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螺

鎖定
苦螺,又叫巖螺,有很多品種,中文名有疣荔枝螺等,是腹足綱新腹足目骨螺科的軟體動物。 [3]  其貝殼堅厚,略呈短紡錘形;螺層約有6層,縫合線淺,自殼頂向下各層迅速增寬;殼頂尖細,但常被磨損;螺旋部為低圓錐形;螺旋部各螺層的肩部和下部各有一條較明顯的疣肋,肩部的疣肋較粗大,下部者較細弱,有時不明顯;殼表面呈黃褐色或灰綠色,常具有白色的縱紋;殼口呈卵圓形,內面為淡黃色。 [4]  因其煮熟後,肉質豐腴細膩,先苦而後甘,故名“苦螺”。 [3] 
苦螺分佈於中國南北沿海,在朝鮮和日本北海道以南海區也有分佈,棲息在潮間帶中潮區至低潮線附近的岩礁上或牡蠣的空殼內。 [4]  苦螺成羣生長,繁殖快,經常有兩個大的周圍就會有一大羣小的聚集。苦螺是蚵的天敵,當潮水來時,蚵殼門開啓,蚵耳搖曳覓食。苦螺便會伺機爬上去,把斜角頂進開啓的蚵殼門,退潮後,蚵曬到太陽,會失掉水分,失去觸覺,苦螺便開始吸食蚵肉。 [3]  苦螺也愛腥臭,有動物腐臭傳來,它們會急行而至進行覓食。初夏,苦螺會在石壁上繁殖。 [5] 
苦螺的殼和肉可入藥,肉可清熱平肝,殼可軟堅消腫;殼治淋巴結核,肉治高血壓、膽囊炎、跌打損傷。 [4]  苦螺性寒,故有“海里的涼瓜”之稱,但其擁有涼瓜所沒有的海鮮鮮味,口味甘甜鮮美;其個頭小,身價不高,卻是中國閩南地區特有的海產。 [6]  苦螺入口有類似芥末的辣味,尾端發苦,苦後發甘,一螺三味。閩南人將其與甘鮮的花螺相配襯,做冷盤前菜。 [5] 
中文名
苦螺
別    名
蛾螺
辣螺
荔枝螺
疣荔枝螺
拉丁學名
Thais clavigera Kuster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腹足綱
新腹足目
骨螺科

苦螺形態特徵

苦螺呈卵圓形,一般高33mm,寬21mm。殼面布有疣狀突起,殼色灰白,突起為黑灰色。苦螺的錶殼如荔枝似的呈疣狀一粒粒突起,因此學名“疣荔枝螺”,則屬象形取名。形體上也有大有小,小的和河裏頭的螺螄差不多,大的則有成年人的拇指般大小。
苦螺
苦螺(13張)
苦螺貝殼小,呈紡錘形,殼質堅厚。一般殼高2~3釐米。螺層約6層,疣狀突起的有5列。整個殼面密佈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線。殼表面為灰綠色和黃褐色,常雜以白色條紋。殼內面黃白色,外唇內側黑紫色。

苦螺生活習性

生活於潮間至低潮線下1.5米左右的岩石海底,或在河口附近有附着物的泥沙質海底,雌雄異體,4-10月為產卵期。 [1] 

苦螺食用方法

煮熟後,肉質豐腴細膩,先苦而後甘,故名“苦螺”。苦螺是一種比較涼性的海物。食用時,宜蘸點姜醋芥末。 [2] 

苦螺藥理作用

1.苦螺的甲醇與甲苯混合提取液能抑制大腸埃希菌煙草青枯病菌;乙醇提取液能抑制枯草桿菌、橘青菌;丙酮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體外實驗表明,苦螺的95%乙醇提取液在一定劑量範圍對小鼠T、B淋巴細胞有調節作用。
3.採用MTT法,研究疣荔枝螺的乙醇提取液的細胞毒性作用。在樣品濃度為1.0毫克/毫升和0.25毫克/毫升時,對腫瘤細胞HL一60和A一549的抑制率分別是97.9%、94.5%,86%和79.1%。 [1] 
參考資料
  • 1.    高松主編.遼寧中藥志 動物、礦物、海洋類: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7:414
  • 2.    吳煜煜著;晉江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泉南海物記:方誌出版社,2012.11:33
  • 3.    吳煜煜著,泉南海物記,方誌出版社,2012.11,第33頁
  • 4.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系編,福建藥物志 第3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6,第46頁
  • 5.    朱家麟著,廈門吃海記 2,鷺江出版社,2018.11,第184頁
  • 6.    劉亞良主編,百“魚”趣説,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3,第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