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腹鳴角鴞

鎖定
茶腹鳴角鴞(學名:Megascops watsonii)是鴟鴞科、鳴角鴞屬的一種貓頭鷹。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形態,腹部底色為棕褐色,有白色斑紋,黑條較少且較寬。亞馬遜南部亞種腹部的底色較淺,白色斑紋更廣泛,從胸部延伸到尾部下部。隱蔽體和黑色斑紋更細、數量更多,呈現出蠕蟲狀的外觀,而在指名亞種中則完全不存在或不太發達。
棲息於低地雨林的內部,有時也出現在空地的邊緣。亞馬遜南部亞種通常更喜歡與水接觸,並且發現於河流附近。通常有較低的灌木叢。以從低地捕獲的昆蟲和地面脊椎動物為食。分佈於南美洲,包括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等國。
中文名
茶腹鳴角鴞
拉丁學名
Megascops watsonii
別    名
沃森角鴞
外文名
Tawny-bellied Screech-owl, Tawny-bellied Screech Owl, Tawny-bellied Screech-Owl
同義學名
Otus watsonii Stotz et al. (1996)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鳴角鴞屬
茶腹鳴角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Cassin, 1848)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3] 

茶腹鳴角鴞動物學史

茶腹鳴角鴞由美國鳥類學家約翰·卡辛(John Cassin)於1849年描述,並被賦予二項式名稱"Ephialtes watsonii"。後來它被歸入角鴞屬(Otus),最後作為新大陸的成員從角鴞屬被轉移到鳴角鴞屬(Megascops)。 [4] 
黃腹鳴角鴞作為複雜物種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聖瑪爾塔鳴角鴞(M. gilesi)、厄瓜多爾鳴角鴞(M. roboratus)、黑頂鳴角鴞(M. atricapilla),或許還有其他種類。未描述的物種。已識別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Megascops watsonii watsonii)和亞馬遜南部亞種(Megascops watsonii usta)。後者有時也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物種。 [4] 

茶腹鳴角鴞形態特徵

茶腹鳴角鴞體長21-24釐米,115-155克。這種中型貓頭鷹的顏色相對較深,上半身呈深灰棕色,上面有淺色小斑點,因此它的下頦呈現出灰塵或胡椒色的外觀。白色斑紋相對較長且顏色較深。上胸部呈現深色,帶有或多或少的淺色蠕蟲紋。其餘下體深褐色或鏽色,有縱紋、橫紋或細蠕蟲紋。胸部和腹部中央呈赭褐色,花紋較少。跗骨長至腳底。虹膜顏色從黃琥珀色到棕橙色不等。 [5] 
該物種的二個亞種儘管外觀非常相似,但亞馬遜南部亞種體型稍大,在23-24釐米之間,而指名亞種的體長是19-22釐米。南部亞種的頭頂部有鏽跡,頂冠顏色更深、更濃。底面有較明顯的縱向條紋。腹部較紅,蠕蟲紋較多。該亞種主要分佈在亞馬遜南部,但在當地與北部同伴共存。 [5] 
茶腹鳴角鴞

茶腹鳴角鴞棲息環境

茶腹鳴角鴞經常出沒於低地雨林、古老的原始森林和已經達到良好成熟階段的次生林的內部。偶爾出現在空地和樹木繁茂的地區邊緣。居住在秘魯和亞馬遜南部(usta)的種羣也佔據了水道沿岸剩餘的森林。它們最喜歡居住的地方是樹的較低層,通常出現在距離地面不到30米的地方。它們甚至會下到地面或灌木叢中。生活的海拔不超過800米。 [1]  [5] 

茶腹鳴角鴞生活習性

茶腹鳴角鴞行為

茶腹鳴角鴞是夜間活動的物種,但有時它們在黃昏前或在委內瑞拉黎明前就開始鳴唱。該物種的行為與其他鳴角鴞類似,但它們通常更喜歡森林內部,在那裏它們經常出沒於較低的高度,並且很少上到距地面10米以上的地方。北方種羣在樹上爬得稍高,但不超過樹幹高度的一半。當茶腹鳴角鴞在日出前開始鳴唱時,它們能夠在同一個棲息地盤旋很長時間。 [5] 

茶腹鳴角鴞聲音

就雄性而言,主調是一長串有規律的“或”音符,以快節奏發出,持續約20秒或更長時間。它開始緩慢,音量逐漸增大,然後逐漸消失,聽起來像“bouboubouboubouboubou”。這首曲與厄瓜多爾鳴角鴞的歌非常相似。南方亞種的聲調稍微微妙一些:同樣的開頭,同樣的音量上升,但結尾的音符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平息。第二首鳴唱更短,更生澀。在黃昏時進行,而主調曲則在夜間製作。雌性的聲音比它的伴侶更高。 [5] 

茶腹鳴角鴞食性

茶腹鳴角鴞的食物種類不多,主要吃昆蟲和其他種類的節肢動物。有時,它們也會吃小型脊椎動物和骨骼動物。 [5] 

茶腹鳴角鴞分佈範圍

分佈於南美洲,包括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法屬圭亞那、圭亞那、秘魯、蘇里南和委內瑞拉。 [1] 
茶腹鳴角鴞分佈圖 茶腹鳴角鴞分佈圖 [1]

茶腹鳴角鴞繁殖方式

茶腹鳴角鴞在被其他物種遺棄的天然樹洞或樹洞中築巢。其繁殖生態學與同屬的所有其他物種相似。一雄一雌制,但交配關係不是很牢固,通常在第一年後結束。築巢季節發生在4-5月。每窩產2-4枚卵,雌性獨自孵化大約26天。在這段時間裏,除了黃昏和黎明前的幾個罕見時刻外,雌鳥一直待在巢裏,由它的伴侶為自己提供食物。當幼鳥們一兩週大、不再需要如此細心的照顧時,雌鳥就和雄鳥一起捕食了。幼鳥最初表現出很少的飛行能力,因此它們不會遠離巢穴。離巢後的一週,父母非常細心。兩三週後,幼鳥開始捕食昆蟲,然後,它們會繼續向父母索取微薄的食物,父母會照顧幼鳥至少4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 [5-6] 

茶腹鳴角鴞亞種分化

茶腹鳴角鴞(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茶腹鳴角鴞亞馬遜南部亞種
Megascops watsonii usta
(P. L. Sclater, 1858)
2
茶腹鳴角鴞指名亞種
Megascops watsonii watsonii
(Cassin, 1849)
[2] 

茶腹鳴角鴞保護現狀

茶腹鳴角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1] 

茶腹鳴角鴞種羣現狀

茶腹鳴角鴞的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被描述為“常見”(Stotz et al.1996年)。由於它的棲息地似乎僅限於森林,因此它面臨的主要威脅很可能主要是其棲息地的破壞。 [1]  [5] 
趨勢論證:根據亞馬遜森林砍伐模型(Soares-Filho等人,2006年;Bird等人,2011年),該物種在三代(21年)的時間裏,可能會失去其分佈範圍內15.2-19.7%的適宜棲息地。因此,在三代繼中,其下降幅度可能小於25%。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