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范曄評傳

鎖定
《范曄評傳》是瞿林東等創作的評傳,首次出版於2006年7月。 [1] 
該書尋繹范曄走過的人生之路,探尋範嘩的思想空間。在作者看來,范曄以多才多藝為世所重,然其性格狂傲不羈,終為他人所利用,墮入政治陷阱,釀成人生悲劇。他一生的重大成就,是撰寫了《後漢書》。范曄以“縱放”的筆勢撰寫的史論,綜括東漢皇朝興衰,並對影響東漢歷史的重大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認識。 [1]  [4] 
作品名稱
范曄評傳
作    者
瞿林東等
文學體裁
評傳
字    數
337千字
首版時間
2006年7月

范曄評傳內容簡介

該書講述了范曄的時代、家世、仕途的悲劇,勾畫其性情肖像,迴應有關范曄“謀反”致禍的多種説法,提出自己的分析;講述范曄撰述《後漢書》的心路歷程,分析《後漢書》的內容和結構、流傳和影響,以史學思想、歷史思想、政治思想、民族思想、倫理思想為重點,闡述了范曄的思想面貌及其價值。 [1]  [4] 

范曄評傳作品目錄

第一章 時代與家世
第二章 仕途的悲劇
第三章 撰寫《後漢書》
第四章 史學思想:“以意為主”和追求“自得”
一、桓玄之變與晉、宋更迭
二、東晉、南朝撰史之風
三、晉、宋之際的範氏家族
一、坎坷的仕途
二、墮入政治陷阱
三、人生悲劇
一、范曄以前的東漢史撰述
二、《後漢書》的內容和結構
三、《後漢書》的流傳和影響
一、“以意為主,以文傳意”
二、歷史撰述與“正一代得失”
三、“整理”史事與類從人物
四、史論與史家的“精意深旨”
第五章 歷史思想:樸素唯物的傾向
第六章 政治思想:政治統治的方略及得失
第七章 民族思想:進步的民族觀與民族史觀
第八章 倫理思想:社會秩序的精神尺度
一、“天下決無佛鬼”
二、慎言天道,看重人事和信順
三、指陳歷史形勢,綜括皇朝興衰
四、社會歷史與人物評價
一、歷史機運與政治統治
二、寬厚為政與張弛之道
三、人才的選拔與安置
四、剖析外戚與宦官的政治弊端
一、自覺的民族史撰述意識
二、民族關係與政治大一統觀念
三、積極的民族歷史與民族差異的認識
四、“懷柔”與“王化”的民族政策理念
一、道德與社會
二、重倫理與貴德義
三、“忠”和“義”的辯證認識
四、重名節
五、“正心”與“誠意”的修身之道 [1] 

范曄評傳成書過程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由匡亞明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由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總計200部、6000餘萬字,是南京大學文科重要的標誌性工程,凝聚了當代一批學有所長專家的集體智慧。叢書的學術顧問包括丁光訓、王元化、安子介、趙樸初、馮友蘭、張岱年、楊向奎、任繼愈、蘇步青、程千帆、杜維明等數十位學者。他們與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共同研討,從2500年曆史長河中選取了270多位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作為傳主,從整體組合上奠定了中華民族傑出人物思想研究的格局。2006年,該叢書全部編撰完成,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范曄評傳》即該叢書中的一本。 [2] 

范曄評傳作品鑑賞

在作者看來,“性格決定命運”,對於范曄,《范曄評傳》勾畫的是這樣的性情肖像:出身貴族,卻為庶出;博學多才,卻恃才傲物,“行己任懷”,不拘小節。看到《范曄評傳》這樣的描畫,讀者似乎可以觸摸到范曄思想的脈搏了:貴族的血統和政治情懷,決定了范曄與那個時代政治的密切的聯繫;庶出的身份及在世族社會所面臨的壓力,為範嘩的異端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至於博學多才和“行己任懷”、追求自得之學,則昭示範譁在有可能取得巨大學術成就的同時,在政治上既不甘寂寞又不諳政治旋渦的詭譎,招致殺身之禍命運的可能。對於范曄“謀反”一事,作者通過對范曄經歷的回顧和對各種説法的辨析,提出以下看法。第一,“孔熙先、謝綜等策劃擁立彭城王義康一事,從當時的政治觀念、倫理觀念來看,其性質自應被視為‘謀逆’‘謀反’;對此,必須充分考慮到當時的歷史條件”。第二,“所謂擁立矛盾、內外不協,這在中國歷史上的最高統治集團中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其核心是皇位繼承和權力分配”,“與此有關的枝節問題,不過是表面現象而已,不應作為本質問題看待”。第三,“對於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雙方的是非判斷,尤其是關於腐朽與進步的論點,當用充分的歷史事實作為根據”。“因此,對於宋文帝與劉義康雙方的評論,不能超出其本來意義上的限度。”第四,范曄與此次“謀逆”事件有直接牽連是歷史事實,不應視為他人“誣告”,但范曄絕不是首謀。對於這件事的不符合事實的錯誤記載,應必須予以澄清。第五,范曄之所以陷入元嘉二十二年事件,有客觀原因,但是從主觀方面講,范曄本身的弱點,也使他難辭其咎。這種分析,相較以往的一些觀點,應該説是更為全面,也更為客觀。
聯綴上述內容,讀者也在獲得范曄思想發生語境之認識的同時。循此獲得了由外而內,逐漸進入範嘩的思想空間——對於現實政治的困惑,使充滿政治情懷卻不能一展抱負的範譁轉向了歷史;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范曄又把自己的異端編織到對歷史的“整理”之中。在《後漢書》的自序中,範譁曾與大史學家班固作比較,認為自己的《後漢書》雖“博贍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把自己歷史撰述的重心。置於對史事的“整理”上,作為史學家的範譁自有他的難處。與“前四史”中其他三部史書的撰寫情況不同,範譁生活的時代,距離東漢王朝的滅亡,已近200年了,這期間,根據歷史記載和後人的研究,先後已有十幾種後漢史即東漢史著作問世。其中既有紀傳體,也有編年體,而且它們在範譁所處的時代,大多可以見到。在這種情況下,範譁撰著《後漢書》,實際也只能是依據前人和同時代人的著作予以整理和重編。而《范曄評傳》的作者,也正是通過對範譁以“整理”的形式建構的歷史世界的詳細分析,向讀者展現出范曄的思想空間——既包括範嘩的史學思想空間,也包括範嘩的歷史思想空間。 [4] 

范曄評傳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范曄評傳》
2006年7月
南京大學出版社
7-305-04699-X [1] 

范曄評傳作者簡介

瞿林東,男,1937年12月出生於安徽省肥東縣。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任,《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主編。1959年畢業於南京市第一中學,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1964年—1967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中國史學史專業研究生。1968年—1981年執教於內蒙古民族師範學院(現為內蒙古民族大學),任講師、副教授。1981年調至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工作。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