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夔

鎖定
苗夔(1783~1857)清代語言學家。字先麓,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
本    名
苗夔
先麓
所處時代
清代
出生地
直隸肅寧(今屬河北)
主要作品
《説文聲讀考》《集韻經存韻補正》

苗夔苗夔簡介

苗夔像 苗夔像 [1]
不好制舉文,嗜六書形聲之學。治許氏《説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後又得顧亭林《音學五書》,慕之彌篤,曰:“吾守此終身矣!”年二十餘,即纂《毛詩韻訂》,繼又纂《廣籀》一書。授徒窮鄉,教帖括不中程,學子稍稍引去,弗顧也。縣令王君聞而敬異,聘主翼經書院。道光辛卯,舉優貢生。高郵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節下交,與暢論音學源流,由是譽望日隆。初佐汪編修振基衡文山右,繼入江蘇學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復以暇日編摩撰述,從事於其所謂聲韻之學。祁還京,乃醵金刻所著《説文聲訂》二卷,《説文聲讀表》七卷,《毛詩韻訂》十卷,《建首字讀》一卷。大旨以為叔重遺書多為後人妄刪或附益者,乃訂正《説文》聲類八百餘事。顧氏《音學》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綱已具,然猶病其太密;而歌、麻既雜西音,不應別立一部。於是並庚、清及蒸、登於東、冬部,並歌、戈於支、脂部,定以七部,檃括羣經之韻。書出,識者嘆其精審。後數年,襄校山東,未畢役先歸。至是亦齒衰而倦遊矣。居京師,自祁公外,恆與何紹基、張穆陳慶鏞諸人遊。併為曾文正公所推服,時時徒步過從,與辯論前世音學,暨江、戴、段、孔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譏亭決,窮日夜不倦。卒年七十五歲。餘書尚有《説文聲讀考》《集韻經存韻補正》、《經韻鈎沉》各若干卷,未刊。

苗夔苗夔印象

在肅寧人民公園建有主峯高二十多米的仙麓山 在肅寧人民公園建有主峯高二十多米的仙麓山 [2]
1.我們在誦讀經典、KTV高歌時,若沒有苗夔等前輩幾十年如一日的形聲韻定,那種情緒激昂、難以自我的神態就會大大打折扣。
2.在教書時,苗夔不搞應試教育,很多考生因此離他而去,但他仍我行我素。後受到肅寧知縣的青睞,聘為翊經書院的主講。
3.曾國藩因讚賞苗夔的學識,與其交往甚厚,寫“神光不可熄,長夜一孤燈”的詩句來讚美他。
4.49歲的苗夔入京應考,與33歲的何紹基、29歲的張穆相識,並結為忘年交。這就是後來的“古學三家”。
5.苗夔在杭州做學問時,一天夜裏誦讀《詩經》時突發奇想,49夔歲的他似乎回到了童年,帶領大家舉着蠟燭到屋外的竹林裏捉沙雞。
6.現在,山東大學圖書館裏仍藏有苗夔所校的著作。 文:午馬思維

苗夔《清史稿》記載

[3]  苗夔,字仙簏,肅寧人。幼即嗜六書形聲之學,讀許氏《説文》,若有夙悟。已,又得顧炎武《音學五書》,慕之彌篤。曰:“吾守此終身矣!”舉道光十一年優貢生,高郵王念孫父子禮先於夔,由是譽望日隆。夔以為許叔重遺書多有為後人妄刪或附益者,乃訂正《説文》八百餘字,為《説文聲訂》二卷。顧氏音學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綱已具,然猶病其太密,而戈、麻既雜西音,不應別立一部。於是並耕、清、青、蒸、登於東、冬,並戈、麻於支、齊,定以七部,隱括羣經之韻。字以聲從,韻以部分,為《説文聲讀表》七卷。《詩》自毛《傳》、鄭《箋》而後,主義理者多,主聲均者少,雖有陸元朗《詩經音義》,亦不能專主古音,然古音時有未盡改者。夔治毛《詩》,尤精於諧聲之學,嘗以齊、魯、韓三家證毛,而又以許洨長之聲讀參錯其間,採太平戚氏之《漢學諧聲》、《詩經正讀》,無錫安氏之《均徵》,為《毛詩均訂》十卷。咸豐丁巳五月,卒,年七十有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