方,真赤罽方一赤以枕之。
又方,作犀角枕佳,以青木香內枕中,並帶。
又方,( )治卒魘寐久,書此符於紙,燒令惡#8,以少水和之,內死人口中,懸鑑死者耳前打之,喚死者名,不過半日即活。
魘卧寐不寤者,皆魂魄外遊,為邪所執,錄欲還未得所,忌火照,火照遂不復入,而有燈光中魘者,是本由明出,但不反身中故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