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檻藍

鎖定
苦檻藍(學名:Myoporum bontioides (Sieb. et Zucc.) A. Gray)是玄蔘科苦檻藍屬植物,常綠灌木,高1-2米。莖直立,多分枝,小枝圓柱狀,直徑3-5毫米,具略突出的圓形葉痕,淡褐色。葉互生,無毛;葉片軟革質,稍多汁。聚傘花序具2-4朵花,或為單花,腋生,無總梗。核果卵球形,長1-1.5釐米,先端有小尖頭,熟時紫紅色,多汁,無毛,幹後具5-8條縱稜,內含5-8個種子。花期4-6月,果期5-7月。 [1] 
分佈於日本九州本州)、琉球、越南(北部沿海地區)和中國。生於海濱潮汐帶以上沙地或多石地灌叢中。 [2] 
苦檻藍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還具有良好的防風固沙護堤功能,在海岸生態環境修復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苦檻藍
拉丁學名
Pentacoelium bontioides Siebold & Zucc.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玄蔘科
苦檻藍屬
苦檻藍
命名者及年代
(Sieb. et Zucc.) A. Gray,1862

苦檻藍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2米。莖直立,多分枝,小枝圓柱狀,直徑3-5毫米,具略突出的圓形葉痕,淡褐色。葉互生,無毛;葉片軟革質,稍多汁,狹橢圓形、橢圓形至倒披針狀橢圓形,長5-10釐米,寬1.5-3.5釐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常具小尖頭,邊緣全緣,基部漸狹,中脈在上面微凹,於下面稍凸起,側脈每邊3-4條,不明顯;葉柄長1-2釐米。
苦檻藍
苦檻藍(10張)
聚傘花序具2-4朵花,或為單花,腋生,無總梗;花梗長1-2釐米,先端增粗,無毛。花萼5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5毫米,先端急尖,質厚,微具腺點,無毛,宿存。花冠漏斗狀鐘形,檐直徑約3釐米,略反曲,5裂,白色,有紫色斑點,外面無毛,內面從裂片下方至筒部散生短柔毛;筒長12-15毫米,口部直徑5-6毫米,基部上方直徑約3毫米;裂片長8毫米,卵形至寬長圓形,先端鈍圓。雄蕊着生於冠筒內面基部上方約1釐米處,無毛;花絲長15-18毫米;花葯寬卵形,長2毫米,開裂時基部極叉開,黃褐色。雌蕊無毛;子房卵球形,長約2毫米,具5-8個分隔室,先端漸尖;花柱長達25毫米,絲狀,柱頭小頭狀。核果卵球形,長1-1.5釐米,先端有小尖頭,熟時紫紅色,多汁,無毛,幹後具5-8條縱稜,內含5-8個種子。花期4-6月,果期5-7月。 [1]  [6] 

苦檻藍生長環境

苦檻藍是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海岸高潮帶的常綠灌木,常出現於紅樹林陸岸外灘,屬於半紅樹植物。喜温暖濕潤氣候,可在均温5℃下正常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對黏土和鹽土的適應性都很強,且耐積水,在pH值為5.5-8的黏質土壤上能正常生長髮育。 [3] 

苦檻藍分佈範圍

分佈於日本(九州、本州)、琉球、越南(北部沿海地區)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浙江(洞頭)、福建(長樂、莆田、龍海、廈門、東山、詔安)、台灣(澎湖、台中、台南、高雄、屏東)、廣東(廉江、台山、珠海)、香港、廣西(合浦、防城)、海南(萬寧、西沙羣島)。 [2] 

苦檻藍生長習性

苦檻藍通常花期在4-6月,果期在5-7月,中國廣西山口地區苦檻藍部分會在10-11月開花,具有雙花期現象,且部分植株有開白花的現象。 [3] 

苦檻藍繁殖方法

人工:苦檻藍大多為灌叢匍匐狀或者大灌木,具營養繁殖特性,其枝條着地可以萌發新生成為獨立的個體。苦檻藍除了可以通過種子繁殖外,還可以通過枝條接觸土壤進而生根發育成為獨立的個體,通過營養繁殖來擴大種羣。通過扦插繁殖的方法對苦檻藍的繁育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經過不同方法處理,其生根大約需8-10天時間。野外壓枝成活率達90%,而扦插則未發現存活。 [3] 
自然:苦檻藍自然繁殖方式主要以肉質核果吸引鳥類和其他動物傳播,還可藉助水流散佈,但種子和幼苗保存率很低,極低的繁殖成功率導致苦檻藍種羣自我更新能力較弱。

苦檻藍主要價值

苦檻藍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還具有良好的防風固沙護堤功能,在海岸生態環境修復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苦檻藍還可與真紅樹植物配置組合成高效的消浪紅樹林帶,提高防護功效。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