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萊賓斯坦的X效率理論

鎖定
哈維·萊賓斯坦(Harvey Leeibenstein)1922年出生於蘇聯,1925年隨父母遷居加拿大 1942年到美國讀書,l949年加入美國籍。他最初在美國西北大學攻讀經濟學,並先後獲得理學士和文學碩士學位。以後又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並師從當時著名的人口經濟學家諾特斯坦,195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l951—1967年任伯克利加州大學教授,從1967年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直至退休。萊賓斯坦研究範圍廣泛,著作頗豐,涉及微觀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等領域。他早期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家庭規模,建立了微觀人口經濟學 後,他研究人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熒系,發表了《經濟——人口發展理論》、《經濟落後與經濟發展》、《第三世界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等相當有影響的著作。從60年代開始,萊賓斯坦開始研究X效率理論。主要著作有:《配置效率與X效率》(1966)、《超經濟的新基礎》(1976)、《X效率通論和經濟發展》(1978)、《通貨膨脹、收入分配和X效率理論》(1980)等。
中文名
萊賓斯坦的X效率理論 [1] 
外文名
Lebenstein's X-efficiency Theory
萊賓斯坦在《超越經濟人》中引用托爾斯泰的話,用於闡述在企業生產中決定產出的不僅是企業的投入和技術狀況,還有一個未知的因數,即X因素,並將由這種X因素引起的效率稱為“X效率”。由於經濟單位(包括企業和家庭)內部原因,沒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或獲利機會的一種狀況,被稱為“X低效率”。在其性質尚無明確定義的情況下,這種理論被稱為“X效率理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