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萊州草辮

鎖定
萊州草辮技藝源於萊州沙河鎮一帶農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口,是我國最早進入西方市場的商品之一,沙河鎮由此成為全國草辮生產和出口的中心。1915年,四大名品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太平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特別獎。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1] 
中文名
萊州草辮
批准時間
2008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Ⅶ-54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山東省萊州市

萊州草辮歷史源流

據《辭海》記載,我國草帽辮尤以山東掖縣(今萊州)的產品最為著名,據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1915年,萊州草辮四大名品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太平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特別獎;
鑑於萊州草辮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近期被列入申報“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萊州是煙台市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縣市,這座城市不但有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的“藍關戲”,更有省級“萊州草辮技藝、萊州玉雕”和市級“姊妹易嫁故事、姑嫂塔的傳説、膠東蹦蹦戲、呂村年畫、萊州毛筆製作工藝”等非物資文化遺產。在煙台市向國家“申遺”的名單中,作為這座城市的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萊州草辮技藝”再次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邁進。隨着“草辮技藝”邁入“申遺”的行列,記者也親身感受到了這一傳統技藝的魅力。

萊州草辮傳承意義

精美草藝長流傳
麥收季節正是草辮技藝的選草和掐辮季節。為了對萊州草辮技藝的掐辮過程有個直觀瞭解,6月13日,記者驅車來到了被國家認定為“中國草藝品之鄉”的萊州。 當談及萊州草辮技藝的情況時,負責申報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萊州市文化藝術館副館長劉東昌十分自豪地告訴記者,全國草辮當數萊州,不信,你可以親眼去看看。在他的陪同下,記者先後來到了長期從事草辮老藝人楊玉興的草辮藝品廠和有着長期從事草辮技藝的虎頭崖鎮後上莊村。 進入楊玉興的草辮藝品廠,記者看到這裏是草藝品的世界,各式各樣的草藝品擺滿了展台,令人眼花繚亂。現年57歲的草辮藝人楊玉興告訴記者,他從7歲時就跟村裏人學習草辮技藝,可以説他見證了萊州草辮解放後的蓬勃發展。他介紹,草辮的原料來源於麥秸草,採取手工編織而成,形狀編成長辮形,長短不一,草辮的掐法有3根草的、5根草的、7根草的等等不一,你別看草辮用料簡單,但編制工藝卻很複雜,首先要把麥稈按粗細不同進行挑選分類,原料選好後,接着進行漂白、編辮或染色,除漂白、染色等工序外,還要將麥稈壓平,再用小刀順着纖維削,或將它斜剪成片,用來貼制禽鳥和花卉。
楊玉興説,他目前主要是把草辮加工成工藝品,這些草辮都是從農村購買上來的。要想看掐辮還必須到農村去。在楊玉興的帶領下,記者又來到了掐草辮比較集中的虎頭崖鎮後上莊村,在該村86歲賈愛貞老人的家中,記者看到老人正在掐草辮,為消除老人顧慮,我們佯裝成購買草辮人和她進行了交談。據瞭解,目前,在這個村掐草辮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年輕人不太喜歡。老人告訴記者,她一天能掐2把,(記者注:一把50米長)多的時候3把,現在已經掐了120把草辮,是給一個常來買草辮的人掐得,等兩天就來拿。問及這些麥秸草的來源時,老人説:“基本上都是家裏人給買的,今年麥收又到了,準備再多買些,那個買草辮的人説我掐得好,今後掐得全部買走,況且價格還訂得高。”
“小草辮”的大發展
據瞭解,萊州草辮技藝源於萊州沙河鎮一帶農村,據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口,是我國最早進入西方市場的商品之一,沙河鎮由此成為全國草辮生產和出口的中心。1896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鄂創辦草辮業,特聘掖縣(即萊州)藝人前去傳藝。民國初年,全國草辮四大名品“沙河白”、“沙河黃”、“沙河鋸條”、“萊州花”均為掖縣人所創。其品質之優為當時意大利“正草黃”和日本“劈草貨”所不及。1915年,四大名品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太平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特別獎,被譽為世界最優質草帽辮。 劉東昌告訴記者,新中國建立之後,萊州草辮得以飛速發展,相繼建立了沙河益新草辮廠、掖縣育新草辮廠,萊州草辮的花樣品種也增加到2000多個,以掐辮子為業的婦女遍及萊州鄉村,草辮成為萊州當地許多農村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這期間來沙河學習草辮工藝的已遍佈全國100多個縣、市、區,應當説沙河草辮為我國眾多縣市的農村經濟作出過重大貢獻。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萊州草辮在傳統的麥杆草辮、草帽、提籃等基礎上,又相繼增加了玉米皮編制提籃、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製作的貼畫貼盒等。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秋菊傲霜、紅梅吐香、懸崖飛流等題材。麥草貼盒多取型於東西方古建築,或樓、台、亭、閣,或教堂、古堡,或城市一條街,或鄉村院落等等,為各國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所喜愛。近年來又試製麥草、皮革合編品獲得成功。從1983年以來,萊州草藝品共獲國家級獎9項,省級獎15項,銷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多年來一直穩居全國同類產品首位。
千年技藝亟待傳承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萊州人民創造了絢麗多姿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筆彌足珍貴的財富,至今仍是萊州的驕傲,也激勵着萊州人利用傳統優勢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如今萊州市草藝品行業已完成年總產值10億元,出口創匯5350萬美元。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由於傳統的以麥稈草辮為主要原料的產品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機織半成品原料、玉米皮辮等新型草藝品原料。萊州傳統草辮生產已經處於“一花引來百花香,百花爭豔一花凋”的局面。 據萊州市文化部門近期調查,目前在萊州60歲以下的人從事掐草辮的人已經很少,多是70歲——80歲的老太太,作為消閒掐辮解悶,而且品種單一,會掐10種左右花樣草辮的老藝人為數不多。由於年輕一代現在學習傳統草辮的很少,萊州傳統草辮已經面臨傳承斷代的危機。這亟需人們樹立品牌意識,從挖掘和保護民間藝術的角度,使萊州草辮技藝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時期得到繼承、創新與發展。 劉東昌説,我們對萊州草辮技藝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是要保護傳統草辮工藝,不要被眼前利益驅使,導致傳統技藝失傳。目前,這一局面已引起萊州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為挽救這一被動局面,他們發動社會各界力量,約計投資30萬元,用於西杜家、大珍珠、海鄭張家、八里莊等村的草辮生產。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組織老藝人對喜愛草辮的年輕一代有目的地進行傳、幫、帶,力爭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再煥青春。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萊州市文化館獲得“萊州草辮”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