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齋記

鎖定
《苦齋記》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劉基散文 作品。這是作者為朋友章溢的書齋所作的記。文章着眼一個“苦”字,書齋不僅位處苦地,而且連四周的動植物都具苦性,在無往而不苦之中,主人卻樂在其中。最後揭示原因,説明苦樂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樂,具有辯證的觀點,並在更深一層上説明了命名“苦齋”的深意。全文內容層層推進,結構前呼後應,文學手段靈活多樣,筆調深沉,語言雋永,風格古樸,體短意長。
作品名稱
苦齋記
作    者
劉基
創作年代
元末明初
出    處
誠意伯文集
作品體裁
散文

苦齋記作品原文

苦齋記創作背景

元朝末年,劉基和宋濂、章溢、葉琛結廬匡山,世稱“浙西四賢”,他們在此著書立説,關注民生。劉基在匡山駐留較長時間,賦有大量詩文,《苦齋記》就是在匡山時章溢請劉基寫的書齋記。 [2-3] 

苦齋記作品鑑賞

苦齋記整體賞析

《苦齋記》是一篇描述山川景物人事的雜記文。此文中作者以深沉的筆調、古樸的藝術風格描寫了章溢隱居之室的結構、地理位置、人物活動環境及其言行,並運用多種文學手段淋滴盡致地表現章溢“以苦為樂,樂於吃苦”的情操志趣。
文章標題的詞頭是一個“苦”字。第一自然段,開筆緊扣“苦”字,交代了“苦”的主人,點明瞭“苦寄”的簡,繼而詳寫了苦齋的惡劣環境。第二自然段,緊接上文進一步具體述寫草木、菜果、蜜、魚等物之苦。這是以實物進行側面暗示“苦齋”命名的由來。第三自然段,追敍了創建“苦齋”的原由、經過以及章溢在苦齋生活的概況,從而表現他的苦樂志趣。第四自然段,通過記章溢個性化的語言,揭示創建“苦齋”的思想根源。第五自然段,總結一筆,點明《苦齋記》的由來,既照應了標題又照應了文章開頭。《苦齋記》的行文內容緊扣一個“苦”字,層層推進地照應了標題;首與尾珠聯璧合,前呼後應。
文章運用了烘托的側面描寫手法。第一自然段,開筆以極簡的語言引出人物(章溢)並點示了其隱居生活的具體地點(苦齋)。作者不是順筆從正面去描寫人物,而是把苦齋作為立足點,略寫一筆後,再由近及遠地詳寫了苦齋生活的自然環境:匡山“四面峭壁拔起,巖嶙皆蒼石,岸外而臼中”。先給人以險惡偏僻的感覺。接着寫:“其下惟白雲,其上多北風。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又給人以貧瘠,生活其間一定很苦的感覺。實際上,上述的自然環塊描寫從側面間接地烘托出章溢形象,表現了其“樂於吃苦,吃苦為樂”的情操志趣。
這篇文章白描手法的運用很有特色。從寫法上着眼,白描是以敍述進行描寫的一種技法,很難找出兩者的嚴格區別。文章第三自然段是運用白描手法的典型例子。此段開頭一句,交代了章溢創“苦齋”的由來。“遠”與“窊”點明“苦齋”的偏僻位置;“惟”與“樂”,突現了人物的興趣;“晨昏”説明遊山的辛苦。接着緊扣“苦與樂”來寫:“啓隕籜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實。”生活太清苦了,然而卻苦中尋樂一一“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冷”或“拊石而和”“樵歌”。末一句“人莫知其樂也”,畫龍點睛之筆,力現章溢超脱一般封建知識分子的情操志趣。這段白描文字,不設喻,沒有什麼形容修飾的言詞,卻塑造了章滋飽滿的形象,展現了他以苦為樂,苦練意志的精神境界。全段不足百字,行文自然真切,餘味無窮。
文章塑造人物時運用了個性化的對話描寫。第四自然段敍寫了章溢的對話。可分為三層:第一層:“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這是章溢對“苦”與“樂”相互關係的看法揭示了他隱居山林艱苦磨鍊自己的思想基礎。第二層:“今夫膏粱之子,燕坐於華堂之上……庸非昔日之樂,為今日之苦也耶?”章溢指出當今膏粱之子貪圖享樂所造成的必然惡果:一旦遇到逆境就無法生活,昔日之樂變為今日之苦。表現了章溢看待生活的尖鋭性、深刻性。第三層:“故孟子曰:‘天之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趙子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對話引經據典,足以説明他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厚重的文化修養,同時暗寫了章溢“樂於苦,苦為樂”的心機在於艱苦磨鍊自己,伺機推翻元統治,復興漢地主階級王朝。全段對話符合章溢封建士人的階級身份,對塑造章溢形象,表現其情操志趣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此文以章溢的情操志趣為線索組織材料。在第一自然段,通過側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之後,作者列舉了山上的生物進行敍寫。苦樹(鮮支、黃蘗、苦楝、側柏)、苦草(黃連、苦杕、亭歷、苦蔘、鈎夭)的根、皮、葉、果實雖性寒味苦,但有的可以入藥。苦菜可供人們食用;苦茶泡水供人喝。野蜂的蜜(黃杜)——“初食頸苦難,久則彌覺其甘能已積熱,除煩渴之疾”;溪中小魚“味苦而微辛”但“食之可以清酒”。這些植物、動物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大自然使之具有性寒味苦的賦性;然而對人類來説具有食用價值或治病功效。行文借苦樹、苦草、苦菜、苦果、野蜂、溪魚象徵章溢,用象徵之法暗示了章溢歸隱山林“樂於吃苦”鍛鍊意志的目的在於“安世濟民”。
《苦齋記》文與題、首與尾照應,多用白描、側寫烘托、暗示象徵等手法,以個性化的對話描寫人物,文學手段靈活多樣,語言雋永,體短意長,可謂奇文。 [4] 

苦齋記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會長羊春秋:劉基《苦齋記》的價值,在於他所發的那段““樂與苦相為倚伏”的閃耀着思想光輝的議論,極其通俗而深刻地闡明瞭“苦之為樂”和“苦生於樂”的道理。(《古文鑑賞辭典》(下冊)) [5] 

苦齋記作者簡介

劉基畫像 劉基畫像
劉基(1311—1375),明朝軍事謀略家、文學家。字伯温,處州青田南田(今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鎮)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元文宗至順四年(1333)進士,官至行樞密院經歷,為執政者所嫉,棄官隱居青田山中,著《郁離子》以見志。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應天(今南京)參加農民起義軍。參與軍機八年,被認為有建策之功。明朝建立後,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後遭誣陷,憂憤成疾,於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病逝。有《誠意伯文集》。 [6] 
參考資料
  • 1.    餘恕誠 等.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4-116
  • 2.    田南池.明代散文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1:34-40
  • 3.    陸永健.從劉基的《苦齋記》説開去[J].領導文萃,2014(13):124-126
  • 4.    史新喜.樂於苦,苦為樂——淺談劉基《苦齋記》的文學手段[J].閲讀與鑑賞:教研,2006(Z1):84-86
  • 5.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下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593-1597
  • 6.    葉君遠 鄧安生.中國古典詩歌基礎文庫·元明清詩卷[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