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木樨狀黃耆

鎖定
草木樨狀黃耆(學名:Astragalus melilotoides Pall.)是豆科黃耆屬植物。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壯。莖直立或斜生,高30-50釐米,多分枝,具條稜,被白色短柔毛或近無毛。羽狀複葉有5-7片小葉,長1-3釐米;葉柄與葉軸近等長。總狀花序生多數花,稀疏;總花梗遠較葉長;花小;苞片小,披針形,長約1毫米。莢果寬倒卵狀球形或橢圓形,先端微凹;種子4-5顆,腎形,暗褐色,長約1毫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1] 
分佈於俄羅斯、蒙古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長江以北各省區。生於向陽山坡、路旁草地或草甸草地。 [1] 
草木樨狀黃耆可作為梁地打草場,是適宜乾旱寒冷地區種植及草場補播的優良豆科牧草之一。 [2]  全草入藥,苦,微寒;祛風濕,主洽風濕性關節疼痛, 四肢麻木。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草木樨狀黃耆
拉丁學名
Astragalus melilotoides Pall.
別    名
草木樨狀黃芪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薔薇目
亞    目
薔薇亞目
豆科
亞    科
蝶形花亞科
山羊豆族
亞    族
黃耆亞族
黃耆屬
亞    屬
黃耆亞屬
假草木樨組
草木樨狀黃耆
命名者及年代
Pall.,1776

草木樨狀黃耆形態特徵

草木樨狀黃耆
草木樨狀黃耆(6張)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壯。莖直立或斜生,高30-50釐米,多分枝,具條稜,被白色短柔毛或近無毛。羽狀複葉有5-7片小葉,長1-3釐米;葉柄與葉軸近等長;托葉離生,三角形或披針形,長1-1.5毫米;小葉長圓狀楔形或線狀長圓形,長7-20毫米,寬1.5-3毫米,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漸狹,具極短的柄,兩面均被白色細伏貼柔毛。
總狀花序生多數花,稀疏;總花梗遠較葉長;花小;苞片小,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梗長1-2毫米,連同花序軸均被白色短伏貼柔毛;花萼短鍾狀,長約1.5毫米,被白色短伏貼柔毛,萼齒三角形,較萼筒短;花冠白色或帶粉紅色,旗瓣近圓形或寬橢圓形,長約5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先端有不等的2裂或微凹,基部具短耳,瓣柄長約1毫米,龍骨瓣較翼瓣短,瓣片半月形,先端帶紫色,瓣柄長為瓣片的1/2;子房近無柄,無毛。莢果寬倒卵狀球形或橢圓形,先端微凹,具短喙,長2.5-3.5毫米,假2室,背部具稍深的溝,有橫紋;種子4-5顆,腎形,暗褐色,長約1毫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1] 

草木樨狀黃耆近種區別

據記載(植物分類學報18:368,1980)產於中國西藏東部和四川西部的洛隆黃耆(Astragalus lhorongensis P. C. Li et C. C. Ni)接近於該種,它與該種不同處在於小葉數目較多,莢果長圓形等。 [1] 

草木樨狀黃耆主要變種

細葉黃耆Astragalus melilotoides Pall. var. tenuis Ledeb.):植株多分枝,呈掃帚狀;小葉3片,稀5片,狹線形或絲狀,長10-15(17)毫米,寬約0.5毫米。分佈於俄羅斯、蒙古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長江以北各省區。生於向陽山坡、路旁草地或草甸草地。 [1] 

草木樨狀黃耆生長環境

草木樨狀黃耆為中旱生植物,適應性強,具有耐寒、抗旱、耐貧瘠、耐鹽、抗風沙的能力。草木樨狀黃耆是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的常見伴生植物,在個別地段可形成建羣羣落。多見於碎石質、礫質輕沙或沙壤質的山坡、山簏、丘陵坡地及河谷沖積平原鹽漬化的沙質土上或固定、半固定沙丘間的低地上。其野生種羣多以油蒿-草木樨狀黃耆+雜類草組成的羣落;有的在沙丘間灘地以草木樨狀黃耆+雜類草組成羣落。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容易自然恢復,可形成幾乎純羣落或混生羣落結構。 [2] 

草木樨狀黃耆分佈範圍

分佈於俄羅斯、蒙古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長江以北各省區, [1]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及東北、華北、黃土高原地區。 [2] 
草木樨狀黃耆 草木樨狀黃耆

草木樨狀黃耆繁殖方法

草木樨狀黃耆種子較小,播前需精細整地,有條件時施一定基肥,以利保苗和幼苗生長。由於種子硬實率較高,播前用砂石擦破種皮或用温水漫種均可。播種量7.5-11.5千克/公頃,播期可在早春墒情好的時候,也可在雨季搶種。條播行距20-30釐米,覆土1-2釐米,播後鎮壓,以利保墒。 [2] 

草木樨狀黃耆栽培技術

苗期生長緩慢,易受雜草抑制,因此注意及時防除雜草。有條件地區,在早春或刈割後灌溉施肥,可增加產量。適宜刈割期在始花期到盛花期。種子生產田,在生長後期要避免水肥過量,造成營養生長旺盛,影響結實和種子產量。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成熟後易落粒,因此要適時收種,一般在80%種子成熟時,即可收穫。收穫後置通風乾燥處貯藏。 [2] 

草木樨狀黃耆主要價值

飼料:草木樨狀黃耆適口性好,家畜四季均採食,尤以春秋為多。在營養期粗蛋白質和粗脂肪比開花期分別高65.9%和28.8%。開花以後植株粗纖維含量迅速增加,適口性變差,但駱駝四季喜食,為其抓膘牧草。可作為梁地打草場,是適宜乾旱寒冷地區種植及草場補播的優良豆科牧草之一。 [2] 
藥用:全草入藥,苦,微寒;祛風濕,主洽風濕性關節疼痛, 四肢麻木。 [3] 
參考資料
  • 1.    草木樨狀黃耆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石鳳翎,王明玖,王建光編著.豆科牧草栽培[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03,第206-208頁
  • 3.    青海醫學院.青海省中草藥野外辨認手冊[M],青海醫學院中醫教研組,1977年,第97頁
  • 4.    草木樨狀黃耆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