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月艾的別稱)

鎖定
艾是五月艾(學名:Artemisia indica Willd.)的別稱。 [2]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拉丁學名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
別    名
艾蒿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桔梗目
菊科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春黃菊族
亞    族
菊亞族
蒿屬
亞    屬
蒿亞屬
蒿組
五月艾
分佈區域
主要分佈於亞洲東部 [1] 

植物學史

過去一些學者,如C. J. Maximowicz、R. Pampanini及S. Kitamura等,曾將木種歸在北艾A. vulgaris Linn.或牛尾蒿A. dubia wall. ex Bess.中,這是不當的,鑑別特徵見該二種描述。 [2] 

形態特徵

五月艾
五月艾(5張)
半灌木狀草本,植株具濃烈的香氣。主根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稍粗短,直立或斜向上,直徑3-7毫米,常有短匍莖。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釐米,褐色或上部微帶紅色,縱稜明顯,分枝多,開展或稍開展,枝長10-25釐米;莖、枝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脱落。葉上面初時被灰白色或淡灰黃色絨毛,後漸稀疏或無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絨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卵形或長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分裂或近於大頭羽狀深裂,通常第一回全裂或深裂,每側裂片3-4枚,裂片橢圓形,上半部裂片大,基部裂片漸小,第二回為深或淺裂齒或為粗鋸齒,或基生葉不分裂,有時中軸有狹翅,具短葉柄,花期葉均萎謝;中部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形,長5-8釐米,寬3-5 釐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或為大頭羽狀深裂,每側裂片3(-4)枚,裂片橢圓狀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2釐米,寬3-5毫米,不再分裂或有1-2枚深或淺裂齒,邊不反捲或微反捲,近無柄,具小型假託葉;上部葉羽狀全裂,每側裂片2(-3)枚;苞片葉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卵形、長卵形或寬卵形,多數,直徑2-2.5毫米,具短梗及小苞葉,直立,花後斜展或下垂,在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或復總狀花序,而在莖上再組成開展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小,背面初時微被灰白色絨毛,後漸脱落無毛,有綠色中肋,邊緣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或長卵形,背面近無毛,邊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花序託小,凸起;雌花4-8朵,花冠狹管狀,檐部紫紅色,具2-3裂齒,外面具小腺點,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8-12朵,花冠管狀,外面具小腺點,檐部紫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略比花冠長,先端2叉,花後反捲,叉端扁,扇形,並有睫毛。瘦果長圓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2] 

產地生境

產遼寧、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南部)、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東南部);多生於低海拔或中海拔濕潤地區的路旁、林緣、坡地及灌叢處,東北也見於森林草原地區。為亞洲南温帶至熱帶地區的廣佈種,日本、朝鮮、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尼泊爾、不丹、錫金、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等都有。模式標本採自印度(北部)。 [2] 
參考資料