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以羣

鎖定
葉以羣(1911年5月-1966年8月),中國文藝理論家。原名葉燦、葉華蒂,筆名以羣,安徽歙縣人。曾留學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經濟系。1931年回國,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任組織部部長,參與領導左聯活動。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擔過《北斗》《上海文學》《收穫》等雜誌的主編或副主編。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任《抗戰文藝》編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副局長。1952年調到上海,任華東局和上海中蘇友好協會副總幹事、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文學》和《收穫》副主編等職,協助巴金主編刊物。 [1]  1966年8月去世。 [2] 
中文名
葉以羣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5月
逝世日期
1966年8月
代表作品
《創作漫談》
《文學的基礎原理》
原    名
葉燦、葉華蒂

葉以羣人物生平

葉以羣,1911年5月出生於安徽歙縣。 [3]  早年曾留學日本。回國後任《北斗》、《青年文藝》等雜誌主編。1932年入黨的同時加入“左聯”,曾任組織部長。
抗戰時在武漢加入“文協”並任《抗戰文藝》編委。1938年與孔羅蓀合編從廣州遷往重慶出版的《文藝陣地》,後續出《文藝新輯》叢刊。抗戰後期,在重慶從事進步文化活動。1944年任重慶文化聯絡社總編。次年編輯《文哨》月刊。
1946年在和茅盾合編中外文藝聯絡社社刊《文聯》半月刊,和鳳子等人編輯《人世間》,還創辦了星羣出版社。1948年去香港主持文通社,加強對海外文藝界的聯絡。還創辦了香港南羣影業公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華北和上海中蘇友好協會副總幹事、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上海文聯副主席、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文學》、《收穫》雜誌副主編。1961年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一書長期作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多次再版,影響較大。
文化大革命”期間遭遇不公正對待,1966年8月逝世。 [2]  1978年6月,上海市委為葉以羣平反,恢復名譽,恢復黨籍。1979年1月3日,上海作協為葉以羣舉行骨灰安放儀式。 [6] 

葉以羣文學思想

葉以羣文學理論思想的核心觀點——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這種文學理論思想是基於對文學基本問題認識所形成的理論體系,其中涵蓋了“本質論”、“作品論”、“創作論”、“發展論”、“批評論”等,有嚴密的整一性、統一性,邏輯聯繫緊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反映論。葉以羣的文學理論思想的產生既有其個人因素,他學識豐富、學風嚴謹、理論造詣極深,同時,也是特定的文學實踐環境所孕育,是特定時期、特定背景下的產物,隨着現代文學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對當時的文學創作與繁榮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對自主性、純粹的審美態度等進行一種歷史的批評。
當然,葉以羣的文學理論也存在一定侷限,表現在思想體系存在單一性,政治化、哲學化的理論傾向,難以應對文學實踐的不斷髮展與豐富需求,尤其是忽略了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缺少對文學審美反映論的研究。
儘管如此,葉以羣的文學理論思想中文學他律性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這進一步論證了文學理論的影響具有階段性,文學始終存在着自律性與他律性,更需要樹立文學理論的辯證觀。 [7] 

葉以羣人物作品

葉以羣著作書目

文藝創作概論(文論)1933,天馬
創作漫話(文論)1936,天馬
生長在戰鬥中(報告文學)1940,中國文化服務社
文學底基礎知識(文論)1941,生活
旅程記(散文、文論合集)1942,桂林集美書店
秭妹行(話劇)1943,重慶東方書社
新人的故事(短篇小説集)1943,重慶當今出版社;1947,新羣
文藝思想問題筆記(文論)1954,新文藝
在文藝思想戰線上(文論)1957,新文藝
魯迅的文藝思想(文論)1957,新文藝
我們的文藝方向和創作方法(文論)1958,新文藝
在不平常的日子裏(散文)1958,百花
談有關文學特徵的幾個問題(文論)1958,上海文藝
蘇聯文學的光輝成就從哪裏來(文論集)1958,上海文藝
文學問題漫談(文論)1959,作家;增訂本,1963,作家
論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發展方向(文論)1960,上海文藝,修訂本,1963,上海文藝
今昔文談(文論、雜文)1962,上海文藝
以羣文藝論文集(文論)1983,上海文藝
戰鬥的素繪(報告文學集)選編,1943,作家書屋
南京的虐殺(即《戰鬥的素繪》)選編,1946,作家書屋
高爾基畫傳(傳記)編寫,1956,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文學的基本原理(上下冊)主編,1963—1964,上海文藝;合訂本,1964,修訂本;1983 [2] 

葉以羣翻譯書目

隱秘的愛(短篇小説集)蘇聯高爾基著,華蒂(即以羣)、森堡譯,1932,湖風;修訂本《英雄的故事》,1941,重慶上雜
祈禱(短篇小説)日本川綺妮子著,1933,光華
蘇聯文學講話 蘇聯塞維林、多里福諾夫著,1936,讀書生活
怎樣寫作—高爾基文藝書信集與麟林合譯,1937,讀書生活
新文學教程(教材)蘇聯維諾格拉多夫著,1937,讀書生活;1952,新文藝
給初學寫作者(書信)蘇聯高爾基著,1941,讀書;1949,三聯;1952,平明
蘇聯作家論(評論集)蘇聯塞維林著,1941,上雜
高爾基論 兒童文學 蘇聯密德魏傑娃編,與孟昌合譯,1956,中青 [2] 

葉以羣親友回憶

戈寶權:記得我在1941年3月中旬到了香港之後不久,就聽説以羣也經廣西和廣州灣到了香港,我當即到油麻地附近的一家小旅館去看望了他。這時香港的文化界和文藝界出現了新的氣象:新創辦了《華商報》,韜奮主編了《大眾生活》,茅盾主編了《筆談》,新的書刊不斷湧現。根據廖承志同志的指示,我協助以羣創辦起文藝通訊社,目的在於把解放區的作家,國統區的作家,也包括在香港的作家的稿件投寄到海外去,特別是南洋一帶的華文報刊去。我們先在九龍的太子道找到一處住所,又在尖沙咀附近的一條街上,租到了一間供辦公用的房子;後來又在森麻實道找到了一座兩層的花園洋房作為社址。當時工作的人員並不多,有大高(灝)和小高(汾)兩姊妹,有寫詩的阿陳(紫秋)和搞木刻畫的小林(仰崢),此外還有一位姓鄺的擔任抄寫工作的廣東女青年。我們的工作條件也是非常簡陋的,每天把選編好了的稿件用複寫的辦法抄寄各地。當看到這些稿件被香港和新加坡一帶的華文報刊採用和發表時,我們心裏是多麼高興呀! [8] 

葉以羣社會評價

劉白羽:以羣有一種可貴的品德,他從不出風頭,只是那樣默默無聞,埋頭苦幹,一絲不苟;他一點“理論權威” 的架勢也沒有,只是一心一意為了別人,他待人親切,把一個個人扶上文壇,而他自己歷經寒暑,日夜辛勞,卻從不 顯示那是自己的功績,這是多麼崇高的心靈啊!
施燕平:一位在文藝理論上卓有成就的學者 ,一位數十年來堅持為黨的文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共產黨員 ,一位永遠令 人尊敬的楷模。 [6] 

葉以羣社會紀念

2011年,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日前聯合舉行“葉以羣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紀念他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出的巨大貢獻。 [5] 
參考資料
  • 1.    葉以羣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7-19]
  • 2.    葉以羣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07-19]
  • 3.    政協安徽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人物春秋,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10,第256頁
  • 4.    王照騫著,武鄉敵後文化的中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08,第183頁
  • 5.    《紀念葉以羣先生百年誕辰》,《解放軍報》2011年10月17日,第8版
  • 6.    施燕平:《永遠令人尊敬的楷模:懷念老領導葉以羣》,《江淮文史》2010年第1期,第97-111頁
  • 7.    董雪萍:《葉以羣的文學理論思想研究》,湖北民族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 8.    葉周編著,文脈傳承的踐行者  葉以羣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上海三聯書店,2011.08,第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