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廬亭

鎖定
草蘆亭位於襄陽市隆中風景區內三顧堂後坡上方,呈六角形,雙層飛檐,碧柱紅瓦,亭中一塊大石碑上刻有“草蘆”兩個大字,字體蒼勁端莊,是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原址上所立。
此處本為諸葛亮隱居時住宅的讀書室,明襄簡王朱見淑迷信風水,意將此古蹟霸佔為自己的陵墓。李自成起義後,把陵墓建築搗毀,但土墳仍在。後人在墓邊修了這個草廬亭,表達對前賢孔明的景仰與懷念。
中文名
草廬亭
建造時間
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
所在位置
襄陽市隆中風景區內

草廬亭歷史沿革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説:“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這段話中所説的“草廬”,其廬址就在現草廬亭處。
史載,諸葛亮離開草廬後,其弟諸葛均也離開隆中,仕官在外。據《襄陽記》記載:諸葛亮走後,“嗣有董家居此宅,因董家衰殄滅亡,後人不敢復憩焉。”此後,故居無人管理。時至西晉永興年間,鎮南將軍劉弘和長史李興至隆中觀亮故宅,卻“覿爾故墟”。西晉以後,隨着諸葛亮聲望的不斷提高和對諸葛亮紀念活動的增加,隆中諸葛草廬又得以恢復。紀念他的武侯祠等建築相繼興建。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朱見淑襲封襄王(襄簡王)。他迷信風水,“慕隆中山佳奇,擇為墳地,”封山驅民,大 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築,碑刻石銘,蕩然無存,這是諸葛亮離開隆中後一千二百多年諸葛草廬遭到的最大浩劫。
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暫理襄陽府事的光化王朱祐櫍奏請明朝廷批准,將諸葛草廬遷到今武侯祠下面五十米處,距草廬原址(即襄王陵)二百米左右。
明朝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楨和他的上司閻芹宣等,見諸葛草廬水浸蟲蠹,早已傾毀圮殘,風雨飄搖,於是就在東山窪裏重建了草廬。
明思宗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攻下襄陽。1643年4月,闖王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起義軍殺藩王,同時挖掘了那個迷信風水的襄簡王朱見淑的墳墓,為隆中諸葛草廬的恢復創造了條件。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鄖襄觀察使趙宏恩到隆中尋草廬故址,但見亂草牽衣,斷碑卧水,一片衰敗景象,於是就在襄簡王陵墓旁建了一個草亭,作為草廬的紀念。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襄陽府事尹會一在趙宏恩的支持下,改建了草廬,即1984年改建為卧龍深處的野雲庵。
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到隆中,見祠宇荒落,草廬無存,邑志所記諸名勝,淹沒不可辨認,於是在所謂草廬故址,依山為屋,修復“卧龍深處”。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兵備使者劉保林在今三顧堂與武侯祠之間也建過草廬。 [2] 

草廬亭隆中-草廬遺址

草廬亭位於隆中山畔,是諸葛亮十七歲至二十七歲居住房子的象徵性建築。這裏背山向谷,周圍竹芭松茂,環境幽勝。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説:“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指的就是此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省人民政府和襄陽地區、襄陽市人民政府曾於1954年、1957年、1964年、1979年多次對草廬亭進行過維修。草廬亭現為雙層六角亭,有木梯通二層,門額題“草廬遺址”四字,門兩邊的石柱上刻有“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對聯,對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作了高度評價。 [1] 

草廬亭地理位置

草廬亭
參考資料
  • 1.    草廬亭 
  • 2.    於襄生.隆中志新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