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輪斑病

鎖定
茶輪斑病是由茶擬盤多毛孢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該病主要為害茶的葉片和新梢,一般發生在成葉和老葉上,常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為不明顯的黃褐色小點,逐漸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形大斑,由褐色發展成灰白色,並有褐色相間的同心輪紋,病斑上生有許多黑色小點。 [4] 
茶輪斑病是常見的成葉、老葉病害,在中國各大茶區都有分佈。該病可造成被害葉片大量脱落,並引起枯梢,致使樹勢衰弱,產量下降。 [2] 
茶輪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加強茶園管理;當發病率超過15%以上時,還需要進行噴藥防控。 [2] 
中文名
茶輪斑病
別    名
茶梢枯死病 [1] 
病    原
茶擬盤多毛孢
為害作物
為害部位
葉片、新梢

茶輪斑病病原特徵

茶擬盤多毛孢 茶擬盤多毛孢
茶輪斑病病原為茶擬盤多毛孢(學名:Pestalotiopsis theae (Sawada) Steyaert),屬半知菌亞門盤多毛孢屬真菌。病斑上的黑色小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盤,直徑120-180微米,病部濃黑色小粒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其上生分生孢子梗,無色,絲狀。分生孢子紡錘形,4個分隔,5個細胞,中間3個細胞黃褐色或暗褐色,兩端細胞小而無色,頂端細胞生有3-5根刺毛,無色。初埋生在表皮下柵欄組織間,後突破錶皮外露。分生孢子梗叢生,圓柱形。分生孢子紡錘形,多具4個隔膜,大小(20-30)微米×(6-8)微米,孢子頂部細胞具附屬絲3根,基部粗,向上漸細,頂端結狀膨大。該病原菌是中國茶輪斑病病原的優勢種,此外還有8種。 [1] 
圖注:1.分生孢子盤;2.未成熟分生孢子;3.成熟的分生孢子;4.分生孢子萌發。 [1] 

茶輪斑病為害症狀

茶輪斑病主要為害茶的葉片和新梢。葉片染病嫩葉、成葉、老葉均見發病,先在葉尖或葉緣上生出黃綠色小病斑,後擴展為圓形至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大病斑,成葉和老葉上的病斑具明顯的同心輪紋,後期病斑中間變成灰白色,濕度大出現呈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子實體。嫩葉染病時從葉尖向葉緣漸變黑褐色,病斑不整齊,焦枯狀,病斑正面散生煤污狀小點,病斑上沒有輪紋,病斑多時常相互融合致葉片大部分佈滿褐色枯斑。嫩梢染病尖端先發病,後變黑枯死,繼續向下擴展引致枝枯,發生嚴重時葉片大量脱落或扦插苗成片死亡。 [1]  [3] 
茶輪斑病

茶輪斑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葉或病梢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從茶樹嫩葉或成葉傷口處入侵,經7-14天潛育引起發病,產生新病斑,濕度大時形成子實體,釋放出成熟了解子借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1] 

茶輪斑病流行規律

茶輪斑病屬高温高濕型病害,高温高温條件適於發病。氣温25-28℃,相對濕度85-87%利於發病。夏、秋兩季發生重。生產上捋采、機械採茶、修剪、夏季扦插苗及茶樹害蟲多的茶園易發病。茶園排水不良,栽植過密的扦插苗圃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鳳凰水仙、湘波綠、雲南大葉種易發病。 [1] 

茶輪斑病防治方法

  • 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選用龍井長葉、藤茶、茵香茶、毛蟹等較抗病或耐病品種。 [1] 
  • 茶園管理:加強茶園管理,防止捋采或強採,千方百計減少傷口。機採、修剪、發現害蟲後及時噴灑殺菌劑和殺蟲劑預防病菌入侵。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可減輕發病。 [1] 
  • 噴藥防控:當發病率超過15%以上時,應噴藥防控。可選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安全間隔期7天),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2000倍液(安全間隔期7天),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安全間隔期10天)等殺菌劑。非採摘期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防治,秋季結束後噴霧45%石硫合劑100倍液,或99%礦物油乳油100倍液,抑制病害的蔓延和浸染。 [2] 
參考資料
  • 1.    呂佩珂 等.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 下.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01:619-620
  • 2.    呂立哲,趙豐華.茶樹病蟲害識別及綠色防控.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8.04:6-7
  • 3.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2:330
  • 4.    方中達.中國農業植物病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