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族歌舞

鎖定
苗族具有不同風情與特色的歌舞藝術。在貴州,要數居住在黔東南的苗族歌舞更為豐富多彩、活潑粗獷。
中文名
苗族歌舞
類    別
歌舞藝術
特    點
豐富多彩、活潑粗獷
最著名的樂器
銅鼓

苗族歌舞歌舞介紹

苗族歌舞 苗族歌舞
地處我國西南雲貴高原上的貴州省,是今日苗族的主要居住區域。
此外,在湖南、四川、廣西和雲南等地也生活着部分苗族同胞。苗族系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的祖先已集聚在今日湖南洞庭地區和湖南與貴州兩省交界,古稱“五溪”的地區。後因多種原因,五世紀時逐漸向西、向南分散和遷徙。正像苗族古歌中所唱到的:“日月向西走,山河往東行,我們的
苗族歌舞 苗族歌舞
祖先啊,順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至九世紀,苗族的分佈已基本形成了今日的局面。 《踩堂》(貴州)

苗族歌舞發展歷史

苗族歌舞踩堂

苗族青年男女中,最常見也是他們最喜愛的集體舞蹈叫《踩堂》,每逢年節舉行《踩堂》時,由英俊男子組成的蘆笙隊,人人手把蘆笙邊吹邊晃動着軀體繞坪而來。高昂而清脆的蘆笙調,在發自坪中心雄蘆笙柱下的低音“芒筒”與噹噹作響的銅鼓聲中,樂曲更顯雄厚、和諧。緊接蘆笙手之後,一隊不曾粉黛的二八妙齡,在霓彩繡衣襯托下,佩戴於頭、身之上重達十幾斤、精工細作、熠熠生輝的銀帽、銀簪、銀項圈、掛牌、銀手鐲等飾物,隨走動而叮叮作響,使她們個個宛如仙子下凡、龍女遨遊。她們各自凝聚着心頭的美好的夙願,含情默默、款款而來。

苗族歌舞樂曲

在蘆笙頭的帶領下,樂曲由《踩堂調》等多種樂曲終於轉入了激動人心的《討花帶》曲調。頓時,小夥子們的心情即刻激動和緊張起來。因為,是否能贏得意中人的芳心,在下一步的舞蹈中即可見分曉。歡樂的舞蹈在繼續着,青年後生們傾盡心思地在自己心上人面前吹奏着《討花帶》,跳着模仿飛鳥頻頻點頭的舞步企圖求得姑娘表達愛慕之情的“繡帶”。每逢這時,許多戲劇性的場面總後呈現在人們面前:舞蹈中的姑娘們,有的低頭不語微笑着繼續作舞,對繞轉在身旁“討花帶”的蘆笙手視而不見,似乎在説:小夥子,找別人去吧,在我這裏你是討不到任何東西的;有的姑娘卻是喜上眉稍,還不等心上人舞到自己身旁,就早已樂滋滋地從懷中掏出了精心繡制好的花帶,盼切着把花帶縛在心上人的蘆笙管上,藉此向眾人宣佈自己內心的秘密。這無聲勝有聲的愛情表達,充滿了人間愛慕的無限浪漫。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男青年的蘆笙上雖已係有繡帶,但這既不影響其他姑娘對這個青年男子愛慕之情的表達;又不妨礙他再去追求自己心上人的任何舉動。在一個蘆笙上能同時飄揚多條繡帶,對於每位蘆笙手來説,是引起無限自豪而求之不得的事。

苗族歌舞錦雞舞

錦雞舞》也是在銅鼓和蘆聲伴奏下,由中年以上的苗族婦女表演在銅鼓坪上的傳統祭祀性舞蹈,這個舞蹈充分體現了苗族人民自古對飛鳥圖騰的崇拜和嚮往。她們頭戴銀飾,身穿黑色短上衣,腰間束若干條五彩鑲邊,末端墜掛銀牌和流蘇似錦雞華麗羽毛的彩條長裙,臀部被高高墊起效仿錦雞高翹的尾羽。她們一一相圍圓圈起舞,舞蹈動作緩慢,在或向前或向後的舞步中,模仿錦雞頻頻“踱步”、“旋轉”和“飛翔”,隨動作變化而使腰間綵帶起落飄散的舞姿,把人們的心又帶回到遠古時代。
象徵鳳凰來儀的《錦雞舞》,充分體現了苗族婦女為祈求民族富足和五彩人生虔誠而肅穆的場面。

苗族歌舞反排木鼓舞

黔東南台江反排地區的未婚青年們,特別喜愛一種歡騰而瀟灑的集體舞蹈《反排木鼓舞》。因舞蹈必須由敲擊架在一旁的木鼓為伴奏而得名。苗族是盛產“鼓舞”的民族,在不同的節日和場合,各具內容、規模和表演姿態的“鼓舞”四處可見。而《反排木鼓舞》卻是在若干“鼓舞”中,專為青年們創作、頗具特色的自娛性舞蹈。隨兩名鼓手由慢到快地敲擊木鼓的節奏,青年男女們一反跳《踩堂》舞蹈時的羞澀和矜持,展開了一場奔騰、跳躍的競爭。木鼓聲下越發迅疾的舞步和提腿內拐的反轉、正轉連續相接,迫使腰間的黑色百褶裙也被左右甩動得忽起忽落;完全鬆弛的雙臂隨身體的強力搖擺、晃動揚向各方。男女青年隨着漸快的木鼓敲擊聲全力地跳着、旋轉着,直到速度達到極致、羣情激奮、力不可支時才宣告結束。這種大運動量的作舞方式,真可謂是台江一絕。
歡快而極具特色的《反排木鼓舞》,突出了台江苗民們爽朗豁達的氣質和以全身心投入歌舞的情趣。曾有一位日本朋友在觀看舞蹈後,竟把它稱作是“東方的苗族迪斯科”。

苗族歌舞演出活動

2018年7月3日,作為萬達集團幫扶貴州丹寨縣的二期重點項目之一,大型苗族歌舞情景式體驗劇《錦秀丹寨》進行首演。
《錦秀丹寨》歷經9個月的採風、編創,深挖苗族文化,講述了苗族先祖遷徙途中,苗女娜悠與苗族漢子岜尤為了族人能夠過上幸福生活而歷經艱辛、不畏艱難的悽美愛情故事。
演出中還運用了數控水簾、水中升降舞台等科技手法,並結合歌、舞等多種表現形式,讓觀眾能沉浸式體驗原汁原味的民俗元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