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泛靈論

鎖定
泛靈論,也作物活論、萬物有靈論。
泛靈論(英語:animism),又名萬物有靈論,為發源並盛行於17世紀的哲學思想,後來其被廣泛擴充解釋為泛神論,逐漸演變為宗教信仰種類之一。泛靈論認為天下萬物皆有靈魂或自然精神,並在控制間影響其他自然現象。倡導此理論者,認為該自然現象與精神也深深影響人類社會行為,一棵樹和一塊石頭都跟人類一樣,具有同樣的價值與權利。
中文名
泛靈論
外文名
animism
提出者
泰利斯
盛行時間
17世紀

泛靈論簡介

泛靈論又稱“萬物有生論”。一種主張一切物體都具有生命、感覺和思維能力的哲學學説。物活論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那裏表現為把一切都看作是有生命的,生命是物質的屬性,生命不能離開物質而單獨存在。在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那裏表現為生命活動、精神活動存在於一切物質之中。文藝復興時期,唯物主義者曾用物活論批判天主教神學的非物質的靈魂和靈魂不死的迷信觀點,起過進步作用。

泛靈論代表人物

泛神論 泛神論
主要有意大利的特勒肖和法國的羅比耐。物活論抹殺了有機物和無機物之間的區別、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差別、物質和意識的界限,認為任何物質形態都具有感覺和思維能力,因而是一種不科學的理論。現代科學證明,並不是任何物質形態都有感覺、生命,感覺只是高度發展的有機物質的特性,它是一定的物質形態所具有的,非物質標誌着生命誕生。列寧説:“明顯的感覺只和物質的高級形式(有機物質)有聯繫,而‘在物質大廈本身的基礎中’只能假定有一種和感覺相似的能力。”

泛靈論發源盛行

19世紀晚期,英國考古學家泰勒爵士(Edward Burnett Tylor)將該哲學思想與宗教思想做勾稽,並認為泛靈論為世界許多宗教的發源驅動。此理論雖在發表時廣受支持,但是20世紀後,則被多位學者否定。

泛靈論哲學觀點

泛靈論萬物有靈論

哲學上的“靈魂”概念是指存在於人的身體之中,可與身體對立的精神實體。宗教認為靈魂是可以離開形體而獨立活動,並且不會隨形體死亡而死亡的超自然存在,它是人或物一切行為的主宰。1872年英國著名人類學家、近代西方宗教學奠基人之一的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以豐富的民族學和宗教學的資料為基礎,簡明透徹 地闡述了靈魂觀的產生和發展,創立了宗教起源於“萬物有靈論”的學説。泰勒認為,靈魂觀念是一切宗教觀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觀念之一,是整個宗教信仰的發端和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全部宗教意識的核心內容。“靈魂”觀大約產生於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的中期或晚期,當時的原始人知識極其貧乏,對觀察到的一些生理現象不能作科學的解釋,認為睡眠、疾病、死亡等是因為某種生命力離開了身體;在夢中,人原地不動卻可作長途旅行、與遠方的或已死去的親友見面談話,是因為人的化身在進行真實的活動。他們把死亡和夢幻看作是獨立於身體的生命力的活動和作用,這種生命力就是最初的“靈魂”觀念。原始人運用類比方法,把人生性的靈魂對象化、客觀化,並推及其他一切事物,認為動物、植物、山水石等無生物,雷雨電等自然現象也和自己一樣,是有意志、有靈魂的,於是就產生了“萬物有靈”觀念。靈魂既然是獨立於形體的,那麼,形體雖亡而靈魂不滅,與形體相聯繫的物質性的靈魂觀念發展成了獨立於形體的、非物質性的靈魂觀念,這種純粹的靈魂可以隨意地或暫時地附着在任何事物上,成為原始人崇拜的神靈。由於當時生產力極端低下,對自然界的嚴重依賴,對自然力量的恐懼和無力抗衡,使最初出於對先者靈魂的尊敬而產生的祖先崇拜,發展為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如天帝、太陽神、雷神等,並導致了對超現世的彼岸世界(天堂、地獄等)的崇拜和信仰。雖在靈魂觀念異化為神靈觀念的具體過程中,各地區、各民族、各宗教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形式,但“萬物有靈”觀念運動了是人類最早的宗教觀念。

泛靈論前萬物有靈論

許多宗教學家反對泰勒把原始人看成是原始時代的哲學家,認為原始人的靈魂觀念和泛靈論,並非出於哲學性的注視,而是由於他們對身心關係的無知。泰勒之後,出現了修正泰勒“萬物有靈論”的“前萬物有靈論”,主要有:(1)弗雷澤的巫術論。認為原始人在進行萬物有靈崇拜之前,已相信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為某種非人格性的超自然力量所統治的,並進行巫術活動,企圖以此命令和控制自然物,在巫術無效後才開始宗教性崇拜。(2)馬雷特的巫力論,認為人類最初崇拜、敬畏的對象是某種神秘的、泛靈的、超自然的“力”。科學心理學的創始人W.馮特研究民族心理20多年,發展了泰勒的萬物有靈論,並作了部分修正和補充,提出了“體魂”的概念。體魂是指與整個身體聯繫的或與某個特殊器官相聯的靈魂。泛靈論流傳較廣,影響較大,不僅是宗教的起源之一,而且還影響了不少的哲學體系中,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紀的經院哲學等都以泛靈論解決靈魂和肉體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