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褐色葉斑病

鎖定
茶褐色葉斑病是由一種茶尾孢菌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該病多發於茶樹中上部的老葉上,每年春、秋兩季危害居多;多從葉片邊緣發病,為褐色小斑,後擴大至半徑為0.7釐米左右的半圓形病斑,病色始終為褐色,斑點邊片後形成大的褐斑。 [1] 
茶褐色葉斑病一旦大面積發生,危害較大。如果茶樹感染較重,則整株茶樹的產量將降七至九成。茶葉減產導致茶農經濟收入直接下降,再加上茶葉品質不佳,市場價格受到影響,同樣導致茶農經濟效益下降。 [1] 
茶褐色葉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擇抗病品種、精細化管理栽培、及時調整種植結構以及及時進行田園清潔。雖然茶葉病蟲害防治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但針對褐色葉斑病的致病菌為半知真菌的特殊性,化學藥物進行茶褐色葉斑病防治仍為重要的防治策略。 [1] 
中文名
茶褐色葉斑病
別    名
茶褐色葉斑病
病    原
一種茶尾孢菌
為害作物
為害部位
葉片

茶褐色葉斑病病原特徵

病原 病原
茶褐色葉斑病病原為一種茶尾孢菌(學名:Cercospora sp.),與茶圓赤星病病原菌同屬不同種,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斑上的黴點,是病原菌子座和分生孢子梗叢。子座球形至近球形,直徑40-100微米。分生孢子梗叢長在表皮下的子座上,分生孢子梗單條,直或稍彎曲,大小(12-75)微米×(2-3)微米。分生孢子鞭狀,基部粗,頂端漸細,無色至淺灰色,大小(40-92)微米×(3-5)微米,具隔4-10個,孢子成熟後分隔明顯。 [3] 
圖注:1.病葉橫斷面;2.菌絲塊和分生孢子梗;3.分生孢子。 [3] 

茶褐色葉斑病為害症狀

茶褐色葉斑病多發於茶樹中上部的老葉上(茶樹中上部先發病,下部葉片發病機率較小),每年春、秋兩季危害居多。多從葉片邊緣發病,為褐色小斑,後擴大至半徑為0.7釐米左右的半圓形病斑,病色始終為褐色。斑點邊片後形成大的褐斑。病葉病健交界處不明顯。與凍害有些相似,但其明顯不同是受害後期病部出現黑黴層,葉背部斑色淺,呈黃褐色。該病發生後,輕者導致葉片顏色不均,綠葉中夾雜着褐色小圓斑,影響茶葉色澤和外觀形狀;重症葉具有易脱落的特性,往往導致茶葉減少。 [1] 
茶褐色葉斑病

茶褐色葉斑病分佈範圍

茶褐色葉斑病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安徽、江蘇、浙江、湖南、貴州、四川、雲南、廣東、台灣等省。 [2] 

茶褐色葉斑病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絲塊在樹上病葉或土表落葉中越冬,翌年早春適宜條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藉助風力或雨水傳播,侵染葉片,約經5天后出現新病斑,如此反覆再侵染。 [2] 

茶褐色葉斑病流行規律

茶褐色葉斑病屬低温高濕性病害,全年以晚秋和早春(11月至次年3月)發生較多。茶樹遭受凍害、缺肥或過度採摘致使樹勢衰弱的情況下,易受感染。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茶園,有利於發病。 [4] 

茶褐色葉斑病防治方法

茶褐色葉斑病農業防治

抗病品種的選擇:茶葉不同品種對於褐色葉斑病的抗性表現直接關係到茶葉的產量,由於茶褐色葉斑病主要發生於低温高濕條件下,因此,可以選擇在低温高濕條件具有較強耐受性的品種進行栽培,如綠茶中的眉佔(又稱梅佔)、福雲系列、毛蟹等品種,烏龍茶(青茶)有鐵觀音、黃觀音等品種。這些品種除了具有較強的抗病性外,產量高,茶質好,而且特別適合本地區種植。通過茶樹的自身抗性,對茶褐色葉斑病進行預防。即使發病,其危害程度也不會很高,從而能夠降低茶農的損失。茶樹抗病品種選擇時,最好到當地正規的茶苗苗圃引進,以保證品種純正,無退化現象。 [1] 
精細化管理栽培:茶褐色葉斑病的發病條件是温度偏低,濕度偏高。於早春和晚秋季為發病高峯期,對這些發病條件進行精細化管理與控制,能夠有效的降低茶褐色葉斑病的發病機率和危害程度。褐色葉斑病的致病真菌不耐高温,因此,春秋兩季,可以採取扣棚措施進行茶園提温,將温度控制到30℃左右可有效降低發病率。並且適當降低澆灌,將園內積水及時排出茶園。另外,一定要做好越冬茶樹的營養供應和控制好越冬前的採摘比例,使茶樹處於健壯的生長態勢之中。一定要邊採邊養,邊養邊防。秋季除了上述控制技術外,還要適當進行肥力的補充,加強茶樹的越冬營養儲備,提高茶樹自身對褐色葉斑病致病真菌的抗性,降低真菌的感染率和發病率。最好是應用特製的有機肥,即將酵素菌與農家有機肥進行混合漚制,讓茶樹得到充足持續的營養供應。 [1] 
種植結構調整:對於茶園茶褐色葉斑病多發區,進行科學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即進行退茶還耕。退茶還耕主要適用於茶葉生產易受病蟲害侵襲的茶種植區。尤其是茶褐色葉斑病大片發生,連年發生的茶種植區,更應該從種植結構的調整方向入手,從根本上解決茶尾孢屬真菌的危害問題,從而保證其它茶樹正常生長,降低農藥使用率,為綠色茶葉生產,為優質安全茶葉生產開闢道路。 [1] 
田園清潔:及時修剪病死枝葉,收集病落葉,同時將出現黴層的病葉進行集中銷燬降低其進一步感染其它部位或是其它茶樹的機率。利用黑光燈對害蟲進行誘殺,將害蟲遷移或取食傳染的路徑進行封堵,以降低其它茶園或茶樹的感染危害。採取遮雨遮風措施,將真菌孢子隨風或雨漂移的可能性進行控制,從而降低其繼續危害茶園。另外,茶園一定要注意防凍,因此凍害發生後,茶樹的生理機能下降,抗性降低,感染尾孢屬真菌產生茶褐色葉斑病的機率大大提升。因此,一定不能大意,要做好茶園防凍措施。 [1] 

茶褐色葉斑病化學防治

化學藥物防治:雖然茶葉病蟲害防治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但針對褐色葉斑病的致病菌為半知真菌的特殊性,化學藥物進行茶褐色葉斑病防治仍為重要的防治策略。但是在選擇上要以低毒、低殘留、無重金屬離子等為擇藥原則。藥劑的發展較快,針對茶褐色葉斑病的特性,藥劑分保護型藥劑、消滅型藥劑和治療型藥劑3種。保護型藥劑如液爾多液等,其搭配比例為1:1:200倍液,應用時,要在茶樹易發病前期進行噴施,在茶葉老葉和成葉上形成一種銅製劑保護層,尾孢屬真菌正常萌發受限,從而達到防治的目的。消滅型藥劑如鏽靈,主要作用是抵制真菌不能產生孢子,使之無法繼續危害茶樹,達到茶褐色葉斑病的防治效果。真菌沒有孢子,就等於種子沒有胚芽一樣,不能進行繼續生活,自然就不能繼續危害同株茶樹。治療型藥劑如甲基託布津,可以將發病真菌的菌絲進行消融,從而達到抑制真菌繼續蔓延的效果。春季採摘前或早春、晚秋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含量的可濕性粉劑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或50%含量的可濕性粉劑苯菌靈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也可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12%含量的乳油製劑綠乳銅600倍液噴施。夏季少雨時節採用50%含量的可濕性粉劑苯菌靈1500倍液噴施,或36%含量的懸浮劑甲基硫菌靈600倍液噴施。 [1] 
參考資料
  • 1.    吳華成. 茶葉褐色葉斑病的綜合防治技術[J]. 農業與技術, 2015, (16):113-114.
  • 2.    陳雪芬.茶樹病蟲害防治.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09:23
  • 3.    呂佩珂 等.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 下.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01:617-618
  • 4.    周鐵峯,餘繼忠,胡新光.茶葉病蟲害防治原色圖譜.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