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莆田港

鎖定
莆田港的管轄範圍包括湄洲島北部水域及其相關海岸線,莆田海關、莆田檢驗檢疫局、莆田邊檢站和莆田海事局四個口岸查驗單位。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建設和完善口岸現場的查驗通關生活辦公、口岸無害化處理、船舶搜救及維修維護、防油防污、船舶安全通航等配套設施,並由海關總署組織相關部門驗收。 [1] 
中文名
莆田港
莆    田
最早的港口莆田港
唐    代
港口南移,成為白湖港
寧海港
開發成為最主要的港口

莆田港港口更名

國務院批覆同意秀嶼港口岸更名為莆田港口岸並擴大對外開放
莆田口岸擴大對外開放的申報工作,經莆田市委市政府5年多的積極努力,國務院日前批覆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福建秀嶼港口岸更名為莆田港口岸並擴大對外開放。
國務院批覆文中,同意東吳港區和湄洲島北部水域及其相關海岸線擴大對外開放,同意秀嶼港口岸更名為莆田港口岸,併為莆田海關、莆田檢驗檢疫局、莆田邊檢站和莆田海事局四個口岸查驗單位共新增編制90名。批覆要求莆田市要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建設和完善口岸現場的查驗通關生活辦公、口岸無害化處理、船舶搜救及維修維護、防油防污、船舶安全通航等配套設施,並由海關總署組織相關部門驗收合格。
莆田口岸擴大對外開放申報工作獲得國務院同意批覆,是莆田對外開放、加快美麗莆田建設的一個重要成果,也是莆田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結晶。這對於莆田進一步發展臨港工業產業和口岸港口經濟,發揮莆田優越港口條件,推動跨省跨市區域經濟聯動,弘揚媽祖文化,都具有重要深遠的意義。 [1] 

莆田港港口介紹

唐代以前,今木蘭溪下游還是一片海灣,今莆田城關以南便是海域。梁陳時期,在今莆城南便有莆田最早的港口莆田港,唐代,港口南移,成為白湖港,港址在今城廂區闊口村,同時另開發有江口港和秀嶼港;宋代,增加寧海港(在今莆田縣黃石鎮)、楓亭港、吉了港,白湖巷為當時興化最大的港口;元代至明中期,白湖港逐漸荒廢,寧海港開發成為最主要的港口;明中期以後,寧海港荒廢,涵江港取代寧海港的地位,同時形成三江口港;清代初期,由於“截界遷民”,秀嶼、吉了等港口荒廢。清代後期,三江口港成為興化最大的港口。glia

莆田港秀嶼港區

莆田港 莆田港
秀嶼港位於莆田莆頭村,現為東莊鎮所在地,興起於南朝梁、陳年間,宋代稱“黎嶼”、明清謂“小嶼”,後改秀嶼。秀嶼原為一個小島,宋代築有石步長300米,明代改築石橋長500米;明代起秀嶼港莆田、仙遊和惠安三縣貨物的吞吐口岸,明朝廷在這裏設小嶼巡檢司,秀嶼港的海運由莆禧河泊所管理,當時秀嶼港的開發已有相當規模,具有“人煙萬三,居民約千餘家”。清初,秀嶼港一度荒廢。
民國17年(1928年),涵江人林柏青重建秀嶼港碼頭和倉庫;民國23年,英國萬噸級貨輪“新亞號”駛入秀嶼港;民國27年,前下(莆田前沁、下嶼)、山腰(惠安縣轄)兩鹽場均在秀嶼設轉運站;民國28年,秀嶼港碼頭、倉庫均被日軍飛機炸燬,秀嶼港再度荒廢。
1976年9月,交通部、鐵道部、石油化工部對全國港口進行普查,把秀嶼港選定為國家可興建停泊5~10萬噸級輪船的深水港址。1979年,秀嶼港開始外貿運輸業務,並對港區的土地平整開發。1980年,秀嶼港第一座3000噸級的鹽業碼頭竣工;1984年,建成煤炭碼頭;1985年,完成三千噸級商業碼頭的主體工程,同時興建望山生活區;1986年初,秀嶼港建灘造陸工程竣工。1987年4月,秀嶼港三千噸級碼頭倉庫工程。1988年5月,秀嶼港2幢容量3000噸的糧食倉庫建成。
至1991年,秀嶼港基礎設施用地開發,已有二條港口主幹道,共長2.5公里。碼頭3個,配套用地5000平方米倉庫及2萬平方米堆場各1個。同時建成莆田市區通往秀嶼港區的35公里的二級公路,還有水、電等設施先行工程。至此,港區內開發用地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建築佔用面積5.3萬平方米。港內負10米以上深水域有100平方公里。

莆田港東吳港區

莆田港 莆田港
東吳港(吉了港),古稱雞了港,雞了城,位於湄洲灣中樞,今福建省莆田東埔鎮東吳村南城自然村南宮前。宋代地名“系蓼”,熙寧四年(1071年)創建,名“系蓼城”,時商貿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在此設吉了巡檢司,重新修建寨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個,警埔8個,開城門,建門樓2座。清初劃界廢毀,現存寨牆一段長116米、寬2.9米、高3.3米。
雞了港與海峽東岸的鹿了港(今台灣鹿港)相對,都是古代的著名港口。 雞了港(東吳港)開港於宋代,位於東埔鎮東吳村南城自然村南宮前。明初改稱吉蓼港,曾為吉蓼巡檢司駐地和南日水寨兵船駐紮港;清初沿海截界,居民悉遷涉涵江,港口荒廢,復界後易稱吉了港,港務漸興;民國年間,公路運輸業興起,該港貨運量減少,唯漁船時有與台灣通航;建國後改稱東吳港。
莆田民間至今還在用的一句口頭禪:一日行雞了,三日講不了。意思是一天去雞了城回來,所見所聞三天都説不完。説明雞了城當時的繁華景象。

莆田港三江口港區

三江口港位於涵江區新浦村。興起於明代中期,清代後期成為興化最大港口,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日本輪船“紀攝丸”號駛入三江口港,這是興化港口接納的第一艘外輪。抗日戰爭時期,福州、廈門等大港口均被日軍封鎖,三江口港盛極一時,涵江成為閩中經濟中心,號稱“小上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三江口港作為省內的轉運港,於1979年12月重新辦理外運業務。1985年,三江口被列為湄洲灣港的中轉疏運港。
1987年4月,作為秀嶼港配套工程,三江口港建成2座500噸級泊位碼頭;同時,開始港口周圍土地的開發,拆遷擴建貨場,並配套1萬伏高壓線路和萩蘆溪引水工程,及涵江至三江口公路的擴建工程。至1991年,建有500噸級浮碼頭1個,駁船碼頭3個(有三江口、美尾、橋兜),倉庫3個,堆貨場3處。港區總體面積6738平方米,港區水域面積18萬平方米,另有兩個附屬港區,其中一個是上游1.5公里的橋兜港區,水域面積為1.6萬平方米。

莆田港楓亭港區

楓亭港區位於湄洲灣西北部,地處仙遊縣楓亭鎮楓慈溪入海口北岸的霞橋。宋代,楓亭港是興化重要貿易港口。民國17年,涵江林伯青重建秀嶼港碼頭後,楓亭港成為自秀嶼入仙遊海運的中轉站;民國28年,秀嶼港被日機炸燬,楓亭港成為莆仙南部的貿易港口。1980年,楓亭港區劃入湄洲灣航運建設的配套附屬港;1985年,開發牛頭灣為新港區,成為楓亭港區的主要口岸;1987年,建成牛頭灣港區500噸級泊位碼頭1座,作為秀嶼港的配套工程,至1991年,楓亭港區有霞橋、陡門、牛頭灣三個港口,霞橋、陡門兩碼頭是50噸級泊位,還有配套倉庫4個,牛頭灣至滄溪公路2.5公里。

莆田港各小港區

莆田港涵江港

涵江港 位於涵江市區。興起於唐代,宋時稱端明港,元代繼白湖、寧海兩港成為興化的主要口岸。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曾盛極一時;清代,三江口港興起,涵江港成為商業碼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涵江港的航運業務為三江口港所取代。港區有海岑前和新開河兩條港道,建有碼頭8個,共9個泊位,全長380米,有倉庫17座。

莆田港文甲港

文甲港 位於湄洲灣口北岸與平海灣交界處的忠門鎮文甲村,為湄洲島至大陸的渡口,碼頭以客運為主,有簡易碼頭1座,長54米,輪渡站房1座,用地面積300平方米。

莆田港宮下港

湄洲島宮下港 位於湄洲島宮下村,與文甲港隔海峽相望,為湄洲島通往文甲進入大陸的口岸,有簡易斜坡客運碼頭1座,長82米,交通船小碼頭1座,長28米。

莆田港江口港

江口港 位於萩蘆溪下游出海口的右岸,面對福清橋尾村,水域面積9萬平方米,有80米長的碼頭1座,泊位3個。

莆田港南日港

南日島港 位於南日島山初村,水域面積13.68萬平方米,有碼頭3處:萬隆客運碼頭,佔地面積310平方米;海軍新碼頭,佔地面積102平方米;坑口碼頭,佔地面積220平方米。

莆田港石城港

石城港 位於埭頭鎮東端石城村,港口有東際下碼頭(南碼頭)和後江碼頭(北碼頭)2座,均為客運碼頭,水域面積12萬平方米。

莆田港東潘港

東潘碼頭 位於平海灣頂西部的東潘村,有鹽運碼頭1座,長200米,泊位3個,水域面積3萬平方米。

莆田港前海港

前海港 位於東嶠鎮莆田鹽場內,為鹽場的食鹽運輸港之一。水域面積9000平方米,設有碼頭,利用自然海岸線進行裝卸作業。

莆田港後海港

後海港 位於東嶠鎮上塘村,為莆田鹽場惟一通往三江口的直線港,有石砌岸線長100米,1982年,興建後海圍墾工程後,後海港不再使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