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菜溪幽壑

鎖定
菜溪幽壑為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中文名
菜溪幽壑
地理位置
莆田市仙遊縣菜溪鄉境內 [1] 

菜溪幽壑景點介紹

菜溪巖,位於莆田市仙遊縣菜溪鄉境內,平均海拔750餘米,系“仙遊四大景”之一。《興化縣誌》記載,唐代時鳳山九座寺智廣和尚雲遊到此,結廬修煉,他不食人間煙火,以野菜為糧,常在溪邊洗菜,菜葉隨波而下,山
菜溪巖 菜溪巖
麓村民見溪流上菜葉飄流,因而稱為菜溪。清名士嚴光漢有詩曰:“瀑盡雲飛石室開,萬山供奉雨花台。遊人莫訝溪名菜,自昔莖根逐水來。”菜溪巖集山、水、巖、洞於一體,以清、秀、奇、幽著稱,谷深徑幽,泉石玲瓏,林木蔽空,風日不到。谷中一片巨巖,如斧削劍劈,垂天而下,氣勢磅礴,與深澗、古木、瀑布、冰臼等景觀形成天然的絕世幽谷。其林壑之幽美,水雲之靜閒,令人頓生閒逸、超凡之心。即使炎夏酷暑,此間猶涼爽宜人,是名符其實的天然避暑勝地。 [2] 

菜溪幽壑歷史文化

菜溪巖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南北朝時,中郎將鄭莊創建的“潯陽書院”,是福建最早的民間書院之一,宋狀元鄭僑等名流年幼時曾在此讀書;北宋時,名士陳聘君隱居於此,創建“菜溪書院”傳播理學。 [1] 

菜溪幽壑文獻記載

菜溪,溯名久遠,據《興化縣誌》記載,唐朝時,鳳山九座寺智廣和尚雲遊到此,見這名山風水寶地,便結廬修練,講經佈道。他不食人間煙火,以摘野菜為糧,因常在溪邊洗菜,菜葉隨波而下,山麓村民見溪流上菜葉飄流,因而稱這裏為菜溪。清朝名士嚴光漢有詩曰:瀑盡雲飛石室開,萬山供奉雨花台。遊人莫訝溪名菜,自昔莖根逐水來。到了北宋年間,龍華有一位姓陳名易,字聘君,曾任監察使,在京與王安石政見不和,故棄官返鄉,後與蔡襄的曾孫西京提學司蔡樞同遊菜溪巖,當晚夢見觀音菩薩金光燦爛,便在此隱居。曾建蔡樞祠在菜溪山麓,故曰蔡溪。所以史書上亦稱作蔡溪,而當地羣眾仍叫菜溪。
菜溪巖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南北朝時,中郎將鄭莊創建的“潯陽書院”,是福建最早的民間書院之一,宋狀元鄭僑等名流年幼時曾在此讀書;北宋時,名士陳聘君隱居於此,創建“菜溪書院”傳播理學。
菜溪巖以岩石著稱。據傳全山一豐二十景,景景有嶇故。寺始建於唐,幾經興廢,現存清代重建的大雄寶殿、九仙宮、觀音殿和寧代舍利塔。寺的左前方屹立着兩塊巨石,對峙如門,人稱“石門”。石門的北面懸壁如屏,一股清泉從懸壁上飛流直下,形成幾十米的瀑布,注入龍潭。龍潭東邊,矗立着一塊高10米巨石,人稱“飛來石”。飛來石下,有一塊平滑如砥的大石,上刻“眠雲石”三個大字,眠雲石下便是“幻遊洞”。從寺西奔流而下的小溪和東側的瀑布之水交會在洞前,匯成一個小湖。湖邊懸崖峭壁,古松垂蔭,蒼苔蒙茸,藤蔓牽衣,清爽宜人,景色十分秀麗。菜溪巖的右側還有石鼓、石鍾、石獅、石象、羅漢洞諸景。羅漢洞幽深寬敞,傳説昔時九鯉湖何氏九仙常到此遊玩。
菜溪幽壑 菜溪幽壑
菜溪巖系花崗巖地質地貌,以山清水秀、石奇巖峻、谷深洞幽、成羣瀑布而著稱而居仙遊四大景之首,是天然幽靜、風景秀麗的旅遊避暑勝地。 菜溪巖自然景觀薈萃,達到國家一級景點有7處,國家二級景點79處。有栩栩如生、形態逼真的奇特岩石,其中心動石被譽為“八閩第一石”;有彩虹懸空、飛珠濺玉的瀑布景觀;有斧削劍劈、巧奪天工的冰臼奇觀;有古木參天、鬱鬱葱葱的森林植被….進入山中,峯迴路轉、澗深谷幽、水聲潺潺、仙雀鳴唱。正如宋代狀元鄭橋詩讚“百景千姿觀不盡,八閩勝地菜溪先”。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