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年橋

(湖南省藍山縣橋名)

鎖定
萬年橋位於永州市縣城西南10多公里,是一座古橋建,造於乾隆55年。此橋系青石砌單拱石橋。橋基建在舜水河兩岸30餘米高的懸崖上,石橋跨度17米,拱頂至河牀14米,寬7.3米,厚1.1米,圓弧半徑8米。
中文名
萬年橋
外文名
Million years Bridge
所屬地區
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
橋    長
17米
橋    寬
7.3米
橋    高
14米
建造年份
乾隆55年

萬年橋拱橋簡介

永州市縣城西南10多公里,有一條大峽谷———萌諸山脈羊車嶺峽谷。峽谷之上,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凌空飛渡。因為年代久遠,橋上長滿青草和荊棘,石橋與兩邊的山巒已經渾然一體。歲月悠悠,藤蔓萋萋,卻難以掩蓋當年人們篳路藍縷、眾志成城興建“德政”工程的歷史。
萬年橋 萬年橋

萬年橋結構

河西橋基在懸崖巨石上鑿槽而成,河東橋基因正對水流衝擊方向,因此除鑿槽下基外,還加砌了一堵長6米、高2米、厚0.8米的護基石埠。

萬年橋歷史背景

明朝隆慶年間,羊車嶺峽谷是衡、寶、永諸州南下廣州經商挑鹽的必經之道,每天過往客商、挑夫絡繹不絕。在生產力低下,交通條件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人們肩扛手提,用雙足“丈量”着這條跨省的道路,幾百年間,這條路上浸透了挑夫們的血汗,有不少人因為辛勞過度,倒在路上。而最令人犯難的是過舜水河,舜水河上最初只有簡易木橋,木橋屢屢被山洪沖毀。於是,修一座永久的石橋成為當地人們最大的一個願望。清乾隆53年,縣吏梁羣長等人發起募捐,僱匠鑿石,用工萬餘,耗銀千兩,於乾隆55年建起了一座石拱橋。道光6年,當地人彭與齡父子及陳太虛等人在橋面加砌石欄,並立碑於橋西,鐫文“萬壽無疆”,故俗稱“萬年橋”。故經數百年山洪衝擊,石橋仍然固若金湯,絲毫無損。作用
萬年橋的修建為湘粵兩地人民交流通商解決了一大難題,為當時處於貧窮落後的湘南粵北偏僻山區文化、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主動脈的作用。它既解決了湘南諸州吃鹽的困難,也打開了湘南農副產品的沿海銷路,並將沿海的產品、文化引入內地山區,為湘南人民生活翻開新的一頁。
由於萬年橋是露天橋,行人爬山越嶺至此無處休息。幾乎在同一時期,當地人還修建了一座“積壽亭”。亭內置石茶缸一個,可盛茶七擔,供過往行人無償飲用。亭子石柱刻有楹聯: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藍山萬年橋是古人交通建設上的一次壯舉,而當時人們本着積德行善、服務公眾的樸素觀念修建石橋也成為後世發揚光大的範本。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