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鵬飛

(常州市政協常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

鎖定
1956年生,江蘇常州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常州市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常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常州畫院院長、常州書法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又為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常州市詩詞協會副會長、常州市政協常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4] 
長期從事書畫研究、創作和鑑定工作,參與《中國書法全集》《中國美術全集》編撰和《大學書法》編寫。論文和作品入選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第六、七、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第七、八屆書學討論會、全國第二屆草書展、鄧石如獎、媽祖杯獎、翁同和獎、沙孟海獎等全國書法展評委。1998年出版《葉鵬飛書法集》。1988年起先後在南京博物館漢中市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蘭州市博物館煙台美術博物館、宜興東坡書院、浙江天台書畫院、山東濟寧京杭名家藝術館舉辦書法展。
中文名
葉鵬飛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6年12月
出生地
江蘇常州

葉鵬飛人物簡介

葉鵬飛,男,漢族,1956年12月生,江蘇常州人。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編輯出版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常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常州書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常州艤舟詩社社長等。長期致力於書畫鑑定、研究和創作。參與《中國書法全集》編撰、《書法學》修訂和《大學書法》的編寫。書法作品和論文入選全國首屆扇面書展、第一、二、三、四、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及全國第六、第七、第八屆書法篆刻展,曾獲江蘇省首屆美術節銀獎。參與《大學書法本科教材》《中國書畫年鑑》及《中國書法全集》編寫,出版有詩集、文集、作品集及專著十種。出版著作18種。作品、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鑑》《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華詩詞學會人名辭典》等。 [1-2] 
2023年4月27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聘任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4] 

葉鵬飛著作目錄

葉鵬飛 葉鵬飛
葉鵬飛著作目錄:
《海鏡堂詩草》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水鄉餘韻》中國美院出版社1994年
《葉鵬飛書法集》香港奇峯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覓句軒韻痕》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書法楹聯欣賞》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書林隨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錢名山書法》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海鏡堂詩草》二集黃山書社2001年
《中國書法全集·清代名家(三)》榮寶齋出版社2001年
《葉鵬飛書法文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硯遊筆記》作家出版社2002年
《常州書畫》(與潘茂合著)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
《阮元·包世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葉鵬飛作品
《硯遊筆記》二集科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拈花微笑》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
《碑學先聲》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南田遺韻》文物出版社2005年
《名家楹聯》西泠印社2005年
《靜遠堂論叢》,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12月

葉鵬飛相關評論

書法、詩詞,兩者均為中國文化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樣式,是中國文化存在和演化的縮影,它們既獨立存在,又緊密結合。書法藝術所承載的文化意藴,不僅受到中國文化自身特性的規範和導向,同時也一直以詩詞、文章作為其演化、表述的內驅力量。任憑書法藝術在現代化進程中千變萬化,依舊脱離不了詩詞——這個傳統文化的精靈。
書法作品中的文字內容——詩詞,與書法形式在審美性質上雖有着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特質,但不可否認詩詞對書法形式所起的支撐作用。創作書法作品,往往是從詩文內容到書法形式;而欣賞書法,則是從藝術形式再回到文字內容,很難將兩者分離開來,可以説兩者是同為一體的。作為書家,首先是寫什麼,然後才是怎麼寫。早在唐代,韓方明就在《授筆要説》中説:“欲書,當先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章,與紙相當”,可見內容是創作的先導。由於詩詞結構嚴謹、聲韻有致、道理深奧、意境玄妙,宜於吟詠、背誦,一首之內(尤其是律詩和詞)重複字少,書寫時字形類同的少,宜於白布。更由於優秀的詩詞不但作為素材起着筆墨紐帶的接續作用,而且還起着書家情感的調節作用。優美的章句能激發起書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喜、怒、哀、樂一寓於書,從而產生一個與文學創作完全不同的書法創作過程,使書法作品的藝術效果得到強化和提高,更具感染力。同時也提升了觀賞價值,人們不唯觀其書,而且賞其文,後者交織滲透到前者之中。如果所書文字內容不相連續或不能貫通識讀以至背誦,書寫時思路就不會暢通,即不可能“一氣呵成”、“心手相應”、“無意於佳乃佳”地寫出好作品來。如果內容頹喪、平淡或俗氣,必定會影響書家的發揮和觀賞者的情緒,由此可悟出絕大多數書家選擇書寫優美詩詞、聯語的奧秘。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