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莨菪葉

(中藥材)

鎖定
莨菪葉,中藥名。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的葉。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安徽、河南、四川、西藏等地。具有鎮痛,解痙之功效。常用於脘腹疼痛,牙痛,咳嗽氣喘。
別    名
鈴鐺草
麻性草
中文學名
莨菪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茄科
天仙子屬
莨菪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安徽、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用    量
內服:研末,0.1-0.16g
毒    性
大毒
貯    藏
密閉,在幹暗處保存

莨菪葉形態特徵

莨菪葉
莨菪葉(5張)
莨菪,又名橫唐、行唐、狼蓎、山煙、鈴鐺草。二年生草本,高達1米,全體被粘性腺毛。根較粗壯,肉質而後變纖維質,直徑約2-3釐米。一年生的莖極短,自根莖發出蓮座狀葉叢,卵狀披針形或長矩圓形,長可達30釐米,寬達10釐米,頂端鋭尖,邊緣有粗牙齒或羽狀淺裂,主脈扁寬,側脈5-6條直達裂片頂端,有寬而扁平的翼狀葉柄,基部半抱根莖;第二年春莖伸長而分枝,下部漸木質化,莖生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鈍或漸尖,無葉柄而基部半抱莖或寬楔形,邊緣羽狀淺裂或深裂,向莖頂端的葉成淺波狀,裂片多為三角形,頂端鈍或鋭尖,兩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葉脈並生有柔毛,長4-10釐米,寬2-6釐米。花在莖中部以下單生於葉腋,在莖上端則單生於苞狀葉腋內而聚集成蠍尾式總狀花序,通常偏向一側,近無梗或僅有極短的花梗。花萼筒狀鐘形,生細腺毛和長柔毛,長1-1.5釐米,5淺裂,裂片大小稍不等,花後增大成壇狀,基部圓形,長2-2.5釐米,直徑1-1.5釐米,有10條縱肋,裂片開張,頂端針刺狀;花冠鍾狀,長約為花萼的一倍,黃色而脈紋紫堇色;雄蕊稍伸出花冠;子房直徑約3毫米。蒴果包藏於宿存萼內,長卵圓狀,長約1.5釐米,直徑約1.2釐米。種子近圓盤形,直徑約1毫米,淡黃棕色。夏季開花、結果。
性狀鑑別
本品多數為皺縮破碎的葉及花枝,完整的葉呈長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約26cm,寬約10cm;葉端尖,葉緣不規則,羽狀分裂,裂片呈三角形,葉片上表面黑綠色,下表面淡灰綠色,密具毛茸,主脈寬闊,着生毛茸更多,由腺毛分泌的物質,在葉片不很乾燥時,帶粘着性。無葉柄(根出葉具長柄)。

莨菪葉生長環境

生於村邊、山野、路旁、宅旁等處。

莨菪葉分佈範圍

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安徽、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莨菪葉主要價值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苦,性寒,大毒。
歸經
歸肺、肝、胃經。
功效
鎮痛,解痙。
主治
脘腹疼痛,牙痛,咳嗽氣喘。
相關配伍
1、治氣管炎:莨菪葉、三顆針、金剛骨各等量。為末,每次服0.35g。(《內蒙古中草藥》)
2、治老人咳嗽,氣喘:取莨菪葉少許,混煙中吸之。(《內蒙古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0.1-0.16g;或混入煙葉內燒煙吸。
使用注意
《內蒙古中草藥》:“內服慎用,心臟病、心力衰竭者忌用。”
採集加工
秋播者從第2年4月起便可選晴天陸續採收下部老葉片,最後在採收種子前5-6d將全部葉片採下,曬乾。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
2、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現代應用
莨菪浸膏: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和膽、腎、腸等絞痛以及巴金森氏病。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植物誌》:“為膀胱炎及淋病的鎮痛劑;與瀉藥共用,可防止腸絞痛。”
附註
莨菪葉含莨菪鹼為制莨菪浸膏的原料。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冉先德.《中華藥海》 :哈爾濱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