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地膽

鎖定
苦地膽,中藥名。為菊科地膽草屬植物地膽草ElephantopusscaberL.或白花地膽草ElephantopustomentosusL.的全草。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利濕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百日咳,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結膜炎,黃疸,瘧疾,腎炎水腫,月經不調,白帶,瘡癤,乳癰,腋癰,濕疹,蟲蛇咬傷等病症的治療。
別    名
苦龍膽草
天芥菜
雞痾粘
土柴胡
馬駕百興 展開
別名
苦龍膽草
天芥菜
雞痾粘
土柴胡
馬駕百興
草鞋底
牛插鼻
鐵燈台
披地掛
地枇杷
牛託鼻
土蒲公英
吹火根
毛兜細辛
鋪地娘
鐵掃帚
鐵丁鏡
一針刺
兔耳風
草鞋根
牛吃埔
鐵燈盞
兒童草 收起
中藥名稱
苦地膽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地膽草屬
地膽草、白花地膽草
分佈區域
地膽草: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白花地膽草:福建、台灣、廣東、海南的沿海地區
採收時間
8-9月採收
用    量
內服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

苦地膽入藥部位

全草。

苦地膽性味

味苦、辛,性寒。

苦地膽歸經

歸肺、肝、腎經。

苦地膽功效

清熱,涼血,解毒,利濕。

苦地膽主治

用於感冒,百日咳,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結膜炎,黃疸,瘧疾,腎炎水腫,月經不調,白帶,瘡癤,乳癰,腋癰,濕疹,蟲蛇咬傷。

苦地膽相關配伍

1.治尿閉:地膽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治腳氣:苦地膽全草一至二兩,豆腐二至四兩。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3.治熱淋:鮮地膽草三兩,瘦豬肉四兩,食鹽少許。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苦地膽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燻洗。

苦地膽採集加工

8-9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苦地膽生理特性

1、地膽草:根狀莖平卧或斜升,具多數纖維狀根;莖直立,高20-60釐米,基部徑2-4毫米,常多少二歧分枝,稍粗糙,密被白色貼生長硬毛;基部葉花期生存,蓮座狀,匙形或倒披針狀匙形,長5-18釐米,寬2-4釐米,頂端圓鈍,或具短尖,基部漸狹成寬短柄,邊緣具圓齒狀鋸齒;莖葉少數而小,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向上漸小,全部葉上面被疏長糙毛,下面密被長硬毛和腺點;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或枝端束生的團球狀的復頭狀花序,基部被3個葉狀苞片所包圍;苞片綠色,草質,寬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1.5釐米,寬0.8-1釐米,頂端漸尖,具明顯凸起的脈,被長糙毛和腺點;總苞狹,長8-10毫米,寬約2毫米;總苞片綠色或上端紫紅色,長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而具刺尖,具1或3脈,被短糙毛和腺點,外層長4-5毫米,內層長約10毫米;
花4個,淡紫色或粉紅色,花冠長7-9毫米,管部長4-5毫米;瘦果長圓狀線形,長約4毫米,頂端截形,基部縮小,具稜,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稀6條硬剛毛,長4-5毫米,基部寬扁。花期7-11月。
2、白花地膽草:根狀莖粗壯,斜升或平卧,具纖維狀根;莖直立,高0.8-1米,或更高,基部3-6毫米,多分枝,具稜條,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具腺點;
葉散生於莖上,基部葉在花期常凋萎,下部葉長圓狀倒卵形,長8-20釐米,寬3-5釐米,頂端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柄,稍抱莖,上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8釐米,寬1.5-2釐米,近無柄或具短柄,最上部葉極小,全部葉具有小尖的鋸齒,稀近全緣,上面皺而具疣狀突起,被疏或較密短柔毛,下面被密長柔毛和腺點;
頭狀花序12-20個在莖枝頂端密集成團球狀復頭狀花序,復頭狀花序基部有3個卵狀心形的葉狀苞片,具細長的花序梗,排成疏傘房狀;總苞長圓形,長8-10毫米,寬1.5-2毫米;總苞片綠色,或有時頂端紫紅色,外層4,披針狀長圓形,長4-5毫米,頂端尖,具1脈,無毛或近無毛,內層4個,橢圓狀長圓形,長7-8毫米,頂端急尖,具3脈,被疏貼短毛和腺點;花4個,花冠白色,漏斗狀,長5-6毫米,管部細,裂片披針形,無毛;
瘦果長圓狀線形,長約3毫米,具10條肋,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條硬剛毛,長約4毫米,基部急寬成三角形。花期8月至翌年5月。

苦地膽生長環境

1、地膽草:產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等省區。美洲、亞洲、非洲各熱帶地區廣泛分佈。常生於開曠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緣。
2、白花地膽草:產於福建、台灣和廣東沿海地區。在各熱帶地區有廣泛分佈。生於山坡曠野、路邊或灌叢中。

苦地膽藥材性狀

本品全長15-40cm。根莖具環節,密被緊貼的灰白色茸毛,質堅,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根莖下簇生多數皺縮鬚根,棕褐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莖圓柱形,常二歧分枝,密被緊貼的灰白色粗毛。葉多基生,展平後完整葉呈匙形或倒披針形,黃綠色至綠褐色,具較多腺點,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邊緣稍具鈍齒;兩面均被緊貼的灰白色粗毛,幼葉尤甚,葉柄短,稍呈鞘狀,抱莖;莖生葉少而小。氣微,味微苦。
[1-2] 
參考資料
  • 1.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