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溪村

(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街道華溪村)

鎖定
華溪村位於義烏東北部,屬義烏市廿三里街道,地處天目山餘脈武巖山麓,東靠東陽吳寧、西北臨荷葉塘、西南與廿三里接壤,廿三里至蘇溪公路穿境而過。該村現有1170户人家,3127人。
中文名
華溪村
地理位置
義烏東北部
人口數量
3127人
收    入
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

華溪村傳説

有關它的傳説,據《虞氏宗譜》記載:“以其山水環匯,花竹秀茂,故以名焉。”但在民間卻另有説法。

華溪村歷史沿革

相傳,一千多年以前,即宋朝時期。有一年春天,東陽市羅山鄉煉仙塢村有一位種田人,名叫虞元吉,他為了耕田插秧,離家到諸暨買牛。路過武巖山腳時,但見那裏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向東看:溪水向東,良田一片,整齊如棋盤;向西瞧,西屏山、東屏山相視而立,好像一本翻開的書;向北望,文峯像一把琴;向南瞄,武巖山從田中心升起,又陡又險,景色如畫,登上山頂能看五十里。正可謂東南西北、棋琴書畫皆備,確實是個好地方。他深深地被陶醉了,隨手在溪邊插了一根趕牛鞭並異想天開地自言自語道:“如果天地有靈,這根牛鞭如在我諸暨買牛回來時能開出花來,我就在這裏紮根落户。”説完匆匆離去。
且説武巖山腳下有一個只有十來户人家的金宅村。該村有幾個放牛小孩,放牛時經常偷閒到山上摘映山紅,玩累了就到溪邊喝水。這天他們來到溪邊,見有一根趕牛鞭插在溪邊,就頑皮地把映山紅縛到牛鞭上,遠遠看去真像牛鞭開花。過了幾天,虞元吉買牛回來,一看牛鞭上果然“開着花”,不禁暗暗稱奇。於是他馬上回到家裏,帶着老婆孩子來此安家,並把此地取名為“花溪”。後人將“花”改成“華”,所以人們把“花溪”寫為“華溪”(但讀音仍是“花溪”)。虞元吉便是華溪的虞氏始祖。
華溪自古以來人傑地靈,虞氏子孫登“龍門”在宋朝有五人,在明朝則有十四人。村西武巖山,因狀如“烏紗帽”,被人稱之為“紗帽山”。

華溪村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户通自來水,有190户飲用井水,有1344户通電,有1190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1193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867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711户(分別佔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摩托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21户,裝有太陽能農户210户;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華溪村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户1345户,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華溪村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佔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佔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佔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佔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佔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華溪村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小學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4802.4 平方米,擁有教師 30人,在校學生1195人,距離廠口鄉中學2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85 人,其中小學生1195人,中學生290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9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