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穆

(清地理學家、詩人)

鎖定
張穆(1805年11月29日 [1]  ——1849年12月22日 [2]  ),山西平定人,近代的愛國思想家、地理學家、詩人和書法家。生於嘉慶十年(1805)。鴉片戰爭中,他曾抱着愛國熱情,上書言事,奔走呼號,聯絡在京友人,通過紀念顧炎武的活動,振奮人心。此後,他本着張揚國威,抵禦沙俄侵略的目的,致力於西北邊疆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1849年12月22日(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九日,己酉年丙子月壬寅日)卒於京師,享年四十五歲 [2]  。1850年歸葬故鄉。
本    名
張穆
別    名
張穆知
石舟,穆之,亦字石州
殷齋
所處時代
清代(嘉慶朝中期——道光朝後期)
出生地
山西平定
出生日期
1805年11月29日申時(15-17時) [1] 
逝世日期
1849年12月22日申時(15-17時) [2] 
屬    相
八    字
乙丑 丁亥 戊子 庚申 [1] 
農曆生日
十月初九 [1] 
農曆忌日
十一月初九 [2] 

張穆人物簡介

寫下了《蒙古遊牧記》《俄羅斯補輯》《魏延昌地形志》等著作,《蒙古遊牧記》是他的代表作。該書16卷,詳細地記載了蒙古各部落的四至、歷史沿革,以及歷代北方各民族間的交往關係。史料豐富,考證精密,不僅具有補正史之缺的價值,而且是中外研究蒙古史權威性著作。張之洞和梁啓超都給了極高的評價,已被譯為外文出版。

張穆張穆年幼

張穆像 張穆像 [3]
張穆(1805--1849),張穆知,初名瀛暹,字石舟,穆之,亦字石州,號殷齋。祖籍山西平定古州人,後遷居大陽泉村。他的祖父張佩芳任過安徽歙縣、合肥縣令,壽州、泗州知州,博史通經,纂修過《歙縣誌》《黃山志》。他父親張敦頤任過殿試收掌官。張穆自幼聰明,11歲時喪母,由繼母李氏撫養。繼母善良端靜,進張家門僅有18歲,對張穆極愛憐。張穆垢裾敗絮,壅塞盈笥,繼母初至即為浣濯縫紉,使他重新獲得了母愛。張穆對繼母極孝敬。繼母過門次年,張穆父親在升任福建正考官途中,暴病逝於浙江、建德縣海面舟中。張穆的繼母聞訃音,悲痛欲絕,誓與身殉,但又不忍拋下孩子。安葬了靈柩之後,應她表兄之邀,這年冬日,攜張穆離開平定古州返京。繼母立志含辛茹苦把張穆撫養成才,從此之後,她遂持長齋,終身不復肉食。
張穆16歲時,繼母為他請了一浙江蕭山師爺吳實教其讀書。繼母對他的學習,要求甚嚴,夜夜讓他執卷旁誦,燈昏漏歇。張穆學業大進。他19歲時,繼母為其成婚後,因操勞過度,溘然長逝。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壓在張穆的心頭,使他撫膺呼天,痛哭流涕。他的生活道路充滿了坎坷,後曾在故土蒲台山、工道寺讀書8年之久。他通五經六藝,精訓沽、天算、輿地之學,少年時代就留意於邊疆地理和民族問題。張穆的三嫂即專攻西北輿地之學祁韻士的女兒,耳濡目染受到影響;他喜歡諸儒學案,重辨章學術之流變。

張穆張穆入考

道光十二年(1832),張穆以優貢考入正黃旗教習。道光十九年應順天鄉試,入試場時,他帶一壺酒,監考吏讓他放下。他提起酒壺喝了許些,使把剩灑壺扔掉。監考吏大怒,便下令打開他的行李,只翻揀出紙墨筆硯,一無所獲。張穆拍着肚皮説:“這是我的書箱,夾帶的文章全裝在這裏邊。你們能搜出來嗎?”監考吏便把他扭送到刑部,誣他懷挾入場。後經辨白獲釋,卻失去了考試機會。此後,張穆鄙薄仕宦功名,無意仕進,改名為穆,一心著述。在京城,他通過多種途徑,結識了龔自珍、魏源何紹基徐繼畲等等名流。
鴉片戰爭後,海疆多事,四方兵革水旱,張穆聞之殆廢寢食,像親身經歷了其艱;天下多故,農桑鹽鐵,河工海防,民風士習,他常殷殷以時政為念;他痛感民族危機之嚴重;他講求經世致用之學,他認為“實學即奇才”;實學應適用於民用之技術科學;他認為民心可恃,一旦有事,全民皆兵。張穆所點校過的書籍無不精審,各書肆爭相翻刻。

張穆成就及榮譽

張穆是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書法家和編輯大家,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愛國思想家。他一生著述很多。他的代表作是《蒙古遊牧記》。他用地誌體例,變通創新,分辨了內外蒙古各部落的方隅,按蒙古各盟旗為單位述其道里四至,就各部落所在地辨方紀事,考古鑑今,考察其社會風俗沿革以及歷代北方各民族間的交往關係。本書資料翔實,考證精審,添補了遼、金、元三史之缺。在這以前,從未有過內外蒙古史和西北史地研究之專著。本書16卷(山西省圖書館有清同治元年壽陽祁氏刊本),作者生前未能寫完,他逝後由其友人何秋濤整理校訂,並對後4卷加以補充,歷十年才完稿,於咸豐九年(1859)付刊。張穆在書中對那時發生的邊疆問題,一改過去史書忽略近現代的傾向,這一巨大成果對於當時和後世影響極大。此書刊行不久,就受到國內外漢學家的極高推崇和珍重。在19世紀60年代後期,沙俄駐京的卡法羅夫就注意到它的價值,率先譯成俄文。英國蒙古史權威巴德利與法國漢學家伯希和都在其著作中高度評介了此書。時至今日,本書還是外國史學家研究的權威名著。
張穆還有《潛丘年譜》《叢書集成》《張佩芳年譜》《張泗州事輯》《會稽莫公事略》《顧亭林閻若璩年譜》《歷代沿革地圖》《唐兩京城坊考》《連筠移叢書》《小方壺輿地叢》《崑崙異同考》《俄羅斯事補輯》等書。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山西圖書館均有他藏書。還有《漢石佚存表》《張石州所藏書籍總目》《張石州楷書考》《張石州先生墨寶真跡》《山右叢書初編》等書,研究價值很高。

張穆社會評價

張穆書法端秀勁逸,自成一體。可惜天不假年,45歲中道而歿。清人程春海在《送張石州歸裏》詩中言:“逸是凌參塘,清眄微水鏡。朱邸筵不赴,書窟卧以啄。”後人在晉陽書院和平定古州立閣堂祭祀他以作紀念。

張穆藏書之家

清藏書家、學者。初名瀛暹,字誦風,一字石洲,號殷齋。山西平定州(今平定縣)人。幼喪雙親,隨繼母李氏而居,道光十一年(1831)貢生,候選知縣,因對權貴不滿,謝絕舉子業,“左圖右史,日以討論為事”,一意著述。點校書籍,以精審稱道,各書肆爭相刊刻。富於藏書,編纂有《張石洲所藏書籍總目》,著錄其藏書1 000餘種,其中地方誌有120多種,集部、史部亦為豐富。曾為楊尚文校刻《連筠簃叢書》,與山西代州藏書家馮志沂等人交往甚密,多有互借互抄書籍之事。所著《蒙古遊牧記》16卷,考據精確,對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各部落的歷史、山川城堡等都予以了詳細的記載,它對於研究蒙古各部落的歷史、滿蒙關係史,以及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歷史地理具有着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道光二十一年(1841),他還從《永樂大典》中繪出一幅《元經世大典西北地圖》,送給魏源。魏源將其刻入《海國圖志》之中。校《元朝秘史》《長春真人西遊記》等7種。撰《顧亭林年譜》《閻潛邱年譜》8卷。著《延昌地形志》《俄羅斯事補輯》《元裔表》《蒙古遊牧記》《海疆善後宜重守令論》《烏齋詩文集》等。 [3] 
參考資料
  • 1.    王儉.張穆年譜.山西:太原出版社,2012:5
  • 2.    張繼文《先伯石州公年譜》“二十九年己酉四十五歲”條: “十一月初九日申時,先伯卒於京師,春秋四十有五。”
  • 3.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