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莆頭村

鎖定
莆頭,莆頭村,隸屬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湄洲灣秀嶼港所在地。“莆頭”、“莆尾”,有莆田從這裏開始之意。莆頭,古稱“莆口”,最早見於南朝陳天嘉五年(公元564年)史籍的第一個地名。4年後,陳光大二年(公元568年),莆田才開始置縣。
中文名
莆頭村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
電話區號
0594
地理位置
中國南部
方    言
閩南語
隸    屬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
莆頭古稱
“莆口”
發展沿革
莆頭遊氏祠堂 莆頭遊氏祠堂
莆頭能有莆田從這裏開始之稱,主要是因為湄洲灣秀嶼港是古代莆田對外交往的主要門户。 [1]  歷史上的湄洲灣,是福建省乃至中國東南地區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港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生活。秦漢以前,閩越旅居在這裏。三國之後,北方豪強、望族又帶領部屬南下。隋唐以後,北方移民又大量入閩,使湄洲灣區域進一步開發,海外貿易也隨着興起。宋代,特別是南宋,北方人為了逃避戰亂,繼續南遷,人口猛增,湄洲灣區域得到大規模開發。媽祖信仰產生了,且很快從湄洲區域傳播沿海各地。到了十一世紀,湄洲灣秀嶼港已相當繁榮。當時,莆田盛產的海鹽、茶葉、荔枝、蔗糖等,從秀嶼港運往北方及海外。
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擬建湄洲灣為中國東部六大漁港之一,但未能如願。1928年,秀嶼開港,重新建設寬3米、長60米的鋼筋混凝土碼頭泊位和佔地1600平方米的倉庫。1934年,英商萬噸輪首航秀嶼港裝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秀嶼港碼頭、倉庫被日軍炸燬。1944年,恢復了海上鹽運。
從解放後到二十世紀末,莆頭村的運輸船,由木航船發展到電機船。全村船隻最多時達到100多艘,運貨量最大的船隻達65噸,北行上海、鎮江,南行汕頭、潮州等地。運輸業繁忙了,村民收入增加了,多數人家淘汰了破舊的土坯房,新蓋了兩層磚瓦房或石條房。
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1983年,福建撤莆田地區改建莆田市,其主要理由是“開發湄洲灣”。因此,從歷史上看,湄洲灣秀嶼港這一方土地堪稱莆田的發祥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