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背黿

鎖定
花背黿(學名:Pelochelys bibroni):是鱉科、黿屬的水生動物甲殼長60-102釐米,頭部短而寬,喙極短,小眼睛間距很大並且強烈向上推。甲殼光滑呈棕色,帶有淺棕色或淡黃色的斑紋。甲殼幾乎是圓形的,非常扁平。背部的肋骨上有模糊的淺色斑紋。腹甲上沒有皮膚瓣膜。在強大的爪子上膜發育良好,看起來像鰭。每個肢都長有三個鋒利的爪子。
棲息於內陸熱帶低地河流、大型湖泊、濕地、河口和沿海地區,受淡水影響,但也會進入沿海海域。很少出現在海岸上,只是在產卵時才會上岸。食物由魚、蝦、螃蟹和軟體動物組成。分佈於印尼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花背黿
拉丁學名
Pelochelys bibroni
別    名
新幾內亞黿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無孔亞綱
龜鱉目
亞    目
隱頸龜亞目
鱉科
黿屬
花背黿
亞    種
無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Owen, 1853)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 [1] 
同義學名
Trionyx bibroni Owen, 1853
外文名
Southern New Guinea Giant Softshell Turtle, Striped New Guinea Softshell Turtle

花背黿動物學史

1995年韋伯(Webb )對花背黿(Pelochelys bibroni)進行了重新描述,與黿(Pelochelys cantorii)分離,並將花背黿的分佈限制在新幾內亞南部低地。1993年,恩斯特羅姆(Engstrom)等人證實了花背黿與亞洲的黿的遺傳差異。截止2004年,尚未與褐黿(Pelochelys signifera)進行基因比較,這是一種來自新幾內亞北部的形態不同的物種。花背黿在其分佈範圍內沒有報告地理變異,也沒有命名亞種。 [1] 

花背黿形態特徵

花背黿是一種大型和獨特的水生動物物種,甲殼長度達60-102(129)釐米,頭部短而寬,喙極短,眼睛向上推。甲殼光滑呈棕色,帶有淺棕色或淡黃色的斑紋。皮膚的上部是相同的顏色。幼體沒有如此清晰的顏色和圖案。只有當它們的甲殼達到10釐米的長度時才會出現。 [2] 
甲殼橄欖灰色,幾乎是圓形的,非常扁平。背部的肋骨上有模糊的淺色斑紋。腹甲上沒有皮膚瓣膜,但幾乎沒有明顯的骨板形式的雛形(增厚)。頭部寬而短,非常類似於管子;沒有任何標記。小眼睛間距很大並且強烈向上。在強大的爪子上,膜發育良好,使它們看起來像。每個肢體都長着3個鋒利的爪子。 [2] 

花背黿棲息環境

花背黿出沒於內陸熱帶低地河流、大型湖泊、濕地、河口和沿海地區,受淡水影響,但也會進入沿海海域。範圍很廣,喜歡寬闊而深邃的河流,既生活在鹹水河口中,也生活在海水中。 [2] 

花背黿生活習性

喜歡在緩慢流動的深河和溪流,以及鹹水水庫中生活。遊動姿勢很漂亮,能克服快速的水流。該物種很少出現在海岸上,只是在產卵時才會上岸。食物由魚、蝦、螃蟹和軟體動物組成。 [2] 

花背黿分佈範圍

原產地:印度尼西亞(巴布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存在不確定性(遊蕩):澳大利亞(昆士蘭)。 [1] 
花背黿分佈圖 花背黿分佈圖 [1]

花背黿繁殖方式

花背黿在新幾內亞南部的旱季(9月)築巢,每窩產27枚卵,卵光滑、白色、球形,平均直徑34.5×33.3毫米,重30.9克,比其他同屬物種的卵小一些。作為一個單獨的巢穴,雌性在沿海沙洲和島嶼的海灘上產卵,或在內陸上游河流的沙洲上產卵,每個季節可能產下多窩卵。成熟年齡估計為10年,代際長估計為15年。 [1] 

花背黿保護現狀

花背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3.1——易危(VU)。 [1] 

花背黿種羣現狀

花背黿在分佈地僅是局部出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部有些罕見,並且被認為數量正在下降。2000年該物種被認為在區域內不常見,2008年在Kikori河流域不常見且局部瀕臨滅絕。預計該物種的數量下降將持續下去。這種過去和持續的下降在每15年估計的一代時間超過10%,或者在過去45年的三代中至少下降30%。沒有來自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的花背黿的種羣信息,但那裏的壓力可能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相似。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可能偶爾看到該物種,它可能作為偶爾的沿海遊蕩者出現,尚未得到證實。 [1] 

花背黿主要威脅

在一些地區,當地漁民熱切地尋找花背黿用於維持生計消費,或在當地或區域市場出售肉類;花背黿的卵也很受歡迎。在其他地區,該物種很少見,雖然不是捕獲目標,但是偶然會被捕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