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湯

(天津茶湯)

鎖定
天津茶湯起源於明朝末年 [1]  ,因用水衝熟,如沏茶一般(並不是用茶葉),故名茶湯,天津茶湯特點為色澤粉紅、質地細膩、香甜潤口。茶湯在天津鼓樓、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等處,常能見到用奇特的龍嘴大銅壺沖茶湯賣的情景,這是頗具民俗特色、十分引人注目的場面。
中文名
天津茶湯
別    名
龍嘴大碗茶
主要原料
糜子面,紅糖,白糖,芝麻,花生,瓜子仁,青絲紅絲
主要食用功效
消食,止血涼血

茶湯茶湯起源

明朝初年,(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北京之後,設光祿寺為禮儀祭拜之地,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祿寺研製了一個以稷(小米)為基底的粥,命名為茶湯。在祭祀拜天之時,賜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 [2]  後逐漸列入明朝宮廷小吃,有時謠為證:"翰林院文章,太醫院藥方。光祿寺茶湯,武庫司刀槍。"文武或藥食並列,而食推茶湯,可見其風靡朝野,膾炙入口。因用熱水衝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湯。茶湯主要有山東茶湯和北京茶湯,北京茶湯因用龍頭嘴的壺衝治,又叫龍茶。茶湯更是北京的傳統風味小吃,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北京正宗的茶湯,有“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
後來,由於歷史動遷的原因,茶湯於明末傳入天津,並在天津生根發芽,“楊巴茶湯”更是憑藉楊巴的一張好嘴,將天津茶湯發揚光大。 [3]  在天津鼓樓、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等處,冒着熱氣的龍嘴大銅壺依然熠熠生輝,招攬八方來客。 [1] 

茶湯飲食文化

看過《四世同堂》電視劇的觀眾,都會記得齊老太爺到地攤上買兔兒爺的場面,其中有一鏡頭,就是賣茶湯的在吆喝。一把大茶湯壺冒着熱氣,大銅壺金光鋥亮,壺身鑄有游龍,壺嘴是一個龍頭的造型,龍頭上面繫着兩朵絲絨花球,顯示它的古雅。大銅壺肚膛內點煤炭,沿着肚膛盛水,茶湯就用燒得滾開的水直接衝入放有茶湯原料的碗內。盛水的大銅壺有40公斤重,沖茶湯的手藝人不僅要有勁,而且要有熟練的技巧,否則茶湯衝不好,還要被燙傷。一般都掌握不好,因此需要下大功夫練。清宮光祿寺的御膳房內就列有茶湯。 沖茶湯要技術,茶湯原料也很講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內,用熱水調勻,然後用銅壺的開水衝入碗內衝熟,撒上一層紅糖,中間放一撮白糖。它的質量要求是,衝得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立即下墜,掛在碗邊,用手拍動,鬆軟抖動,不能從碗內掉下。茶湯供應,似乎還達不到這個標準。原因在於沒有或買不到真正的糜子。糜子屬禾本植物,屬黍類的黍稷型。糜子是中國最古老的五穀之一,也稱穄,穄子,赤黍。《呂氏春秋·本味》載:“飯之美者……陽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倉頡篇》説:“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關西謂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黃,磨粉可作糕。中醫認為其味甘,微寒,可止瀉,利煩渴,除熱,治咳,逆上氣。穄也就是糜子,由於產量低,種植不多,故市場供應甚少 [4] 
茶湯除用糜子外,還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為原料,但質量不如用糜子好。兒童喜食茶湯。《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為證:“大銅壺裏熾煤柴,白水清湯滾滾開。一碗衝來能果腹,香甜最好飽嬰孩。”並附註稱:“茶湯有擺攤者,有挑擔者,其唯一之標識,則大銅壺是也。此物尚甜,鹹食者殊不見,小兒多喜食之。”茶湯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還能品嚐到真正新糜子面為原料的茶湯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